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胡 燕,伏杭江,杜方翀,呂莉慧,丁 淳
扁桃體周圍膿腫(peritonsillar abscess,PTA)通常被認為是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并發癥,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發生在青少年之間,偶見兒童。臨床以穿刺抽膿或切開引流聯合抗生素控制感染為主要治療手段[1],該病發病率在 1/6500~1/10000。由于院前抗生素的大量應用,扁桃體周圍膿腫的致病菌由以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的革蘭陽性菌逐漸發展為和壞死性梭性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并存的復雜感染[2]。單純的運用青霉素類和頭孢類藥物以破壞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生成已達不到迅速治愈的效果,近年來我科應用舒血寧注射液聯合頭孢他啶注射液治療扁桃體周圍膿腫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收集2008年9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療的PTA 46例,均符合WHO制定的診斷標準?;颊唠S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男20例,女6例,年齡(36.26±6.83)歲;對照組男 14例,女 6例,年齡(37.89 ±5.45)歲。兩組在病情、性別、年齡、教育年限間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46例均行切開引流術。對照組在切開引流后給予頭孢他啶注射液2.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滴,1次/d,5 d為一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加用20ml舒血寧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滴,5 d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連續觀察2個療程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咽痛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呼吸正常,咽后壁隆起消失,CT示咽腔局部積液消失;②有效:咽痛減輕,體溫恢復正常,咽后壁隆起減輕、CT示局部積液減少;③無效:各項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傆行?(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第一個療程結束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31%,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第二個療程結束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96.0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15%,無顯著性差異(P>0.05)。
扁桃體周圍膿腫常繼發于急性扁桃體炎或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作,由于扁桃體隱窩,特別是扁桃體上隱窩堵塞,引流不暢,感染穿透扁桃體被膜,侵入扁桃體周圍間隙而引起。扁桃體周圍膿腫最常見的深部感染主要發生在頭頸部[3-4],臨床上主要變現為發熱、咽痛、吞咽困難、扁桃體腫脹和懸雍垂的偏離,通過超聲和CT可以明確診斷。扁桃體膿腫向下蔓延可引起咽、喉部急性炎癥,尤其是后下位膿腫可發生上呼吸道阻塞,迅速出現呼吸困難。炎癥擴散亦可經咽側壁侵入咽旁隙,形成咽旁膿腫咽后間隙的感染。當一些患有糖尿病和強直性脊柱炎的成年人患扁桃體膿腫時,更易造成頸胸部的大面積壞死性軟組織感染[5],從而導致患者的死亡。最近有文獻[6]報道扁桃體周圍膿腫高發危險組已經從青少年組改變為20~40歲的成年人組,另外扁桃體膿腫周圍組織致病菌由以前的革蘭陽性菌(主要是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開始向革蘭陰性的壞死梭桿菌改變[7],亦有2種細菌并存的復雜感染。由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逐年上升[8],以往通過破壞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類革蘭陽性菌的細胞壁生成,而發揮殺菌作用的青霉素類和頭孢類抗生素已經達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舒血寧注射液為銀杏葉提取物,有效成分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小板聚集[9],另外還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膜酯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膜;銀杏內酯與血小板活化因子受體結合,拮抗其活性,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減少微血栓形成等[10],促進傷口愈合。銀杏葉多糖還能抑制中性粒細胞在活化血管內皮細胞上的滾動、黏附和外滲,影響白細胞的聚集,有效增強藥物的抗炎效果。因此應用舒血寧注射液是一種全新的抗炎方式,近幾年來筆者的臨床應用也發現,舒血寧注射液聯合頭孢他啶注射液治療PTA具有一定的協同效應,短期療效優于單獨給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是對其聯合用藥的長期效應、作用機制和不良反應仍需進一步觀察研究。
[1] Passy V.Pathogenesis of peritonsillar abscess[J].Laryngoscope,1994,104(2):185-190.
[2] Jensen A,Hagelskjaer Kristensen L,Prag J.Detection of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subsp.funduliforme in tonsillitis in young adults by real-time PCR[J].Clin Microbiol Infect,2007,13(7):695-701.
[3] Johnson RF,Stewart MG.The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tonsillar abscess[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13(3):157-160.
[4] Bauer PW,Lieu JEC,Suskind DL,et al.The safety of conscious sedation in peritonsillar abscess drainag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1,127(12):1477-1480.
[5] Skitarelic N,Mladina R,Morovic M,et al.Cervical necrotizing fasciitis:Sources and outcomes[J].Infection,2003,31(1):39-44.
[6] Steyer TE.Peritonsillar abscess: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m Fam Physician,2002,65(1):93-97.
[7] Megalamani SB,Suria G,Manickan U,et al.Changing trends in bacteriology of peritonsillar abscess[J].J Laryngol Otol,2008,122(9):928-930.
[8] 黃學忠,林佩佩,陳曉飛.1385株臨床流行菌株調查及耐藥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1,13(3):219-222.
[9] 李海濱,楊生健,蔡春茂,等.甲鈷胺和銀杏葉聯合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2例[J].東南國防醫藥,2011,13(4):362.
[10]李紅梅,朱 穎.舒血寧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9,16(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