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峰,王 湞,黃河浪,劉曉辰,吳一峰
高血壓是我國人群腦卒中及冠心病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對軍隊健康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目前我國采用正常血壓[舒張壓(SBP)<120 mmHg和收縮壓(DBP)<80 mmHg]、正常高值血壓[SBP 120~139 mmHg和(或)DBP 80~89 mmHg]和高血壓[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進行血壓水平分類。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低于140/90 mmHg,也診斷為高血壓。
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高血壓的患病率總體呈明顯上升趨勢[1]。我國2004年的調查表明,2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高達18.18%,并表現出年輕化的趨勢[2],以年輕人為主的現役軍人高血壓的流行現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本文就這一特殊人群高血壓的流行或分布特點和影響因素作一概述如下。
趙春華等[3]對軍隊青年人群高血壓發病率調查,結果顯示高血壓患病率為6.88%,較1998年云南省調查資料15~39歲組發病率(2.2%)明顯增高[4]。據吳旭輝等[5]對23 638 名年齡在16 ~58 歲的中青年軍人的調查提示,其高血壓總患病率為4.69%,士兵患病率較低為3.93%,連營干部患病率為6.81%,團以上干部患病率高達19.39%。還有調查提示,部隊男性干部有24.1%具有正常高限血壓,而女性有17.4%具有正常高值血壓。程利等[6]就部隊青年高血壓發病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總患病率為5.94%,且以高血壓前期為主。Granado等[7]2009年的調查提示,具有3年軍齡者高血壓患病率為6.9%,與我國的報道結果類似。
一般人群的調查提示,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的患病率會逐漸上升。年齡組別高血壓發病率最高的為35 ~39 這一組[3]。鄧世周等[8]將部隊高血壓患者分為青年組和老年組,對比發現青年人高血壓病以舒張壓增高為主、脈壓差不大,以1級或2級高血壓病多見,且有血壓增高的病程短,病情相對較輕,靶器官損害比例低等特點。
從性別分析可了解到,部隊青年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為7.18%、女性則為0.85%,男性患病率遠遠高于女性[6],這一情況與非軍人青年組的患病率男性(13%)大于女性(7%)相似[9],可能與女性雌激素水平有關,并與男性社會壓力要大于女性,且男性患者大多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飲酒抽煙等有關。
種族流行病學發現在同一地理區域內,高血壓患病率的人種和民族差異也普遍存在[10]。包括軍人在內,美國的非洲裔人群是高血壓流行率較高的民族之一,為56%,而白種人為27%;年老的非洲裔美國人原發性高血壓的流行率為56%,而白人僅為46%[11]。巴西調查[12]結果顯示,黑人男性為31.6%,黑人女性為41.1%;白人男性為25.8%,白人女性為21.1% 。亦有調查[13]提示其他民族相對于漢族的高血壓危險比值(OR)為0.698,且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其他民族患病風險低于漢族。部隊現役軍人的高血壓患病率也符合以上規律。
統計分析顯示,服役地和生長地均與高血壓患病有關[14],國內外地理流行病學研究均發現高血壓患病率呈現北方高南方低的現象[15-16],在世界范圍內均呈現這一趨勢。我國患病率北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南部,從出生地來看也是這種趨勢。吳旭輝等[14]通過調查發現,如不考慮生長地的差異僅考慮服役地的差異,高血壓患病率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地區間差異有極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均<0.01);如不考慮服役地的差異僅考慮生長地不同,南方人、中部人和北方人的患病率逐漸增加。且服役地對高血壓患病的影響大于生長地的影響。
與非軍人相比,絕大多數官兵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但肥胖、高血壓者較多,且趨于年輕化,對官兵的健康造成一定影響[17],主要應由環境等因素導致。
3.1 遺傳因素 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遺傳因素在原發性高血壓病發病中有一定作用。與無原發性高血壓病家族史者比較,雙親或單親有原發性高血壓病的,患病率均增高。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家族史的兒童,有較高舒張壓,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舒張壓增加較快[18]。目前認為,原發性高血壓是受多基因遺傳影響的疾病,患者存在著遺傳缺陷。
