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視力殘疾學生體育教學原則是指在視力殘疾學生體育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視力殘疾學生體育教學的內在規律。視力殘疾學生體育教學除了要遵循普通體育教學原則外,還應該結合視力殘疾學生的運動學習特點,遵循如下原則:
缺陷補償與增強體質相結合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補償運動缺陷為基礎,提高視力殘疾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視力殘疾學生運動能力,最終達到增強視力殘疾學生體質的目的。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視力殘疾學生身體和運動的特點;了解和分析視力殘疾學生身體和運動的缺陷;能夠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與教學。
適應性原則是指教學中要根據每個視力殘疾學生身體和運動能力及個別差異進行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調整,以適應視力殘疾學生的實際需要。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每個視力殘疾學生的身體和運動能力;了解班級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掌握適應性體育的原則與方法。
區別對待原則是指教學中應根據每個視力殘疾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充分了解視力殘疾的分級;了解不同致盲原因對身體和運動的影響;了解每個視力殘疾學生在運動中應注意的問題(是否適合劇烈運動等);了解個別教育計劃的策略與方法。
參與性原則是指教學中應鼓勵視力殘疾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積極鍛煉身體、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最終達到自覺鍛煉身體的目的。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充分了解視力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創造一個良好的上課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多使用正面的強化和支持策略;適當采用競賽和游戲的形式,提高視力殘疾學生的興奮性和感知水平。
娛樂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選用一些視力殘疾學生喜聞樂見的、喜歡參與的運動項目,為將來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和終身參加體育活動奠定基礎。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視力殘疾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多組織一些視力殘疾學生喜好的文體活動;組織好課余訓練,培養一些體育骨干;多開展一些校際間的、融合性的體育活動。
體育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教學單位,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現學校體育任務的主要途徑。體育課應依據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由專職的體育教師對應固定的班級,按照固定的課表上課;體育課應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類型和結構;在體育課中學生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通過體育課的教學,學生能夠掌握教學大綱所規定的體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基本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為增強視力殘疾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礎。
運動康復訓練課是根據視力殘疾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各種運動康復手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缺陷補償訓練。這種組織形式更加體現個別化,更適合視力殘疾學生個體的需要。運動康復訓練課應重視訓練前的評估和訓練后的評估,并進行前后對比。目前盲校中,由于師資的限制和對運動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運動康復訓練課的開設并未普及,有的學校還只是以研究課的形式進行。
早操和課間操是學校作息制度中安排的體育鍛煉。早操是在早晨或課前進行的體育鍛煉,一般是為住宿學生安排的,鍛煉時間為20分鐘左右;早操一般可以進行慢跑、體操、武術、身體素質等比較簡單、運動量不大的練習。課間操是在每天上午第二節課后進行的體育鍛煉,一般是全體學生都參加的,時間也是20分鐘左右;課間操可以進行廣播操、游戲、舞蹈、矯正體操等簡單易行、負荷量不大的活動。早操和課間操是引導視力殘疾學生養成鍛煉習慣的重要途徑。
課外體育活動是在課外時間進行的體育鍛煉,一般每周至少安排兩次,以班級和鍛煉小組為單位,由班主任和體育教師領導、班級體育委員具體負責開展活動;內容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為主,或者是復習體育課上所學的技術與技能,還可以根據視力殘疾學生的興趣與愛好選擇一些他們喜愛的體育活動。
課外運動訓練是利用課余時間,以運動隊的形式,對一些有體育才能和特長的學生進行專業的、系統的運動訓練,發展專項運動技術水平,培養體育活動骨干和優秀的體育后備人才。課外運動訓練一般是安排在每天的課后時間或假期時間,內容一般包括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心理訓練和思想教育,以身體訓練和技術訓練為主。課外運動訓練要有計劃地安排,應注意訓練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要正確處理好與文化課學習的關系、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課外運動競賽是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的小型、多樣的體育競賽,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體育競賽,形式可以是單項比賽、對抗賽、友誼賽、表演賽,或者運動會等,還可以與健全學生一起進行融合項目的比賽。應注意課外運動競賽的計劃性和組織性,特別應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