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傳葆(武警部隊政治部體育工作隊 北京 102218)
體育運動經常強調“三分學、七分練”,即是以科學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同樣不無道理。技術訓練是拳擊運動發展的根本,不斷強化基本技術訓練,可以令拳擊運動員獲得更加穩定的競技狀態,拳擊技術訓練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建立攻防體系,即個人風格技術塑造,選用適合拳擊手身體素質的進攻及防守模式;第二步是系統的力量訓練,為了將之前訓練出的打法真正發揮出威力,強化打擊力度以及防守穩定性、體能、身體平衡性、抗擊打能力等,力量訓練需要采用科學化編排,器材訓練、模擬訓練循序漸進;最后進入實戰訓練,讓拳擊手技術動作趨于連貫,從中獲取實戰經驗,對技術及打法的不足之處予以改進。
該階段需要訓練員對選手采取示范和講解的方法,把拳擊基本技術要點充分傳達。拳擊運動的原則是以攻擊為目標,通過連續不斷的進攻或者使用關鍵打擊來制服對手,從而取得比賽勝利,第一階段的訓練要點是要讓選手掌握進攻方法,了解各個打擊位置所能產生的攻擊效果,同時也可以避免讓這些地方遭到對手的攻擊,所謂個人風格即是進攻防守體系,選手在最初階段的訓練可以套用科學的運動邏輯,如何運用直拳、擺拳、勾拳等技術來攻擊對手的頭部、面部、腹部以及肋下等位置,當身體處于特定站位時,通過角度判斷來選擇使用最佳攻擊方式。比如對方處于高位防御狀態時,最好不要攻擊對手肋下,因為這時他的手臂正在對頭部進行防護,如果舍近求遠的去打擊肋下,那么你的頭部則有可能暴露在他的進攻范圍,而且角度極為舒適,極易遭受關鍵打擊。建立攻擊體系,選手就會選擇用連續上段攻擊來逼退和瓦解對手的防御,或者利用組合拳干擾對方,創造進攻條件,使對方身體位置處于不利角度。進攻體系的建立需要經過不斷學習,分析和研究各種打擊模式,論證不同攻擊會給對方身體帶來的不同效果,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以下訓練方法:練習正確出拳姿勢。教練員為選手做出示范,比如直拳的力學拆解,腰部、腿部、上身之間形成動作配合,腰間作為力量根源,繃緊背部肌肉然后出拳,這是進攻模式一,為了讓直拳爆發出最強力度所做出的嘗試;腿部向前邁進,不借助腰、背力量出拳,這是進攻模式二,可以讓戰術直拳變得迅捷快速,連續攻擊對方用來防御的手臂,減弱和瓦解他的防守。選手在建立自己的進攻體系后,需要避免哪些位置遭到打擊自然也已經了然于心,接下來進行防守姿勢訓練,用最嚴密的防守來抵擋對方攻擊;最后是移動訓練,用靈活的腳步向對手逼近或者實現戰術轉移,防止讓自己陷入無法移動的角落,快速擺脫對方的持續打擊,以及如何抓住對方進攻節奏做出防守反擊。
力量訓練是拳擊運動核心部分,縱觀職業拳擊手,沒有人能在缺乏力量訓練的情況取得好成績。力量訓練可以幫助選手塑身,降低體內脂肪含量,保持適合拳擊競技的身材比例,讓出拳力度更猛、防守更為穩定、體能更為充沛。力量訓練服務于技術訓練,它是將技術帶入實戰的橋梁,絕不能夠忽視選手力量練習,可以讓選手首先進行長跑訓練,這是訓練體能最為科學的方法之一,保證體能后,開展器械訓練,選擇適合選手體重級別的設備,強化手臂、胸部、腹部以及腿部的肌肉,發達的肌肉對于拳擊手來說,幾乎是肉體板甲,密度足夠強硬的肌肉可以對身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避免因遭受強烈攻擊而產生內傷,為內臟和骨骼提供了安全保障。與此同時,力量訓練可以從根本上增強選手實力,高強度打擊可以將對手逼入絕境,即使在防守狀態下也要忍受因攻擊造成的比賽折磨,降低對方反擊速度,使之無法發揮力量。力量訓練是關鍵打擊的先決條件,通過嚴格、科學的力量訓練,一旦在賽場上捕獲了對手破綻,那么決定性的關鍵打擊非常需要力量來輔助,使對方暴露在外的身體承受超過限度的打擊,進而失去比賽意志、倒地或棄權。
實戰訓練將技術、力量訓練綜合在一起,為選手提供模擬比賽經驗,提升競技狀態和各項反映能力。實戰技術訓練分為空打訓練、陪練和對攻訓練,三個步驟各有所用,各有所長。
每位選手身體狀況不盡相同,比如臂長短的選手應當著重訓練直線高位打擊,讓直拳和勾拳充滿殺傷力,足夠震懾和威脅到對方,而擺拳等長距離攻擊只作為戰術進行訓練,因為臂長短不利于擺拳發揮,相同距離下,直拳能夠發揮出更好的效果。相反,臂長可觀的選手可以進行組合拳訓練,組合拳極具觀賞性,而且臂長可以為組合拳提供高機動性,擺拳、直拳之間切換流暢,占盡上風。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演示,極限力量訓練更能為選手提供肌肉,所謂極限訓練,原本50/組的伏地挺身,可以增加基礎上限,讓訓練者充分感覺到疲倦和極限,在得到充分休息后繼續下一組練習,伏和挺這兩個動作力求規范,在極限訓練模式下,肌肉塑型時間可以加快30%以上。
拳擊運動令人熱血沸騰,出色的進攻技術不但極具觀賞性,而且能夠展現出人類力量美。銜接流暢的攻防背后,是運動員在訓練中所付出的汗水,拳擊手這一職業理應受到尊敬。
[1]王新坤,李東鵬.我國部分優秀男子拳擊運動員前手直拳技術的運動學特征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04).
[2]王海峰.北京奧運會拳擊比賽迎擊拳功效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