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玉,董園園,王佳薇
循證護理(EBN)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將科研結論與患者需要相結合,綜合當時的臨床環境,根據個人經驗,最終做出的護理決策[1]。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齡>60歲的糖尿病患者(西方國家>65歲),包括60歲以前診斷和60歲以后診斷為糖尿病者。在糖尿病藥物治療期間血糖水平≤3.9 mmol/L即為低血糖[2]。低血糖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較為常見,其危害遠遠大于高血糖,尤其老年患者因對低血糖耐受性差,易發生腦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等甚至導致死亡。本文通過對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循證護理預防低血糖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09年6-12月住院的82例老年糖尿病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齡 60~81(66.5±6.1)歲,病程 3~18(10.4±2.8)年;選擇2010年2-6月住院的93例老年糖尿病為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其中男50例,女43例,年齡61~83(67.3±4.2)歲,病程2.5~20(10.7±4.5)年。兩組均接受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或兩者合用的治療方案。年齡、病程、學歷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循證護理問題 通過臨床工作調研分析,發現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因素:對引起低血糖的相關知識缺乏,如藥物、飲食、運動等;患者生理因素,如肝腎功能減退,認知水平下降等;醫源性因素等。
1.2.2 循證 根據提出的護理問題,應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醫學文獻檢索數據庫(MEDLINE)及電子圖書閱覽室進行文獻檢索,找出相關資料,并以此為依據,對患者實施最佳的護理。
1.2.3 循證護理 ①心理護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長、并發癥多,易產生焦慮、悲觀等情緒。護士應主動關心患者,疏導負性心理,消除思想顧慮,盡可能調動患者自身的積極因素。②健康教育:教會患者及家屬識別低血糖反應與處理措施,爭取家屬的積極參與,其理解、支持及配合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使其正確認識糖尿病,避免因廣告或錯誤認識去相信降糖偏方、秘方、保健食品或自制降糖藥。③合理的飲食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應低鹽、低膽固醇、高蛋白、豐富維生素,適量脂肪,限制動物脂肪及含糖量高的飲食。其三大營養物質的比例為[4]: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60% ~65%,脂肪占20% ~25%,蛋白質占10%~20%(按每kg體重1.0~1.5 g),膳食纖維不少于35 g/d為宜。強調定時、定量飲食的重要性,指導睡前加餐,如一杯奶或4~5片餅干。指導患者勿空腹或大量飲酒,對于注射胰島素或者服用磺脲類降糖藥的患者鼓勵其戒酒。④運動治療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宜選擇運動強度為輕、中度、以競技性不強的有氧運動為主。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運動前需做全面評估。建議老年人外出鍛煉最好結伴而行,增加運動量或運動時間時應及時進餐,條件允許可在運動前、后監測血糖。根據患者身體素質及運動習慣選擇運動方式,如購物、散步、廣播操、太極拳、氣功、輕微家務勞動等輕度運動,或快走、慢跑、平地騎車、上下樓梯、健身操等中度運動。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以能夠耐受,不出現心慌、氣喘、頭昏等不適為度,其適宜心率=(220-年齡)×70%[5]。運動時間一般安排在飯后60~90 min,避免空腹、飯前或降糖藥物作用高峰運動。每次運動30~40 min,每周3~5次,能堅持每天運動則更好。陶小紅等[6]認為運動時間應限制在60 min內。有學者[7]認為每天快步走30 min,或每周3次、每次游泳30~45 min,適用于一般的老年患者。⑤加強用藥知識的宣教:告知降糖藥物如漏服不可在下一次服藥時重復補服。與其他藥物同用時,如阿司匹林、呋塞米、抗抑郁劑等因可能會引起低血糖應注意血糖監測。并指導正確注射胰島素,避免將胰島素注入毛細血管或肌肉組織,注射區域避免按摩和熱敷。⑥預防感染:做好皮膚護理,特別是足部皮膚,如皮損或感染要及時處理。注射胰島素時,局部皮膚用75%乙醇消毒,以防感染。女性患者做好尿道口、陰道口護理。⑦提高醫護人員對低血糖危害的認識: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應相對放寬,一般空腹血糖宜<8.3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8]。將老年患者的飲食、運動、降糖藥物使用情況以及心理狀態作為交接班內容,對于病情較重或納差而無法預料進餐量時,可以讓患者先進食再注射胰島素。50%的嚴重低血糖發作在夜間或早晨[9],故老年患者應監測睡前和凌晨0~3時血糖。
1.3 低血糖判斷標準 選用利舒坦血糖儀(美國雅培公司)一天7次監測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或凌晨0~3時)。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93例中發生低血糖6例,發生率6.5%;對照組82例中發生低血糖14例,發生率17.1%。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糖尿病是21世紀老齡化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健康問題,國外研究[10]顯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中60~79歲人群占10% ~20%,而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10%以上。由于個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老年人容易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處于能力與資源相對缺乏的一種狀態[11]。故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爭取家屬支持至關重要,有了家屬在情感、信念與行為方面的支持,患者感到被家人關心、重視,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有利于疾病控制,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另外,對老年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時應注意語速要慢,避免在短時間內輸注過多信息,宜選擇直觀、圖文并茂且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
循證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工作模式,改變了臨床護士以經驗和直覺為主的工作方式,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知識、護理管理及護理技術,使臨床護理由被動轉為主動,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糖尿病患者中老年患者較年輕的患者更易發生嚴重或致死性的低血糖[12]。本文通過對93例老年糖尿病實施循證護理,將低血糖的發生率下降到6.5%,證明將循證護理理念運用到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能有效地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
[1] Haynes RB,Devereanx PJ,Guyatt GH.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era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patient choice[J].ACP Clue,2002,136(2):11-14.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33-52.
[3] 王振軍.影響哮喘患者用用依從性的因素及其干預對策[J].醫藥導報,2009,28(12):1644-1646.
[4] 周新春,馮曉慧.老年糖尿病的營養治療[J].東南國防醫藥,2010,12(2):162-163.
[5] 劉汴生.衰老與老年病防治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119.
[6] 陶小紅,時維東.2型糖尿病運動療法新進展[J].東南國防醫藥,2009,11(5):429-432.
[7] Gold-Haber Fiebert JD,Goldhaber-Fiebert SN,Tristan ML,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community-based nutrition sndexercise intervention improves glycaemia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n rural Costa Rica[J].Diabetes Care,2003,26(1):24-29.
[8] 薛耀明,沈 潔.糖尿病學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313.
[9] 劉 君,呂 會.糖尿病低血糖的護理及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10,20(4):123.
[10] DECODE Study Group.Age-and sex-specific prevalences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r egulation in 13 European cohorts[J].Diabetes Care,2003,26(1):61-69.
[11]葉會玲,孫秋華,沈翠珍.授權理論在社區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教育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33.
[12] Meneilly GS,Tessier D.Diabetes in elderly adults[J].J Gerontol,2001,56(1):M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