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玲玲(武漢科技大學體育課部 湖北 武漢 30000)
近幾年來,在當代大學生中,由于各種心理矛盾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增多的趨勢。研究表明,有10%-20%的大學生存在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等癥狀。另有調查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中有20%左右的人呈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適應不良,心理障礙發生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1989年國家教委對全國范圍內的12.6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抽查,結果顯示,患有心理疾病的竟占20.3%,近幾年的比例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趨勢,令人擔憂。
筆者通過C N K I等檢索工具查閱了從2005-2012年有關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文獻共462篇,并運用了數理統計法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整合與歸類,從而分析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方面的研究現狀。
(1)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種是指心理健康狀態,個體處于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于契合和諧的狀態;另一種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心理健康一般有三個方面的標志:第一,具備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挖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愛、自信心,而且有自知之明;第二,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任;第三,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切合實際,不斷進取,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為學習領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學生學會通過體育活動調節情緒狀態,增強自尊和自信,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2)高校體育課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在筆者查閱的大量文獻資料中,有許多文章是從體育課程的教學與課程改革的角度來討論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例如,仲鵬飛認為可以“利用體育教育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高校體育資源進行教學改革,拓展體育的功能,以治療和調適大學生的心理障礙。”浦北娟“提出了通過體育教學手段和培養目標促進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對解決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發揮了較好的作用。”許春彪認為“體育課程不僅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還可以影響學生的行為,因此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還有一些研究是從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學生的心理傾向,從而探討體育課程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比如曾紅卒“通過對學生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調查訪問,了解他們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教材、教法、考核、管理等方面問題的心理傾向,分析現代大學生對上體育課的認識和學習態度,為教師在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中,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改革和創新方面提供參考。”張學林則認為“大學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往往會產生運動心理障礙,即使參加體育課程,但是對課程的投入度卻也不夠,不能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導致大學女生的教學成為體育教學的難點。”并 “探討了大學女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心理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女大學生體育教學的教育對策和建議。”因此,高校體育課程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為目標,不斷在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與創新,同時這些改革與創新又進一步的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發展。
(3)項目、內容、形式不同的體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存在差異性。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有許多的文章是研究有關不同項目、內容、形式不同的體育課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的。例如張棣選擇了普及性較廣的9種運動項目的健康體育課程,并根據其項目的特點設計了對抗合作交流類、藝術表現類、以個人形式為主的對抗類的3種類型的健康體育課程干預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同維度的影響。石能對體育課程練習的強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認為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為了取得較大的鍛煉心理效應和獲得更強的運動愉快感,應合理安排與選擇運動強度。鄧雷則通過對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與單一體育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比較,發現不同教學模式對心理健康影響效應的不同。
(1)不同的量表造成評定標準的不一致。綜合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大多數使用的是國外早期編制的量表,如 S C L-90、16 P F、E P Q、M M P I、S A S、S D S和 L E S等,這些量表都不是專門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而編制的,并且存在各自的理論構建不同造成評定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國內學者曾探索編制量表,但是也存在被試取樣缺乏代表性或實證研究不確切造成推廣的幅面偏狹的問題。
(2)小學、中學及不同民族、地域的研究相對較少。我國復員遼闊,民族眾多,中小學體育課程是高校體育課程的基礎,然而在查閱近8年的462篇相關資料中,大部分是研究高校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而有關中小學的研究卻只有6篇,研究不同民族、地域的文章卻只有2篇,希望筆者們今后能夠加強在這些方面的研究。
(1)引進國外新的項目加入體育課程,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在知識化、信息化爆炸的今天,我國的高校體育課程不能一成不變,應與世界接軌,努力學習國外先進的體育教學理念,引進國外新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從而促進體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
(2)在體育課程中安排專門的心理疏導課程與心理拓展訓練的內容。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高校體育課程仍僅僅停留在體育項目的身體素質的鍛煉上,這種現狀取決于國內大部分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有關心理疏導與心理訓練的專業教師,因此,將心理疏導課程與心理拓展訓練的內容安排在體育課程中將是今后體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大難點。
(3)將體育課程與社會公益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心理健康的培養。可在部分體育課程的時間段安排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這樣既加強了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又可以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心理健康的培養。
(4)嘗試將心理健康評價納入體育課程考核內容,使體育課程考核更加全面。然而心理健康評價中各項指標的確定,評價結果是否合理,在體育課程考核中所占比例等等將成為今后研究中丞待解決的問題。
[1]萬月紅等.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11).
[2]汪躍金等.高校體育課程設置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黃山學院學報,2006,(10).
[3]盧吉.論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課程改革的互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10).
[4]仲鵬飛.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對學生心理健康促進作用的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9).
[5]浦北娟.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世界,2010,(5).
[6]許春彪.學校體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的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世界,2008,(3).
[7]曾紅卒.大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心理傾向[J].體育學刊,2007,(5).
[8]張學林.影響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心理因素分析[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9]張棣等.不同類型健康體育課程干預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
[10]石能.體育課程練習強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6).
[11]鄧雷.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