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祥
(莒南縣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 莒南 276600)
膝骨性關節炎是指膝骨關節結構廣泛退行性改變,亦稱退行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并包括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進行性骨關節病,可單側發病,也可以雙側發病。筆者自2010年至2012年采用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凝膠配合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5例,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共計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48歲,病程最長20年,最短1月,單側關節31例,雙側14例,共計59個關節。
2.1 癥狀:年齡較大,起病緩慢,全身癥狀較少。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活動后減輕,負重或活動過多后加重,具有痛-輕-重的特點。關節疼痛按照程度分為五度,I度,不疼;由膝部的其他癥狀求醫,日常活動不疼,有時會有疲勞感和沉重感。II度,輕度疼痛;剛開始的時候做一些大幅度的動作才會感覺到疼痛,但是小的動作就只有微痛感,也不妨礙工作和生活,所以引不起病人的注意。III度,中度疼痛;走路時感覺疼痛,但是休息一會疼痛就會減輕甚至是消失,這使得疼痛已經引起病人的注意,或干擾情緒,但仍能完成各種動作,生活尚可,故此就忍受著疼痛,這時病人偶熱就需要服藥,妨礙運動,甚至影響生活工作。IV度,重度疼痛,負重和做各種劇烈運動時會疼痛,以致妨礙活動,影響生活,常需服用止痛藥,休息后雖然可能減輕疼痛,但仍然疼痛或有自發痛。V度,劇烈疼痛;無論休息還是做何種動作都劇烈疼痛,以致不能活動,影響正常生活,不得不服用止疼藥,有時甚至是服用止疼藥也效果甚微。休息可使中度關節僵硬加重,睡醒后僵硬不特別明顯或持久。膝軟,股四頭肌肌肉萎縮。各種癥狀隨病程而逐漸加重。
2.2 體征:活動受限,關節活動范圍減少,摩擦音,壓痛,腫脹,腫脹可以由關節腔積液或者是軟組織變性增生如滑膜肥厚、脂肪墊增大所引起。
2.3 X線片及化驗,早期X線片無異常發現,關節間隙可有輕度變窄,內側多見,或見髕骨上下緣有小骨刺。較重者關節間隙明顯變窄,軟骨下骨板致密,關節邊緣及髁間隆起明顯骨刺。化驗檢查血沉、抗O血尿酸一般正常范圍,關節液檢查可見WBC明顯增多,關節液無細菌生長。
3.1 膝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凝膠20毫克,如果關節腔內有積液,則先抽凈積液,每周一次,連用5周。
3.2 針刀治療
3.2.1 體位、定點:仰臥位,膝下墊枕,屈膝45度,膝關節周圍尋找高應力點,龍膽紫標記。
3.2.2 手術操作:常規皮膚消毒,戴無菌手套,每點注射0.5%利多卡因4-5毫升,行局部浸潤麻醉,按照針刀操作規程要求,針刀與皮膚垂直進針,刀口線與韌帶肌肉纖維方向平行,對攣縮粘連組織切割分離,出針后壓迫針孔5分鐘,以創可貼黏貼針眼,每周一次,一般兩次。
優:患膝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關節回復正常活動功能。
良:疼痛消失80%左右,關節功能基本正常,行走時有輕微不適。
一般:療效介于良和差之間。
差:膝關節疼痛無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功能較前無明顯改善。
于第5次注射透明質酸鈉凝膠6個月后隨訪,統計結果,優27例,占60%。良9例,占20%。一般5例,占11%。差4例,占9%。
軟骨退變、磨損、應力改變,骨質增生構成了骨關節炎的病理核心,導致一系列與之相應的臨床癥狀。因此在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關鍵在于延緩或糾正軟骨的退變,改善由退變或磨損造成的非正性應力。通過針刀治療,可以有效切開瘢痕,松解粘連,糾正非正性應力,消除局部組織無菌炎癥。透明質酸鈉為關節滑液和關節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的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作用,在關節腔內注射高分子量、高濃度、高粘彈性的透明質酸鈉凝膠之后,能明顯改善滑膜組織的炎癥反應,增強滑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促進關節軟骨的再生和愈合。兩治療種方法配合應用,一方面促進關節軟骨再生與修復,提高滑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另一方面改善關節周圍軟組織生物力學平衡。兩種治療方法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療效顯著。
[1]辛培旺.中藥熱敷配合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8):299
[2]徐新玉,包力,吐蘇娜,等.自擬芍藥木瓜湯治療膝骨關節炎60例.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3(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