3.2 膳食因素 高血壓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飲食習慣、營養因素與血壓調節有重要意義[19]。攝入過多的鈉鹽可導致原發性高血壓,廖禹林等[20]做的研究提示食鹽是影響現役軍人高血壓患病率的因素之一,減少日均攝鹽量或用藥物增加鈉的排泄均可改善原發性高血壓的病情。微量元素的缺乏及纖維攝入不足也可使血壓升高。膳食中缺少鈣、鉀、鎂,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比值降低,均可使血壓升高。而攝入含硫氨基酸的魚類蛋白質及多進食豆類食品可預防血壓升高。因此,飲食結構的合理調整有其重要意義。有文獻[21]表明,減少部隊食堂的集體攝鹽量,可使高血壓發病率下降。文獻發現的服役地對于血壓的影響大于出生地對于血壓的影響,也提示南北方的不同飲食習慣或攝鹽量的不同對于高血壓存在一定的影響。
3.3 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飲酒) 部隊吸煙飲酒較為多見[22],飲酒量與血壓之間存在著劑量反應關系,隨著飲酒量的增多,血壓也逐漸升高。長期過量飲酒可引起原發性高血壓,并加重高血壓對心腦血管的損害。我國10組人群前瞻性研究[15]顯示,飲酒量與高血壓發病率呈正相關,飲白酒每日增加100 g,高血壓發病的相對危險增高19% ~26%。
吸煙是一個主要的可預防的危險因素。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能刺激心臟,使心跳加快,引起周圍血管收縮,致使血壓升高[23]。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大量吸煙還可導致心臟病及增加因心臟病致死的危險性,并且降低降壓藥物療效。2002年調查[26]顯示,15~69歲人群的現在吸煙率為31.4%,男性和女性分別為57.4%和2.6%。而同時期在某部隊的調查顯示,部隊的整體吸煙率隨新兵入伍有一定的變化,但一般維持在31% ~69%,較一般人群的總體吸煙率有一定的升高。這也可能與部隊人員的性別構成比有一定的關系,但從以上數據的分析,部隊男性的吸煙率不低于一般人群男性的吸煙率。文獻認為吸煙率較高與戰士的文化生活少、年紀輕、自控能力差、易受旁人的影響等有關,而干部吸煙則主要受人際關系的影響[24-25]。尤其發現單位群體越小,吸煙率則越高(例如一些邊防哨所、站點等小散單位)。軍官的吸煙行為對戰士和整個部隊也有很大的影響。應把防止吸煙和戒煙作為部隊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進行強化,并積極改善部隊的業余文化生活,加強對于部隊人員尤其是軍官有關吸煙危害的教育,提高軍隊人員的健康水平。
3.4 體重和體脂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體重與血壓呈正相關。超重是發生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70%有超重現象[27]。身體脂肪的分布特點也與原發性高血壓密切相關,腹型肥胖人群患原發性高血壓的危險性遠高于一般人群。有關研究顯示,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就已存在血壓和體重的關系。上海市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出生體重的低和高與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的危險相關[28]。對于這部分人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減肥,減肥能夠有效控制血壓的增長。
3.5 心理因素 現在的年輕人精神壓力大,容易焦慮、恐懼,促使高血壓的患病率越來越高且趨于年輕化。現役軍人也屬于高緊張人群,若工作要求高、個人決策控制水平低,此時緊張消極的效果最強,極易導致高血壓的發生。軍官的高血壓發病率高于士兵究其原因不能排除是由高壓力導致的。高血壓的發生與精神因素和個人的性格特征也有關,性情溫和者較性格暴躁者血壓穩定。有學者隨訪近3000名原無高血壓的正常人群7~14年,結果表明,明顯的焦慮情緒是高血壓發生發展的一個獨立的預報因素,并可影響降壓藥物的療效[28]。
我國現役軍人的高血壓和血壓高值的患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趨勢,并引起預防醫學或流行病學工作者的關注,從病因到預防、治療,已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離完全控制的目標尚有距離,當前的重點在于建立和完善以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改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的綜合預防體系。
[1] 錢岳晟,張鳳茹,王敏敏,等.醫院門診人群高血壓抽樣調查[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1,21(5):444-447.
