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謙,李瑞斌
(本文編輯:史新中)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患者及其家屬維權意識與健康意識不斷增強,近年來醫療機構醫療糾紛不斷增多,已成為醫療機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醫療糾紛的發生是醫療機構和患者關系緊張的一個突出表現,及時有效解決醫療糾紛問題不僅是一個專業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本文從醫療糾紛解決成效方面探討第三方調處模式的優勢及需要完善的問題。
1.1 醫療糾紛的屬性 從狹義上講,醫療糾紛通常是指醫患雙方對醫療后果及其原因認識不一致而發生的醫患爭議。從廣義上講,凡是患者或家屬對患者診療護理過程不滿意,認為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過程中有失誤,對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傷殘或死亡,以及診療過程中,加重了患者痛苦等情況,要求衛生行政部門或司法機關追究責任或賠償損失的事件,在未表明事實真相之前,統屬于醫療糾紛。
1.2 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處的類型 醫患當事雙方之外的任何力量介入醫療糾紛都屬于第三方調處,因此第三方調處模式很多,目前我國醫療糾紛調處主要包括法院調處、行政調處、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處、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的調處、醫療責任險制定調處機構的調處、非營利性中介機構的調處及營利性中介機構的調處等。目前,國外根據各國不同的醫療保障體制和法制情況,采取不同的第三方調處模式,如新加坡大多選擇緩和的訴訟外調處,美國、德國調處機構多為民間組織。近年來,我國多個地區也正在探索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如“寧波模式”、“天津模式”、“山西模式”等,收到了一定的成效[1]。筆者所在地區在吸收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出臺“人民調解+保險理賠”模式,建立了由市司法局牽頭,衛生、公安、保險公司等部門(單位)密切配合的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模式,組建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簡稱“醫調委”),全市各級醫院繳納一定數額的醫療責任保險金,通過第三方調處、第三方支付的方法,把矛盾轉到醫院外,保護了醫院正常工作秩序,也維護了患者合法權益。醫調委成立1年來,受理糾紛調解申請123起,引導訴訟11起,成功調解100起,調解成功率89%,賠付到位率100%,醫患雙方普遍表示滿意,至今未出現反悔或反復“醫鬧”現象。
2.1 訴訟、和解、行政裁決及仲裁解決方式的缺陷一是訴訟,由于審理周期長、取證過程復雜、投入附加成本大(訴訟費、律師費)以及獲賠速度慢等問題,導致大部分民眾不愿意走訴訟途徑解決糾紛;二是行政裁決,其公正性容易受到質疑,而且行政裁決僅適用于事故型醫療糾紛[2];三是和解,即平常所說的“私了”,必須建立在醫患雙方自愿信任的基礎上,比較容易產生不合理賠償[3];四是仲裁,當前我國醫療糾紛以仲裁方式解決的案例還不多,醫患雙方對其接受還有一個過程。
2.2 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第三方調處模式的優點一是政府主導,第三方在調處的過程中保持中立的態度,與行政裁決相比,公信力較高;二是與訴訟相比,調處在解決醫療糾紛中效率更高,并且不收取任何費用[4];三是調處能夠發揮人民調解員的作用,有效緩和醫患關系緊張的局面;四是第三方調處靈活性更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醫療糾紛訴訟中的法律適用矛盾問題,通過靈活的方法來幫助當事人消除隔閡[5];五是調處全過程不對外公開,有效保證了患者隱私以及醫院聲譽;六是理賠速度較快,在達成協議后,由醫院向保險公司提供理賠申請,2日內患方即可獲得50%的理賠金額,余下部分在1個月內支付完畢。
3.1 加強調處機構建設 當前調處機構成員大多是由退休返聘的司法、衛生系統工作人員組成,精力難以保證,工作粘附力不強,要提升人員隊伍素質,就要選派處于事業上升期的精干力量到調處機構擔任職務,提升調解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同時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在辦公場所、經費、辦法措施給予重要指導及傾斜政策,提升第三方調處機構的權威性和中立性[6];廣泛開展教育,使群眾了解、認同第三方調處制度,大力宣傳調處政績,提升調處機構在駐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2 通過保險來轉移醫療風險 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行業從某種程度上是風險性的行業,醫療糾紛是不可避免的,通過購買保險,化解醫療風險不失為一種有用的途徑[7]。其中醫療責任保險與醫療意外傷害保險能夠有效轉移醫療風險,由于目前我國保險體制存在諸多問題,醫療責任保險大規模的推行還不成熟,比如醫療機構風險意識不強、保險條款設計不合理及政府監管不力等。醫療意外傷害保險主要是解決醫院有過錯的糾紛,針對醫療事故風險,可以借助醫療機構購買醫療責任保險的方式將風險加以轉移,單純的醫療意外風險可以借助患者購買意外保險的方式來將風險轉移。在實行醫療意外保險時要將自愿與強制性原則結合起來。
3.3 構建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處的協調聯通機制從一定方面來說,醫療糾紛不只是醫療機構和患者之間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需要社會相關各方共同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保險公司在推廣轉移醫療糾紛險種時,要和鑒定機構密切配合,相互合作,形成合力,進而及時解決醫療糾紛,為患者治療疾病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8];新聞媒體要客觀公正報道醫療糾紛,避免添油加醋,激化醫患之間的矛盾,為醫療糾紛解決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對于由于醫療糾紛所引發的上訪行為,相關行政部門、調處機構及其他部門要密切合作,穩定當事人情緒,防止一些暴力性的攻擊。
[1]鄭雪倩,高樹寬,王將軍,等.我國部分地區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調查分析[J].中國醫院,2012,16(7):5-7.
[2]張小麗,高海霞.理性看待醫療糾紛的訴訟解決[J].醫學與社會,2007,20(10):51-52.
[3]強世功.調處、法制與現代性—中國調處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28-129.
[4]劉超婷,羅德軍,潘雪珍,等.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的做法[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2,19(2):111-113.
[5]何頌躍.醫療糾紛與損害賠償新解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145-147.
[6]楊志剛,查嘉華.醫療糾紛處理第三方的引入與作用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0,12(3):271-272.
[7]季 昶,曹根寶,張國強.國內外醫療風險和投訴原因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2,14(3):237-241.
[8]夏志學,李瑞斌,楊連輝.加強醫療安全管理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東南國防醫藥,2006,8(5):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