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志華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學生個體的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具有連續性,現代教育模式讓這種連續性受到了一些人為的干預,個體成長被人為地分成獨立的不同階段,在不同時間和環境下接受相應階段的教育。隨著現代教育的一些局限逐步被人們認識,同一個體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同一學科內容的不同教育環節間的銜接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在心理健康銜接教育方面,研究工作開展還不充分,特別是高中與大學之間的心理健康銜接教育未得到重視。由于大學階段在青年學生人格定型和心理成熟進程中的關鍵性作用,開展相關銜接教育,幫助學生順利過渡,保持心理健康與和諧發展,應當成為各高校重視的問題。
一
大學階段與中學階段相比,學習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學習方式上,中學階段的主課程以基礎課為主,涉及的范圍和內容相對有限,主要目標是掌握基礎知識,滿足高考升學需要。大學階段的學習以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提高為主,課程眾多,通識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科學和人文并重,范圍更廣,程度更深。高中學習以升學為目標,學什么、如何學完全以教師指導為標準,學習任務和步驟明確緊湊,課余時間少,自主學習時間更少,而大學階段學習的自主程度高,組織方式和評價方式靈活多樣,以自主學習為主。
在生活方式上,高中階段與家庭聯系密切,老師和家長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更高,自主性較低,生活壓力較小。在大學階段,課余時間相對較多,遠離家庭,生活獨立性強,交際更廣,面臨更多的自主生活的挑戰。同時由于思想更為成熟,對當下和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問題更為重視,要求更高,挑戰更大。
這些變化和挑戰勢必要反映到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層面,引起相應的思想波動和心理問題。如學習適應的問題,中學階段目標明確、安排緊湊,無需個人太多的自主安排,到大學后,首先必須重建自己學習和生活的目標體系,制訂計劃并實施,短期內即容易出現迷茫的狀態,處理不好則影響長遠發展和人格完善。在生活上,大學生活遠離家庭,加入新的群體,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容易出現緊張和焦慮心理。人際方面,新的環境,不一樣的群體,多元的文化,自身與群體的重新平衡是一個挑戰,孤獨、不安的心理容易形成。在自我認識方面,則有較多的學生表現出自卑或過度自信的問題。
總之,在現代教育模式下,因環境改變和成長階段角色的變化而造成的心理問題,是青年學生從中學向大學階段過渡時難以避免的現象,這些問題存在的時間和程度會因個體心理素質的好壞而有輕有重,有長有短。青年學生僅靠自身的努力往往很難在短時期內解決這些問題,有可能需要長期調適才能渡過心理失衡期,有的還可能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和疾病,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甚至會產生一些極端后果,特別需要有針對性的外部支持。
二
銜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據青年學習心理發展的規律,針對青年學生在由高中向大學過渡時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開展教育,幫助他們有效進行心理調適,形成良好心態,安全渡過心理失衡期。具體說來,銜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處理過渡期的青年學生提供外部支持。
(一)銜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自覺地觀照學生已有的思維定勢和心理特征。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個體在成長過程的每一個特定時期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和心理特征,對今后的成長起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原有的思維定勢和心理狀態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而當環境發生變化,原有定勢則會阻礙人們采用新的解決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也就是說,上大學后,環境變化很大,青年學生原有的思維定勢和心理習慣會對學生適應新環境起阻礙作用,使青年對新的環境難以適應,形成一些適應性和發展性問題,不利于學生成長的發展。銜接教育重視這一規律,會主動了解當期前端的狀態和后端的成長要求,掌握青年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的思維定式和心理特征,作為開展教育的前提,為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由高中階段向大學階段的過渡期心理問題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心理健康的銜接教育自覺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據,更易于取得實效。心理是人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產生和變化發展的,心理問題來源于生活,也體現在生活中。如中學生中常見的厭學、離家出走、情感脆弱、挫折承受力差等問題,往往被認為是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但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有生活根源,如溺愛、缺乏社會鍛煉、人際圈子小、家庭關系緊張等實際生活環境。來到大學后,由于參與社會生活面更廣,程度更深,人際關系更復雜,原有的心理素質缺陷會表現得更明顯和廣泛,出現諸如自卑、自私、虛榮、狂妄、冷漠、以自我為中心、嫉妒等心理問題,造成的影響也會更廣泛,更突出。重視原有的思維定勢和心理習慣只是幫助人們找到這些問題,而要進一步查找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則必須進一步具體和深入到青年學生原有的實際生活中。心理健康銜接教育注重高中與大學階段的銜接,會更加自覺地透過這些心理問題和現象,追溯到青年學生經歷過的社會生活和當前生活實際來尋找根源,從而運用各種有利因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產生實際效果。
