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騏
內蒙古通遼市復員退伍軍人精神病院 028000
我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多數急慢性病人住院后出現的住院綜合征[1]。部分因素是由于傳統的封閉式管理及其住院病人部分自主行為被剝奪的全優服務造成的。即使藥物治療很有成效的病人,出院后生活懶散、行為退縮、自卑心理較重,自認為得精神病低人一等,甚至被親人及社會看不起或拋棄。隨之,上進心消弱,依附他人,個別人對生活不抱任何希望,而出現自傷,自殺行為。出院后,在很大程度上難于馬上適應社會及家庭環境,以致病情復發,因此為住院病人治療,進入康復期的病人創造一個與其他治療期完全不同的開放性的類似家庭化的環境,在醫護人員組織訓練下,逐漸恢復其社會交往能力,有生活技能,以達到精神、行為、身體、心理的全面恢復。
治療對象:我們這項治療主要在女病人中開展,參加開放性治療的病人,需經醫生給予各項心理、行為量表測查,證實精神癥狀基本穩定,自制力大部分恢復,情緒無明顯波動,情感反應較好,無嚴重軀體并發癥的患者。
組織形式:一種是家庭病房的設立,主要采取家屬陪護制度,稱為陪護組,針對一些患者孤獨、自卑、有被拋棄感的心理狀態,由親人陪護,小病室單獨居住,以利于出院后較快適應家庭環境及預防疾病的復發。另一種病人分小組同居一室稱病友組,互相幫助,讓他們分別擔任組長,參與病室的生活管理,按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務。特別適用于行為退縮、主動性差、缺乏社會交往能力的患者。
治療的內容及療程:療程一般為1~3個月,每周1~周5,安排正常生活技能的訓練,如在家屬及義務人員的協助下,自己動手做飯、做菜、打掃衛生,以及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和力所能及的勞動,星期六可以上街(一定范圍內)購物、買菜、聽一聽音樂,組織一些娛樂活動,星期日由家屬及組長總結參加治療的體會。
開放性的治療護理:我們設有專門醫生和護士參加管理,首先使病人經過反復訓練達到生活技能,接近正常的水平,縮短住院時間阻止住院綜合征的發生。另外,在治療中醫護人員應該本著尊重病人意愿和人格的態度,努力為病人改善居住環境,打破以往封閉式的環模式,給病人以自主的權利,盡量脫離護理人員的監護,讓他們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相互關心,增強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醫護人員陪伴她們外出參加社會交往。提高她們對自我社會價值的認識。
本項治療開展一個療程,共吸收病人20名,其中16名治愈出院,對參加者隨訪表明,大部分病人恢復了社會交往的能力及家庭角色的扮演。如患者王某,女,32歲,某中學教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于2001年5月入院治療,入院時情緒低落,感情淡漠,主動語言少,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協助,經2個月藥物治療后,進入開放性治療組,根據現狀,加入病友小組。參加本組的各項治療后,病人情緒逐漸活躍,主動與他人接觸,生活完全自理,并協助他人,她對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自制力恢復完整,并能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經過3個月的開放性治療,于2001年10月出院,回訪后得知,她不但自己能整理住所,自理生活,還在同事出差時幫助其女兒補課、輔導,單位領導見其恢復正常,十分信任的讓她再次走上講臺。
在精神病院開展開放性治療,這種管理方法同其他心理治療及心理護理方法密切配合,相互滲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李凌江.精神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