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曄
(湖北省黃梅縣人民醫院 湖北 黃梅 435500)
目前,肺癌已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種種原因,肺癌的診斷,特別是早期診斷仍有一定困難,漏診率和(或)誤診率較高。近年來隨著CT的普及和應用范圍的擴大,肺癌的診斷率有較大提高。我們于2008年11月~2010年11月間,對78例肺部占位性疾病患者進行了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所有患者獲得明確診斷,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78例均為胸部CT檢查顯示肺部周圍性腫塊,且不能除外惡性病變,而常規痰細胞學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不能確診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齡42歲~81歲,病變位于右肺上葉33例,右肺下葉23例,左肺上葉22例。病灶直徑最小1.8cm,最大5.1cm。≤2.5cm 2例,>2.5cm 5例。
1.2 儀器設備:掃描機為西門子凱悅型全身CT機,DLTRA-CUT型18G軟組織切割式活檢針由美國MDTECH公司提供。
1.3 術前準備:術前常規檢查出、凝血時間和血小板計數,胸部X線平片和心電圖,必要時測血氣和肺功能。穿刺前最好先做胸部增強CT掃描,以排除肺血管病和血管畸形,觀察腫塊與血管的關系,以免誤穿血管。
1.4 操作方法:穿刺過程在CT引導下進行。根據腫塊位置確定患者體位,取平臥、側臥或俯臥,病灶側向上。穿刺點選擇在腫塊離胸壁較近、容易穿刺的層面。盡量避開骨骼和大血管。先在腫塊中心層面的胸壁皮膚上置一金屬標記物固定,重復CT掃描,確定穿刺點,并在皮膚上用色筆作好標記,同時測出病灶中心至體表的距離。常規消毒皮膚,2%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術者持活檢針經皮膚刺入胸壁,然后CT掃描,觀察穿刺針頂端距離腫塊中心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校正后準確地將穿刺針刺入腫塊中心部位,穿刺過程中令患者屏住呼吸(咳嗽劇烈者術前口服磷酸可待因30mg)。當進針至預定深度后行自動切割取材。取材時矚患者屏住呼吸,取材后拔出穿刺針,在穿刺針切割槽內可見一條10mm×1mm線狀組織標本;若取材情況欠佳,病人無明顯不適,可重復活檢2~3針;放在濾紙上置95%酒精小瓶中固定后送病理檢查。穿刺結束后再行CT掃描,觀察有無氣胸和血胸。術后24h內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如發現異常及時作胸部X線檢查,并作相應處理。
2.1 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78例患者均1次性穿刺成功,病理組織學檢查獲得明確診斷者78例,確診率為100%。其中肺部原發性惡性腫瘤69例,占88.4%,結核5例,占6.41%,肺膿腫4例,占5.13%。
2.2 惡性腫瘤組織學分型:在檢出的78例原發性肺部惡性腫瘤中,腺癌33例,占42.31%,鱗癌28例,占35.9%,小細胞肺癌8例,占10.26%。
2.3 并發癥:經皮肺穿刺活檢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氣胸,據相關文獻報告,氣胸發生率為5%~44%,一般在24%以下[1,2]。本組病例無一例發生氣胸、血胸、血氣胸。另外,多數文獻資料的作者認為穿刺活檢不會發生腫瘤播散或種植:Sinner等[3]報道,穿刺活檢1264例,在長期的隨訪中,發現1例穿刺部位發生腫瘤種植,認為不會發生肺癌播。本組資料目前尚未發現有癌播散或種植。
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術近年來已廣泛用于臨床,由于CT掃描可以清晰地顯示肺內病變的大小、外形、位置和密度,還可以準確地顯示病變與周圍組織的空間關系,定位準確,同時還可隨時監測穿刺針的具體位置和進針方向,因此,準確率高,據文獻報道,其診斷準確率為74% ~99%[4,5]本組為100%,與文獻報道相符。說明本法對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準確率較高,對纖支鏡和痰細胞學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病例,具有重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可作為臨床有力的輔助診斷措施。需要指出的是,本法雖然是一項安全可靠的檢查方法,如操作不當也會造成不良后果,故在施行穿刺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嚴格掌握適應證,對位于肺門和(或)縱隔旁的腫塊,實施穿刺時最好做胸部增強CT掃描,以鑒別血管和腫塊,以免誤傷血管;(2)穿刺前應檢查出凝血時間和血小板,有明顯異常者應慎重,以免引起大出血;(3)選擇適當的體位和合適的穿刺層面是穿刺成功的關鍵,選擇的體位應使患者比較舒適,便于固定。體位不當,穿刺過程中病人晃動,會直接影響穿刺和病理檢查結果。選擇的穿刺層面應盡量避開大血管和骨骼;(4)選擇穿刺針應大小適宜,一般以18~20G為宜,太粗,對肺組織損傷重,易出現并發癥;太細,獲得的組織少,影響病理學檢查結果的準確性;(5)采取的標
本應及時用95%酒精固定和送檢??傊珻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是一項安全可靠的檢查方法,對原因不明的肺部腫塊具有重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是一種較好的輔助檢查手段。
[1] 朱琪,王琨,任冉.經皮肺穿刺氣胸發生率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1,10(2):103-104
[2] 李成川,劉士源,張電波,等.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8,6(32):427-428
[3] Simer W N.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aspirationbiopsy[J].Acta Radial Diag,1976,17:813
[4] Greif J.Marnor S,Schwarz Y,et al.percutaneous core needle biopsy vs fine needle aspiraion in diagnosing benign lung lesions[J].Acta Cytol,1999,43:756-760
[5] Laurent F Latrabe V,Vergier B,et al.CT-guided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 ofpulmonary nodules smaller than 20mm:results with an automated 20-gange coaxial cutting needle[J].Clin Rediol,2000,55:28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