(三)著眼學生持續性的心理銜接教育更適應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受限于現代學制,各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相對獨立的教育內容,有意無意間把人的心理發展割裂成各自獨立的階段,違背了個體成長的基本規律,心理健康銜接教育正是應著克服這一弊端而產生,它著眼于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充分考慮高校學生在高中階段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和心理特點,面向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把大學生高中階段的心理發展和大學階段的心理發展有機銜接起來,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盡快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形成心理發展良性循環的需求。
三
雖然心理健康銜接教育著眼于學生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協調解決中學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問題,但若基于系統開展相關教育為評價標準,它畢竟還是一個新事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順利開展涉及體制機制和人財物等各種因素的保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領導重視,規劃實施。心理健康銜接教育需要一定的體制機制和人財物支持,必須做好統一規劃,有序組織開展,這首先需要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這是相關工作得以開展的基本前提。有了領導的重視,職能部門和相關教研室、教學團隊需要做好實施規劃和工作安排。可在開展規劃之前,把如何做好大學與中學的心理健康銜接教育作為一個專項課題,認真研究,從組織機構、實施目標、教育內容、人員經費保障、教學安排、效果評估等多方面達成共識,進而 形成規劃并付諸實施,建立一個切實有效的運行機制,選 定能勝任相關要求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積極開展相關教 育教學工作。
(二)要切實做好教育對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在 實施教學計劃之前,相關教學團隊應該先行開展學生心理 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工作,通過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深入了解 學生上大學前、上大學后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前后表現內在 的關系,了解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情況。在推 進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查閱學習檔案,通過與學生之前所在 學校走訪學生家長等途徑來驗證和充實。
(三)重視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實踐中發現,相當 數量的大學新生對自身所選擇的專業并無深入了解,即 使心理素質相對較好的學生,在新學期開始階段也會陷 入迷茫狀態,不知腳下的路如何走。通過專題講座、權威 人士動員等多種途徑,在銜接教育中加強人生觀、價值觀 教育,有利于動員和引導學生在人生重大轉折時期保持 積極樂觀的心理,努力思考和進取,讓進取之心填補迷茫 空間,激發學生產生對人生、專業的良好預期,積極思考 自身的奮斗方向。
(四)在課堂教學內容上處理好大學與中學的銜接問題。 基于前期的調查分析,教育者對學生中學時期的思想情況 和心理狀態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對大學生進校后思 想和心理的變化也有了把握,這就為加強相關教育教學工 作打下了良好基礎,這些良好基礎必須體現在對教學內容 的處理上,切實圍繞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憂所慮,以答疑解 惑、引導動員為基本原則,著力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 理困惑。
(五)通過實踐教學轉變觀念和獲得體驗。通過新生交 流體會、老生座談經驗、參觀和體驗所在學校環境等多種形 式,幫助高校新生盡快熟悉新環境,盡快形成對新環境的親近感,從而盡快地適應新環境,適應新的和諧民主的師生關 系,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帶著良好的情感投入到學習和生 活中去。
[1]樊志瑾.健全銜接教育機制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J].教學與管理,2009(9).
[2]唐柏林.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3]蔣德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 教育研究,2009(12).
[4]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 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