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王 俊
(本文編輯:史新中)
創建研究型療養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療養院發展理論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軍隊療養院科學發展的主題、核心和統領。新形勢下,軍隊療養院必須緊緊圍繞主題主線重大戰略思想,堅持任務牽引,加快整體轉型,將研究型療養院建設向縱深拓展推進,向整體提升發展[1]。
1.1 加快研究型療養院建設是有效履行歷史使命的戰略要求 未來信息化戰爭體系對抗激烈、殺傷損毀嚴重、節奏進程加快,對各級指戰員可能產生嚴重軀體傷害、深刻心理影響和巨大精神壓力,對療養工作職能使命提出了嶄新命題和嚴峻挑戰。軍隊療養院肩負著特勤保障、健康促進、心理防護以及康復治療等職責,在戰斗力生成提高中發揮著獨特職能。必須著眼職責使命,加快建設轉型,切實提升新型作戰力量特勤保障、傷病康復治療、官兵心理救援能力,為鞏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凝聚力提供堅強保證。
1.2 加快研究型療養院建設是全面建設現代衛勤的重要內容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目標任務框架體系明確了各層次、各類型、各專業建設目標,是推進療養院現代化建設的牽引規范。研究型療養院的目標指向是推進療養院建設轉型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核心要求是推進服務模式由傳統經驗型向循證療養型、發展模式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基本方法是療養與科研有機融合,價值追求是為維護官兵健康做更大貢獻。創建研究型療養院是加快現代衛勤建設步伐的使命工程、戰略工程和創新工程,必須高起點籌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
1.3 加快研究型療養院建設是切實維護官兵健康的有力保證 隨著經濟社會、醫學科技和健康觀念的發展,軍人健康范疇正由疾病防控、傷病救治向預防、醫療、保健一體化的全維健康維護拓展。療養院擔負醫學訓練、康復治療、心理服務等任務,在部隊官兵和老干部健康維護、促進與自我保健中發揮特有功能。必須聚焦維護全維健康、加強健康促進的職能,大力推進研究型療養院建設,以健康醫學為主要方向、以特勤療養為突破口、以協作創新為基本途徑、以創建特色優勢學科為重要抓手,著力建設預防保健、康復治療、醫學鑒定、專項訓練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療養基地,有效滿足官兵和老干部健康需求。
2.1 強化龍頭牽引,著力向能力促進轉型 充分認清療養康復工作在衛勤保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牢固樹立“健身促能”觀念,圍繞官兵體能、智能、環境適應能力需要,創新實施“能力健康”戰略,為軍隊戰斗力生成提高提供有力支撐。突出特勤療養保障,緊緊圍繞服務保障新型作戰力量戰斗力生成提高這一核心任務,加大海潛空勤學科建設投入,加強航天航空、潛艇潛水、涉核崗位等人員防護康復技術攻關,積極開展應激性、適應性醫學訓練、健康鑒定和職業性疾病矯治,調控促進官兵的身心健康。突出康復療養保障,針對信息化戰爭作戰樣式和新型武器損傷特點,深化戰創傷分類康復醫療、戰時療養保障組織管理研究,加強與軍地醫療機構的銜接配合,完善療養康復技術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減少傷殘。突出心理防護保障,針對戰時緊張、恐懼、憂郁等各類心理應激反應,加強心理應急救援隊建設,注重心理咨詢疏導、放松調適和干預治療,減少非戰斗性減員。突出專項療養保障,針對戰時指揮、情報、偵察等重要崗位和特殊任務人員作業高強度、高負荷、高壓力的特點,持續動態加強健康評估、能力評價、心理干預和營養支持,確保官兵始終保持身體強健、反應敏捷、精力充沛。
2.2 強化以人為本,著力向全維保健轉型 緊跟醫學科技發展和健康理念轉變節奏,大力推進“全維健康工程”,構建療養、醫療、防護、康復一體新型療養保障模式。創新分類療養模式,針對飛行、海潛、“三防”、涉核等特殊崗位人員,實施系統的療養鑒定訓練和疾病綜合防治,實現體能、技能、智能、效能的有機整合。針對航天、科研、戰略武器等領域做出特殊貢獻官兵,開展內容豐富的職業病干預、健康體檢和營養支持,實現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和諧統一。針對護航編隊、應急救援、搶險救災等特殊任務官兵,組織以心理干預、流行病預防為主要內容的集體療養,促進早期康復。創新療治結合模式,大力發展中醫養生、慢病矯治、理療體療、亞健康干預等療養特色技術,綜合開展慢性疾病和職業性疾病康復治療,推進生活服務向技術服務延伸;完善各類疾病康復療養技術保障標準,按病種制定專病療養臨床路徑,推進常規療養向專病療養延伸;加強人文關懷、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支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生理保健向心理保健延伸。創新個性療養模式,建立保健對象電子健康檔案,通過健康體檢和評估鑒定,訂制個性化、精細化、特色化保健方案,綜合運用自然療法以及養生、運動、飲食、心理和推拿按摩等保健方法,實施健康維護和支持。建成集體檢、宣教、干預、隨訪和后續指導為一體的全過程健康服務體系,持續跟蹤評估、健康教育、康復指導,達到一次療養、終生受益。