[2] Din-Dzietham R,Liu Y,Bielo MV,et al.High blood pressure trend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national surveys,1963 to 2002[J].Circulation,2007,116(13):1437-1439.
[3] 趙春華,陳月華,姚 成,等.部隊青年高血壓患病率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1,6(2):66-68.
[4] 李 華,王明英,吳昌元.云南省高血壓患病率相關因素分析[J].云南醫藥,1996,17(6):411-414.
[5] 吳旭輝,石湘蕓,辛蘇寧,等.中青年軍人高血壓患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7):536.
[6] 程 利,張 文,趙春華.部隊年青人高血壓發病情況及有關因素初步探討(附1801例調查報告)[J].高血壓雜志,1999,7(1):69-71.
[7] Granado NS,Smith TC,Swanson GM,et al.Newly reported hypertension after military combat deployment in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y[J].Hypertension,2009,54(5):966-973.
[8] 鄧世周,王 兵,吳秀忠,等.軍隊青年人原發性高血壓臨床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10(3):914-915.
[9] 李 巖,趙 冬.關注女性心血管疾病——中國女性心血管疾病流行趨勢與治療概況[N].中國醫學論壇報,2009-6-22.
[10]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the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 Coordinating Committee.The Six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Arch Intern Med,1997,157(21):2413-2416.
[11] Hajjar I,Kotchen JM,Kotchen TA.Hypertension:Trends in prevalence,incidence,and control[J].Annu Rev Public Health,2006,27:465-490.
[12] Lessa I,Magalhaes L,AraujoM J,et al.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Salvador(BA)--Brazil[J].Arq Bras Cardiol,2006,87(6):747-756.
[13]凌梨梨,趙景波,趙玉娟,等.黑龍江省蘭西縣農村居民高血壓前期的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8,10(29):970-974.
[14]吳旭輝,石湘蕓,辛蘇寧,等.生長地與服役地的差別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z1):132-134.
[15]吳錫桂,武陽豐,周北凡,等.我國十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醫學雜志,1996,76(1):24-29.
[16]吳錫桂,陶壽淇,郝建生,等.北京、廣州中年工農人群高血壓的發病率及其危險因素[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1,19(4):207-210.
[17]龔學瑞,羅建文,舒友善,等.某基地機關分隊官兵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海軍醫學雜志,2005,26(2):155.
[18] Dekkers JC,Treiher FA,Kapuku G,et al.Differential influence of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prema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trajectories in youth[J].Pediatrics,2003,111(6 Pt 1):1387-1393.
[19]邵麗英,陳元秀.原發性高血壓發病危險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07,2(33):113-114.
[20]廖禹林,李志玫,梁蘭青,等.駐新疆某部新兵與老兵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的比較[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0,21(2):96-98.
[21]彭整軍,高光華,李紅軍.食堂按人限量投放食鹽對就餐者血壓影響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z2):194-196.
[22] Browne T,Iversen A,Hull L,et al.How do experiences in Iraq affect alcohol use among male UK armed forces personnel[J].Occup Environ Med,2008,65(9):628-633.
[23]陳漪靜.健康生活方式與高血壓病的預防[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10):33-34.
[24]劉發軍.軍隊人員吸煙現象探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1,19(6):445-446.
[25]胡凌云,劉春紅,賽曉勇,等.武警官兵吸煙危害認知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12):919-920.
[26] Liu Y,Rao K,Sun Q,et al.Cigarette smoking and poverty in China[J].Social Sci Med,2006,63(11):2784-2790.
[27] Oghagbon EK,Okesina AB.Pattern of some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untreated Nigerian hypertensive patients[J].West Afr J Med,2006,25(3):190-194.
[28] Jonas BS,Frank P,Ingram DD.Are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isk factors for hypertension?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I Epidemiologic Follow-up Study[J].Arch Fam Med,1997,6(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