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燕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特色辦學是一所學校為生存與發展而作出的重要舉措?!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就高等學校優化結構、特色辦學做出了新部署,明確指出要“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涌現出了一批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是擺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走特色發展之路才能真正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3月底,全國有879所本科院校(不含獨立學院),其中,新建本科院校358所,占全國本科院校數量的40.7%。一般認為,我國的新建本科院校是1999年開始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應該走應用型學校的特色發展道路。對于新建本科院校,社會一般都會認為應該在“應用”方面打造特色,學校的特色定位應該聚焦在“應用型”。隨著新建本科院校群體數量的快速增長,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應用型”應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性特征,而不是自己的“特色”。因此,要想真正形成辦學特色,就必須要賦予“特色辦學”新的內涵。
1.能夠用于特色建設的資源投入較匱乏。
辦出有特色的學科專業是高校打造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而學科專業的建設離不開相應的高水平師資和辦學資金兩個基本條件。人才是高校特色辦學的第一資源,但是,多數新建本科院校辦學歷史較短、專任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嚴重缺乏擁有行業和企業實踐經驗的師資。再加上新校區建設、基礎教學實驗室建設等消耗了大部分辦學資金,能夠投入到特色項目內涵建設上來的資金相當有限,學科專業的特色很難得到創建、鞏固和強化,也就很難產出有重大價值的標志性成果。
2.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意識與努力不夠。
地方性是絕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屬性而非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這類學校存在與發展的理由。由于我國本科及以上層次的教育長期處于賣方市場,學校發展依賴政府財政撥款,很少將學科專業全身心地融入所在城市及區域的產業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中去,學科專業設置、科技研發等與地方產業、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結合度還不夠高,嚴重缺乏用服務換取社會資源、爭取社會地位的意識,學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創新驅動的作用不夠明顯。
3.產學研合作的深度不夠。
由于國家對企業的補貼補助政策多年來一直沒有出臺,“無利不起早”的企業得不到政府層面的補償保障,往往不愿意接受在校學生進企業實習實踐,新建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依賴的產學研合作很難深入發展,學校推進“卓越工程師”等產學合作計劃很難獲得企業的積極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辦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共識,基本上還停留在理念層面,還沒有真正落實到學校的人才培養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去,產學研合作基地和項目不多,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人才流于形式,能夠真正發揮人才培養作用的基地和項目很少。
1.日趨嚴峻的生存與發展環境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尋求特色發展。
在面對生存與發展環境這個問題上,新建本科院校是非常艱苦的。一般來講,新建本科院校開設的學科專業均會被當地的本科院校全面覆蓋,學科專業發展面臨著較高的進入門檻,在爭取地方政府科研項目、科技平臺建設時遭遇了當地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無情擠壓,可以說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是舉步維艱,困難重重,要想突出重圍必須有超常規的思路,化劣勢為優勢,借力發展,借智發展。
2.強大招生就業壓力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發展。
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早已進入人力資源市場進行配置,人才培養質量決定著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層次和就業質量,也決定著學校的社會聲譽。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質生源爭奪戰在頂尖大學和高職院校層面已經非常激烈,考生在用高考志愿表達對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的評價,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已經遭遇到了這樣的挑戰。我們完全可以相信,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特色辦學將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辦學質量的基本手段。
3.積極獲取市場資源助推發展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發展。
在2011年上半年國家關于事業單位改革的部署中,已經將公辦高校歸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即準公益類的事業單位,允許其部分資源通過市場配置。其釋放出的一個信號就是本科院校必須重視從市場獲取辦學資源,國家職能負擔其最基本的運行費用。這就為本科院校從市場獲取資源、獲取外部力量支援推進特色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政策許可與要求。一般情況下,市級財政對市屬本科院校的支持力度往往要少于省級財政。因此,作為市屬本科院校應將“借力發展”確定為學??缭桨l展的基本策略。
4.區域產業轉型發展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發展。
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民生將給予更高期待和更高期盼,學校的綜合實力離人們上“好大學”的要求還有差距,這為學校全力提升辦學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動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校提供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綜合性支持,要求高校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動力源和助推器,這為學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1.通過市場要求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實現特色發展。
高校若要在高等教育新一輪資源重組中獲取更多的辦學資源助推學校事業發展,必須建立靈活的辦學體制機制,形成學校內在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按照主動適應市場競爭的原則和要求,調整學校的組織機構,進一步理順工作體制,創新辦學機制,改革管理制度,構建適應市場競爭的現代大學辦學模式,通過直接進入市場爭取更多的辦學資源,增強學校在競爭環境中獲得辦學資源的能力。
2.通過主動融入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特色發展。
大學欲從社會獲取資源必須先在人才培養、科技服務等方面為其他市場主體作出貢獻,用貢獻換取資源。新建本科院校強調社會服務職能,是彌補國家對本科專業設置統一規范和面向全國獲取生源、配置畢業生對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的區域性特征逐漸弱化的不足,是對教學與人才培養工作的有力促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全面融入并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科技研發、社會服務等方面積極尋找切合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以點帶面,推動學校進位發展。
3.加強合作辦學,實現特色發展。
在市場準入政策出臺后,誰先適應市場,從市場主動獲取人、財、物等各種辦學資源來保障教學與人才培養這個目標的實現,誰就有可能率先獲得競爭優勢,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堅持走政產學研合作的建設道路,尋找市場需求發展空間,加強與區域內各級政府、產業、行業及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通過共建平臺、共享共用高層次人才等途徑,主動出擊爭搶各種辦學資源,借力發展,實現與社會的雙贏。
1.區域成長戰略。
新建本科院校作為地方高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使命。緊緊抓住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的重要機遇,融入區域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與區域內的政府機關、行業協會與學會、重點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深度介入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創新型經濟的行動計劃,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地方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起成長,辦出自身特色,實現學校的錯位發展。
2.質量提升戰略。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工作第一要務,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在教學改革等各項工作中強化和深化質量意識。大力實施“質量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加大教育教學投入,加快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增強學生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的能力,提高畢業生的質量和就業質量,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3.科技創新戰略。
科技先行是新建本科院校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主動融入地方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深入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大量承接地方政府部門與企業的應用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等任務,堅持走應用科技引領學校發展的強校道路,做強、做優應用科技研發,打造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科技工作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效能,提升學校的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
4.合作發展戰略。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先天資源短缺和后天獲取資源弱勢的局面。通過與地方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合作建設大學科技園、共建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等途徑,搭建引進人才及人才培養的平臺,進而依托平臺引進院士等高層次人才,主動出擊爭搶辦學資源,快速集聚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使用,發揮集群優勢,形成集群效應,推進辦學資源的整合、調整、優化與提升,努力實現“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切實推動學校新一輪跨越發展。
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高等教育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積極探索和實踐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思路和特色化發展道路,努力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從而真正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跨越發展。
[1]陳小虎.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跨越發展[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1(9).
[2]聶影.借鑒美國經驗加快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設與發展[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1(12).
[3]吳曉莉,謝慧.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黑河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