2.3 強化科技驅動,著力向循證療養轉型 把握健康醫學和生命科學發展趨勢,充分運用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基因醫學、生物醫學等先進理念技術,發揮傳統醫學優勢,堅持療養實踐和科學研究并重,引進應用療養服務的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手段、新藥物新設備,切實將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官兵。注重學科整合,樹立大科研、大協作、大攻關理念,集中優勢資源,加強分類指導,以創建研究型療養科室為抓手,以特勤療養、康復療養、醫學鑒定訓練等為重點,打造以研究型療養科室為主體的療養康復優勢學科群。注重技術融合,結合療養對象健康問題和疾病類型相對集中、發病機理相對類似、樣本可追溯性相對較強的特點,加強亞健康、職業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發病常見病的預防康復研究,形成更多前瞻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研究成果。注重人才結合,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系統培養特勤、康復、心理、理體療專業技術骨干。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選拔富有潛力優秀苗子,以重大課題任務為牽引,培養基礎研究、臨床診療、療養康復、成果轉化人才相結合的優勢團隊[2]。注重強強聯合,積極推進療養與醫療工作有機銜接,構建療養院帶醫院、醫院帶療養區的“隸屬型”,療養區和醫療區并存的“分區型”,療養院與醫院橫向聯合的“協作型”三種聯合體,建立以疑難疾病診治康復為紐帶的跨學科診療中心,打造信息、技術、人才、設備共享共用的科研創新平臺,加快形成軍隊療養科技整體優勢。
2.4 強化信息主導,著力向績效管理轉型 研究型療養院發展方式更加注重質量取勝,發展思路更加注重資源優化配置,發展動力更加注重創新牽引,發展標準更加注重綜合效益。必須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先導、融合、滲透、倍增作用,著力在智能化、精細化、集約化、規范化管理上下功夫[3]。要發揮信息化手段的增效作用。升級改造和全面推廣新版療養院信息系統,構建集醫學影像、檢驗、心電、體檢、療養康復管理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信息平臺。完善療養院與部隊、干休所遠程網絡體系,實現網上預約、查詢、宣教、咨詢、探視、信息托管等功能,提高精細管控和實時服務能力。要發揮精細化管理的監控作用。研發健康管理、特勤療養管理、全成本核算、“一卡通”服務和綜合績效管理等系統,建立績效管理數據中心,實現療養院人財物、醫教研統籌調控。建成療養院與后方醫院互通的網絡醫學平臺,依托后方醫院建立遠程醫學影像、超聲、病理診斷中心,實現醫學檢查結果互認共享。要發揮績效化考評的導向作用。研究制定療養院綜合績效管理標準體系,建立定期考評制度,提高療養院建設和服務保障規范化水平;完善療養接診體檢、計劃實施、質量評價、效果評定和跟蹤隨訪“一體化”服務流程、內容和標準,強化環節質量控制,提高療養服務保障質量。
3.1 把握戰略指導,注重統籌發展 準確理解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精神實質,按照規劃主導的要求,認真謀劃研究型療養院建設中長遠規劃,實現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與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協調發展。按照標準牽引的方法,制定以質量、效益、創新為核心的研究型療養院建設標準體系。按照體系推進的途徑,運用路線圖的方法和工程化建設思路,注重與防疫防護、醫療救治、藥材保障等各環節之間一體聯動,注重與后勤體系、作戰體系相互銜接,整體推進療養院服務、技術、管理全面進步。
3.2 著眼軍地雙贏,實現融合發展 牢固確立開放式發展、主動式建設、全維式保障的觀念,注重與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國家衛生資源配置相協調,加速自我發展型向軍民融合型轉變。要主動搞協調、主動提需求,充分發揮軍隊衛勤醫德高尚、善打硬仗的優勢,切實將研究型療養院建設納入地方區域衛生規劃[4];發揮健康體檢、康復治療、心理服務等技術優勢,組織軍地聯合攻關和技術交流,探索依托社會科研資源開展軍事醫學研究途徑和辦法;學習借鑒地方先進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社會和市場資源,因地制宜、因院制宜地加強探索創新,加速療養保障社會化步伐。
3.3 注重文化引領,確保和諧發展 充分發揮文化塑魂、育人、導向和凝聚功能,積極創新繁榮具有行業特色、時代特色、軍營特色的先進療養文化,為療養院建設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力弘揚行業精神文化,凝練總結“戰斗力第一、傷病員至上”的療養精神、“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的職業操守、“微笑服務、精益求精”的療養作風,牢固確立“因軍而存在、為兵而發展”的服務理念。積極拓展特色服務文化,因地制宜運用森林、湖泊、海濱、溫泉等療養因子,融合養生、景觀、人居、飲食和運動等文化,構建藝術賞析、人文感化、景觀愉悅、強身健體、心理調適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服務[5]。
[1]曹文獻.聚焦主題 服務主線 加快全面建設現代衛勤步伐[J].東南國防醫藥,2012,14(1):1-2.
[2]郭德富,曹文獻,鐘貴陵.在新的起點上推動軍區衛生人才建設[J].解放軍衛勤雜志,2011,13(3):125-127.
[3]曹文獻,鐘貴陵,郭 琪.加快全面建設現代衛勤步伐的宏觀思考[J].解放軍衛勤雜志,2012,14(3):127-129.
[4]鐘貴陵,郭 琪.新形勢下推動軍隊醫院科學發展的宏觀設想[J].解放軍衛勤雜志,2011,13(4):239-241.
[5]王 俊,馮瑞華,李 麗.鼓浪嶼療養區文化療養因子的探索[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1,13(3):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