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語叫 “民以食為天”,可見“民食”的地位之重。曾在央視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頻頻曝出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讓我們不得不對“餐桌”的安全憂心忡忡。
捍衛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就不得不重新審視農產品的流通。面對農產品安全的嚴峻形勢,現有的農產品流通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迫切需要變革。而當前農產品流通中最主要的問題表現在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使得農產品流通體系呈現出流通體系主體復雜多樣、組織化程度低、產銷銜接不暢通、質量監管難度大、流通成本高等諸多的問題。
要解決農產品流通中的種種問題,必然要創新其發展運作的模式。從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角度來看,農產品流通亟需建立一種預警保障機制,以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預警、控制、保障。所謂的預警保障機制,要鮮明地體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要能為復雜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供預警功能。針對農產品流通中出現的問題,應具備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管理職能,同時流通體系各個環節中的不同參與者一起協作,達到共同保障流通渠道暢通的目的。
其次,要具有強有力的管控能力。對于流通中的不同主體、不同環節都具備全方位的控制管理能力。針對農產品的流通不僅可以實施常態的動態監控,還能及時采取措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最后,要體現出可靠的保障功能。對于在流通體系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農戶、消費者等主體,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要對其利益進行保障。這就需要不斷完善預警保障機制,采取各種措施,規范流通中的各種行為,切實維護不同主體的利益。
可以看到,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管理部門,肩負的責任可謂“重于泰山”,也是建立預警保障機制的主導者。實際上,針對民眾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政府已經開始積極部署并實施各項方案。2010年商務部就啟動了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方式管理市場,提升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預警保障能力。如今,第三批試點城市的建設工作已經啟動。
肉菜追溯體系的建設可以說是在農產品流通中建立預警保障機制的一個積極的實踐,滿足了農產品流通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肉菜追溯體系的建設不僅為質量安全提供了可查、可控的功能,提升了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程度,更為質量安全編織起了一個立體化的監控防線,有力地加強了食品安全監管,為擴大消費需求、促進農產品流通健康發展奠定了現實基礎。未來,肉菜追溯體系的建設還任重道遠,這不僅需要政府的積極主導,還需要關心農產品安全的每一個人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