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成立于1911年,次年清華大學體育部成立。可以說,清華體育運動一直陪伴清華大學走過了101個年頭。這所國內著名大學,在培育莘莘學子時,一直堅持“育人至上,人格與體魄并重”的理念,教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如今,清華大學更是以培養高端人才為目標,擴大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嚴格控制本科生的招生比例,所以,研究生是清華大學的主力軍。這批學生在校的體育鍛煉習慣很可能直接遷移到將來的社會生活中,為將來工作單位的體育鍛煉文化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所以,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等方法,探究清華研究生的體育鍛煉狀況,并對進一步優化校園體育文化提出建議。
清華大學在102年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體育理念與實踐經驗。結合清華學校特點和我國的教育方針,清華大學形成了“育人至上,人格與體魄并重”體育觀。
清華大學歷任校領導始終高度重視學校體育的發展。從第二任校長周詒春開始,學校就對體育有著深刻的認識,并且把發展體育放在學校大發展的框架之下(清華大學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就有現在的西體育館)。蔣南翔(1952-1966年任校長)校長更是提出了“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響亮口號。這句口號始終激勵著一屆又一屆清華人堅持體育鍛煉,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在談及清華的體育文化氛圍時還不得不提出馬約翰先生。現在清華的馬約翰杯體育比賽貫穿全年,類似于美國哈佛大學的斯特勞斯杯體育聯賽。在馬杯的帶動下,校園里一年四季始終進行著各式各樣的體育比賽,這給校園增添了無限生機。學校堅持“課內與課外并重,提高帶動普及”,堅持“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堅持推進教學改革,實現了科研與教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結合。
但隨著招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學校現在的運動場所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師生鍛煉的需求。這導致清華與世界一流大學還有一定的距離。
清華大學在校各個專業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1134人。
通過設計“清華大學研究生群眾體育運動現狀調查問卷”,按照專業、年級,以1:30的比例分層發放問卷。問卷發放1134份,收回1125份,收回率為99.2%,有效問卷1114份,有效率為98.2%。通過再測法,得到兩次調查的相關系數r=0.95,說明問卷信度較高。
通過專家訪談法了解到清華大學體育文化傳承情況,以及學校各個年級、各個專業學生人數情況,并得到了進一步建設學校體育文化有針對性地建議。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校園體育文化做出了進一步的梳理,得出適合清華大學發展體育文化的建設性結論。
在調查的1114人中,清華研究生對自己身體狀況滿意的占到77%,總體看來,清華的體育傳統文化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方面給了無形激勵。認為體育鍛煉非常重要和相當重要的占77%,與前面的77%相吻合,說明了思想上重視體育鍛煉的人,他的身體狀況也非常好。這就要求學校應該給與學生思想上的正確引導,普及大眾體育健身的知識,建議在原有的體育文化傳統下,再從思想的高度上,廣泛、積極宣傳體育鍛煉知識,使這種鍛煉的習慣變成一個體育文化,并從此深入人心。這是與人力資源管理中“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做企業文化”相一致的。此外,在平時的體育課中,體育教師上好本堂課的考察指標之一應該有體育健康理論知識的普及,在學生的期末考試中,還應該增加體育理論知識的考察,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以,要想真正的建設好體育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組織各種體育比賽上,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促使廣大學生社會化,進而促進整個社會體育文化大繁榮。強化學生的人文理念是構建優秀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只有重視了人的屬性及其價值,才能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軟實力的另外一個方面是體育教師的文化素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求教師在師德、人格魅力、業務水平、教學藝術、社會責任等方面不能有欠缺,這樣的老師才能將體育文化以積極的一面展示給廣大學生,從而帶動學生體育文化的提高,進而使整個校園的體育文化再上一個臺階。
1114名研究生中有65%都希望能夠上體育課,進一步調查得知,他們需要學習相應的運動技能,也希望通過體育課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這對學生養成自動化的健身習慣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學校優秀體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可行之路。目前,學校的研究生普修課實在太少,難以解決廣大學生的這種需要。為此,學校的教務教學中應盡量安排足夠多的體育選修課,增加體育教師人數,提高體育教師執教能力,從而在深層機制上進一步推進學校體育文化建設。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同于一般文化,物質是學校體育文化的第一要素,體育設施建設是建設體育文化的關鍵。現階段學校正處于建設“985”高校期間,資金方面相對充裕,但是,要把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學校校園建設的規劃中,并按規劃實施,不能因領導喜好而變化。現階段學生規模不斷增大,但是運動場所卻基本不變,這給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障礙。為了獲得運動資源(場地、器材),很多愿意鍛煉的學生只能被迫調整計劃的鍛煉時間。這些都要求學校加快運動場地建設,使校園的硬件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另外,有77%研究生對學校體育俱樂部感興趣,希望學校能建立更多研究生體育俱樂部。
在清華新的百年里,應該更加重視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在繼承美好傳統的基礎上,應從以下幾點進一步把握好學校體育相關工作,使清華體育文化代代相傳。
可以給研究生開設更多的體育課,盡最大努力滿足65%的研究生能夠選上體育課,而且,課程設置上不能僅僅傳授體育鍛煉的技能,還要安排有體育理論課。在課程結束時不但考察運動技能,而且還要考察相關的健康知識、運動理念和相關的體育文化常識等。
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他們接受了近20年的學校教育,甚至上過各種各樣的體育課,所以,要想使體育課更吸引人,課程效果更好,就應該加強體育老師的文化思想素質,提高老師的執教能力。
使體育比賽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還要使這個貫穿全年的體育聯賽能夠時時刻刻的宣揚體育文化、彰顯體育精神,培養研究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敢于爭鋒的體育精神。這種宣揚不能僅僅依靠比賽來完成,而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去實施,比如建立專門的網絡平臺,讓所有想運動的人都能通過這個平臺獲得相應的信息和健身鍛煉的知識;張貼各種海報,宣傳健身理念。
學校應該大膽改革,不斷創新,在保障學生就業的前提下,適當減負,使研究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權。
校園體育文化還反映在學生對學校可利用的體育場館、設施的滿意程度上。體育特有的實踐特點使場地器材、場館設施等物質條件,對學校體育文化的傳播具有促進或制約作用。所以,學校應該增加校園體育設施的投資力度,將體育設施的建設納入到學校整體建設的規劃中去,利用良好的體育設備和運動環境,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同時,還要在校園里的醒目建筑物上展示體育精神和學校體育價值觀。
[1]吳劍平,劉強.清華大學新時期的體育理念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
[2]葉宏開,韋慶媛等.挺起胸來—清華大學百年體育回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陳弘,陳碧華.論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精神[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4]劉純獻,崔冬雪.淺談校園體育精神[J].中國學校休育,2001.
[5]蔣玲,周璋斌,劉忠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素質教育中最理想的潛在課程[J],體育與科學,2001.
[6]王愛華.論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
[7]韓坤.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教學研究,2008.
[8]張唯一,王磊.競技體育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作用[J].體育教學與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