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生,李戰友,潘 兵,徐靜芳,代燎原
在軍事訓練中,手榴彈投擲是一項基礎訓練科目。戰士參加投彈訓練時有發生肱骨投彈骨折可能。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肱骨投彈骨折51例。根據骨折特點、不穩定因素和戰士對治療要求,選擇保守治療38例,手術治療13例,均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51例均男性,年齡19~29歲,平均21.4歲。新兵39例,占76.5%。骨折發生在左側15例,右側36例。骨折部位在肱骨中段3例,中下段42例,下段6例,均為閉合骨折,不合并神經、血管損傷。
1.2 治療方法 本組51例,采用懸垂石膏固定治療38例,患者在傷后2~3周內必須取坐位和半坐位休息,以維持石膏的懸垂牽引作用。采用手術治療13例,其中有限切開復位以數枚螺釘垂直于骨折線固定輔以石膏外固定術3例,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固定10例。
1.3 結果 38例保守治療中有1例骨折后4個月延緩愈合,改手術治療;手術治療13例未發生手術并發癥。本組51例全部獲得骨性痊愈,恢復正常訓練。
2.1 治療方法選擇 投彈骨折是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屬于不穩定骨折。孫榮華等[1]對53例肱骨投彈骨折全部采用保守治療,糾正軸向短縮和成角移位,懸垂石膏治療,療效滿意。肖斌等[2]認為懸垂石膏復位固定治療肱骨骨折前期,前臂需始終維持下垂,以便提供一個向下的牽引力,患者夜間不能平臥,需采取坐睡或半臥位,給生活帶來不便,因此他們對33例投彈導致的肱骨干骨折全部采用切開復位限制接觸性動力加壓鋼板治療,使得固定牢固,可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療效滿意。作者認為懸垂石膏治療肱骨投彈骨折的方法操作簡單,風險性低,不需要二次手術取內固定,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我們對51例肱骨投彈骨折中的38例采用保守治療,占74.5%;但有1例由于配合欠佳,傷后早期不能坐位和半坐位休息,體位改變時常由于骨折的輕微移位而引起局部疼痛,再加上反復X線片檢查等因素,導致骨折后4個月延緩愈合改手術治療治愈。我們對患者不能配合保守治療以及骨折移位明顯、手法復位效果差的13例采取手術治療。患者有較大蝶形骨塊分離,手法復位后石膏固定效果差,而采用有限切開復位以數枚螺釘固定輔以石膏外固定,防止因鋼板內固定需要較廣泛骨膜剝離,破壞蝶形骨塊血供致骨折不愈合。宋子衛等[3]認為通過螺釘在長螺旋形骨折塊間不同方向的加壓固定,使骨折端最大面積緊密接觸同時可產生一定的彈性固定作用,防止肢體遠端旋轉,符合骨折的治療原則,提供骨折愈合、功能恢復所需的生物力學環境。
2.2 投彈骨折預防 投彈姿勢的正確與否是發生投擲性骨折的首要因素,劉大雄等[4]從投彈的運動學分析,提出投彈骨折的預防,認為正確的投彈動作應以肩關節為主要轉運中心,投擲臂從肩后往上翻,并以上臂帶動前臂快速揮臂,速度由近端關節向遠端關節(肩-肘-腕)依次達到最大值,形成鞭打樣發力,可達到最大出手速度,并避免不必要的損傷。劉云鵬等[5]認為訓練傷防治要合理安排訓練科目,上肢與下肢訓練項目交替進行,同時充分利用空余時間進行休息。另外日常運動中,掰手腕若姿勢不正確也可導致肱骨投彈樣骨折,所有因引臂加速所產生的力矩就作用在肱骨的垂直軸或垂直軸附近,如果此時手臂角度(腕、肘關節中心連線與肩肘關節中心連線夾角)大于90°,肱骨所受力矩也會進一步加大,兩方面的因素超過極限值時就有可能造成肱骨螺旋形骨折。因此,掰手腕正確姿勢是手臂角度小于90°。
[1] 孫榮華,劉大雄,吳曉峰,等.肱骨投彈骨折的特征和治療經驗[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4):228-230.
[2] 肖 斌,廖凡瓊,庫建斌,等.限制接觸性動力加壓鋼板治療投彈導致的肱骨干骨折[J].海軍醫學雜志,2009,30(1):17-18.
[3] 宋子衛,林舟丹,劉傳太,等.微創內固定技術治療肱骨干投彈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5):454-455.
[4] 劉大雄,黃 誠,孫榮華,等.投彈的運動學分析和投彈骨折的預防[J].中華創傷雜志,2005,21(6):455-458.
[5] 劉云鵬,于曉華,張復中.某部特種兵強化集訓期間訓練傷流行病學調查[J].東南國防醫藥,2010,12(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