沈美蘭 顧海洋 葛 琳
(大豐市蠶桑學會 224100)(大豐海豐農場)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養蠶環境不斷惡化,農藥中毒現象普遍存在,蠶農養蠶收入極不穩定,毀桑、棄桑現象逐年增加,僅鹽城一市桑園面積從1994年的67萬多畝降至現在的25萬畝,我省的蠶桑事業面臨著新的、嚴峻的挑戰。
從種植業的收入看(見表1),栽桑養蠶還不失為一個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蠶桑事業的發展還有前途。

表1 2012年栽桑養蠶與常見種作方式收益情況調查
為了保證現有蠶農的利益,調動農民栽桑養蠶的積極性,我省從2006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實行養蠶保險,保護了蠶農利益,保證了社會安定。
2010年,因如東市化工企業的污染,造成下游地區如鹽城市許多蠶農的晚秋蠶上蔟不結繭,部分蠶農半年的勞動成果都變成零,蠶農用拖拉機裝、擔子挑著死蠶到鎮政府、縣政府去上訪,甚至圍攻政府工作人員,嚴重影響了干群關系。2011年鹽城市實行養蠶保險后,雖然不能補足蠶農的全部損失,至少能保本,給蠶農兩種希望:一方面是如果蠶死了,有政府、有保險;一方面是這季養不好,還有下季。有效的樹立了政府親民形象,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以2012年大豐市養蠶保險情況為例,全年參加投保的蠶種37 016.25張,蠶農投保額166 573.13元,政府補助388 655.62元,政府補助額是蠶農投保額的233.33%,總保費555 228.75元,蠶種死亡4 041.94張,死亡率10.92%,賠付金額 885 286.8元,秋蠶賠付率高達218%,全年赤字 330 058.05元,赤字率59.45%。如果不實行養蠶保險,蠶農就不可能得到88.5萬元的補償,就可能造成2 000畝甚至5 000畝桑園被毀。可見養蠶保險對蠶桑事業的穩定作用。
隨著養蠶區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加,留守人員大多是婦女、老齡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這些人的責任僅是照應病人、小孩,農田只能懶種莊稼,桑園不是毀,就是閑,原來購建的養蠶工具、房屋形同虛設、白白浪費。有了養蠶保險這個定心丸,留守人員憑著多年的養蠶經驗和現有的養蠶設備,紛紛養蠶,人年收入達1萬多元,既提高了他們的家庭、社會地位,又增加了他們的養蠶信心。
大豐市現在實行的保險金是蠶農出4.5元/張,政府補助10.5元/張,最高賠償240元/張,以2012年為例,按總保費555 228.75元計算,只能賠償額137元/張,按實際賠付金額 885 286.8元計算,賠償額只有219元/張。草堰鎮合新村二組的蠶農顧志生,今年46歲,有心臟病,是養蠶戶中年齡比較小的農戶,因為有近5畝桑園,去年秋季沒有外出打工,夫妻二人,兩季秋蠶,各養了5張和4張,按張單產80斤計算,秋季養蠶收入可達到近14 000元,和外出打工收入差不多。但事實是由于微量農藥中毒,上簇后基本不結繭,只結了69公斤薄皮繭,每公斤售價僅5元,總收入才345元。保險公司賠付時按最高賠償額240元/張,只能賠8張,計賠付1 920元,賠付額 1 920元是其期望值 14 000元的13.7%,真可謂杯水車薪。
在不可控因素前,農民是弱者,投保原本是想有所保障,一旦遭災就想能立即得到賠償,但養蠶保險的理賠流程卻比較漫長,長達八至九個月,有時需更長時間才能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款項。
根據早年我省各地政府支持拓桑的相關政策,結合糧、棉種植方面保險、補貼的實際、蠶農的需求,切實保障我省繭、絲、綢產業鏈的有效銜接,現就江蘇養蠶“保險”提點建議,筆者此處所說“保險”并非局限于保險公司的保險,而是指社會大保險。
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從2004年起,對種植水稻以田畝為單位實施糧食直補,然后又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進行了糧種補貼。但對栽桑養蠶卻沒有任何補貼,給群眾和地方政府形成栽桑養蠶可有可無、國家不重視的映象,蠶農毀桑、棄桑任由市場因素和本人的喜好來決定,萬畝桑園、千畝桑園基地幾年內支離破碎、名存實亡。“十年樹木”,當年地方政府培植成片桑園談何容易,組織動員,政策扶持,健立服務、經營體系;蠶農栽桑養蠶也不容易,學習栽桑、養蠶技術,建筑蠶室、購置蠶具等。如果省政府再不重視、扶持,為蠶農增收出策出錢,像種糧、棉一樣,以桑園面積為基數實施補貼,地方政府和蠶農多年的努力將前功盡棄,不但造成資源浪費,幾千年來江、浙地區栽桑養蠶的傳統農業也將一蹶不振。
養蠶的原料是桑葉,桑葉產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蠶繭的產量,桑葉的產量又與氣候緊密聯系,有時倒春寒,造成凍芽,有時嚴重干旱,造成桑葉產量下降,氣候是不為人所能控制的,蠶農預訂的蠶種無法飼養或不夠飼養,2004年、2006年、2009年先后三年倒春寒,桑芽凍死,造成桑葉減產40%,蠶農無力回天。類似情況其它農業保險都有相應的險種,以受害農作物正常年景前三年的平均數為標的向農民理賠,來保障農民的利益。建議省政府指示相關部門增加險種,對桑葉畝產量實行保險,保障蠶農既得利益。
目前僅對蠶農所購蠶種進行了保險,如出現意外,最高賠償金只有240元/張,相當于養一張蠶成本的三分之一,與正常情況下的產值差距較大,與其它種植業相比,存在行業歧視。為鼓勵蠶農養蠶,激發蠶農的主觀能動性,應擴大涉蠶的險種,對蠶種張產量進行保險,根據蠶農資金投入、勞力付出情況,結合死亡蠶齡的大小,科學評估損失,確定合理的賠償額,增強蠶農對養蠶保險的信賴度。
針對影響安全養蠶的諸多因素,農委、環保、規劃、保險等部門應未雨綢繆,農委要合理布局養蠶基地,桑園集中成片、相對隔離,指導農民用藥盡量避開養蠶期,輔導蠶農提高養蠶技術;環保部門要加強環境監測,控制污染源;規劃部門要科學規劃,將有可能影響蠶桑生產的企業遠離養蠶基地;保險公司要經常調研,提醒相關單位采取措施,切實保障蠶農安全養蠶。樹立排除養蠶隱患就是服務三農的觀點,為蠶農安全養蠶防患于未然。
參與養蠶保險理賠的部門多、手續繁、時間長,蠶農對相關部門的工作效能很不滿意,對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相關部門應規范員工行為,優化服務態度,保證理賠質量,提高工作效率,把農業保險理賠上升到“農民利益無小事”的高度,加強考核,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蠶農遭受自然災害時,在精神上、經濟上能夠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江蘇繅絲、織絲企業多,是個蠶繭用量大省,同樣也是優質蠶繭生產大省,隨著“東桑西移”,我省蠶繭自給缺口很大,每年需要從省外、國外調進大量蠶繭,且不說路途遙遠,運雜費用龐大,僅談繭絲長和繭絲重、解舒絲長和解舒率、繭絲颣節等重要指標與本省蠶繭的差距就很大。根據現行“公司+蠶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繅絲、織絲企業應讓利于本省蠶農,獎勵蠶繭生產大戶,鼓勵桑園向養蠶大戶手上集中,引導蠶桑合作社健康發展,提高栽桑養蠶的集約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