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79年5月,在揚州成功召開了新中國學校體育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全國學習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認為:“我們必須堅持‘三好’的方針,正確處理好德、智、體三者的關系,糾正忽視體育、衛生工作的思想,擺正體育、衛生工作的位置,切實把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搞好,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為祖國健康地工作50年。”會議還討論制定了《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高等學校體育下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等幾個有關學校體育工作的制度。制度中都正式提出了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體質,由此重新確立了增強中小學校學生體質的指導思想。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邁出了撥亂反正和恢復發展的前進步伐,同時也標志著中小學校體育的發展工作進一步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
1978年-1981年間,國家先后頒布了8個中小學課程教學計劃和1份《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等幾個與體育直接相關的重要文件。我國70年代末在學校體育中確立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的體育指導思想無疑是及時的、正確的,在這一階段存在的體育指導思想主要有體質教育思想和運動技術教育思想,它們都是以增強學生體質為基礎的。以增強中小學生體質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并進行的實踐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對學校體育功能的認識面過窄,缺乏全面的思考;其次,對學校體育的目標和教學目標缺少分層次的研究和理解;其三,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不多;其四是評價手段方法不足等。總之,這種思想和它的運作方式受當時條件的影響和制約,沒能發展得很完善,沒能形成完整的合理的體系。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看到,脫胎于文化大革命前的這種中小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和運作方式,對中小學校體育發展的重大促進作用。
1978年8月,國家體委、教育部、衛生部組織專家于建國后首次開展了大規模的全國性青少年兒童體質調研,歷時兩年半。調研初步摸清了這一時期中國青少年兒童體質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變化規律,為制訂中小學體育教育大綱、修訂體育鍛煉標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針對體質調研不盡人意的結果以及在體育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教材枯燥無味和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的嚴肅氣氛,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種種弊端,加之人們對心理學、教育學認識有一定程度的加深,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主要圍繞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改革在我國全面展開。其中,調整主要從兩方面著手。在借鑒國外教材體系的基礎上重新審視我國教材體系。1985年公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從小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思考能力很不夠……不少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死板,實踐環節不被重視……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后于當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由此,開始了一場深刻的新中國教育體系改革和課程改革。在體育教學內容上根據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生理心理特點,在不同年齡和生長發育階段,合理安排體育課教學。
(2)引進和探索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學方法。1982年,國家體委發布了新的 《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教育部發布了關于保證中、小學生每天有1小時體育活動的通知。1983年在西安召開的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學校體育應以增強體質為主,以普及為主,以經常鍛煉為主。這些文件進一步鞏固了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思想,使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思想在恢復與調整中不斷發展。各地學校積極采取辦法,進行體育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改革,努力落實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例如北京古城二小,每周安排3節體育課,共135分鐘;每天安排35分鐘的大課間活動(眼保健操除外),上午第2節課后,各班分別在教室做5分鐘眼保健操,然后全體學生集中到操場,在歡樂的舞曲聲中,以班為單位跳10分鐘集體舞(包括喝水等時間),然后25分鐘課間操(包括兒童廣播體操、基本部位操、素質操);安排每周1次45分鐘的課外鍛煉,課外活動時間列入課表,由班主任負責組織,做到人員、內容、場地、器材四落實。保證了每周有390分鐘的體育鍛煉時間。
1986年,在《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有關教育法規指導下編定的體育課程教材基本上屬于新中國第二代體育課程。第二代體育課程改革時期,中小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向生物、心理、社會價值觀轉變。學校體育的目的不僅是增強體質,而且是思想品質教育,心理品質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手段[6]。從多層次、多方位的視野中,去認識學校體育這個現象背后的各種深層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從更廣泛的領域、更高的層次去深入認識中小學校體育。從思維方式轉變來說,這是從單維型思維轉向多維型思維。多維型思維方式使人們對學校體育的現實、歷史和未來進行系統的動態的考察,將中小學校體育思想的改革與發展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1985年教育部改為“國家教育委員會”,1986年成立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提出“要積極、堅決地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不誤時機地抓好教材改革和建設”。1987年國家教委辦法新修訂的 《全日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六年制)和《全日制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六年制)。這套大綱是在1987年全日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是在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由國家教委頒發實施的,它是九年義務教育體育教學大綱頒發的過渡性大綱。當時,明確要求“在認真上好體育課的同時,要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做好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組織安排好課外鍛煉,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小型多樣和經常性的體育比賽,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對有運動才能的學生,應結合學校具體條件,組織課余訓練,提高運動水平。積極提倡徒步遠足和旅行,更多地接觸社會和大自然,使學生身心受到鍛煉。”新的大綱,在目標體系上修正了原大綱目的增強體質,任務仍是修正以增強體質的目的與任務的提法中有含混不清的地方;在目標的制定上強調社會的需要和個體的發展需要相結合,而不是過分集中和統一;在對體育的功能和價值取向上,注意培養學生身心全面而協調的發展,將學校體育視為終身體育的基礎和生活娛樂的需要,這反映了學校體育的心理和社會功能得到認同,過渡性教學大綱的頒布,標志著中小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向生物、心理、社會價值觀時期初步形成。
1995年6月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也指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意識、技能與習慣。”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熱潮,大眾體育蓬勃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終身體育指導思想在中小學校體育中的貫徹實施、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科學鍛煉身體能力的培養、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階段存在的體育指導思想主要有培養能力體育思想、成功體育思想和健康第一體育思想。
1996年,第八屆人大第四次會議批準了“七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中規定:“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國體育教育界展開了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的大討論。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中小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思想也在不斷地改革與發展。李嵐清副總理1997年9月在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改革課程、教材、教學方法,這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中小學應建構和完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現行的課程門類過偏,有的教材內容過深、偏多,有的過于陳舊,與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不相適應。課程教材的改革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要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少年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接受力。應適當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時間接受全面素質教育,有條件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參加勞動。”因此,素質教育精神的提出,開始了新一輪改革和發展,素質教育成為當時改革的主旋律。
1999年以來,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開始著重強調體育課程要全面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特別是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發展。通過對中小學校體育本質功能的研究和認識,“健康第一”思想成為中小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而被確立下來,標志著全新概念的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思想初步形成。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1999年,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里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學校體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學校體育目的之所在。在新的形勢下,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于2000年12月正式頒布,其時在教學目的中突出了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思想,強調體育與健康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增強學生體質,而是以“育人為宗旨,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小學落實到“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好準備”,初中落實到“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高中要“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與過去中小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體育觀,力爭吸引全體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各種健身活動;確立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觀念,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包括知識、技術、技能、體力、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讓中小學生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樹立終身體育觀。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態度、興趣、愛好、習慣和能力,使學生終身享受體育的樂趣。新課標的推陳出新,拾遺補缺,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更適應于現代社會教育,適應于社會未來。
改革開放后,我國中小學校體育指導思想逐漸由統一性向多樣性、固定性向選擇性、指令性向指導性方向轉變,開始更多地考慮各地、各學校的特點與積極性和創造性,給地方和學校更多的自主權,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求、興趣、愛好等,體現了健康第一和人文關懷。
[1]鄧星華,王俏飆.對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發展走向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6.
[2]李晉裕,騰子敬,李永亮.學校體育史[M].海口:海口出版社,2000.
[3]范國梁,譚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J].體育學刊,2005.
[4]李秀梅,張杰.新中國中后期學校體育改革回顧[J].體育文化導刊,2003.
[5]王華倬.中國近現代體育課程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李杰.新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和展望[J].體育學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