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端
(貴陽市第三人民院 貴州 貴陽 550009)
世界衛生組織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7%稱為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國家統計局2011年4月28日發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齡化正在加速。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護理保健的需求日漸增加,對老年護理從業人員的要求也逐漸增高。老年護理從業人員在面對患病的老人時,不僅要認識疾病,護理病人,更要能識別潛在的護理風險,及時采取防范措施,為老年病人提供更加安全的護理,使其能從疾病中盡快康復,更好的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隨著人步入老齡化,人的機體也會出現衰退的跡象,如視覺、聽力減退,操作能力和反應速度遲緩等。生理老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精神活動能力減弱、人格改變和情緒變化,諸多的社會心理問題會隨著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變化應運而生。老年人由于生理改變為慢性退行性變,各組織器官功能衰退,易引發多種疾病,因此臨床上老年人聯合用藥普遍較多。而老年人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衰退,造成藥物在體內的吸收、運轉、分解、排泄功能降低,極易在體內蓄積,產生其毒性。如何做到結合老年人的特點使其用藥更加安全、合理、有效,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常規風險:跌倒。跌倒是老年病人常見的護理風險,歐美等國每年有35%以上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跌倒在65歲以上老年人的死因排序中,排名在前10位內。壓瘡。調查顯示70%的壓瘡見于7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老年病人的壓瘡比較隱蔽、易繼發感染、愈合困難,加之老年病人全身反應不明顯,常常會貽誤治療時機而導致并發癥的發生。自殺。研究結果揭示,在老年自殺者中,無論是否有精神疾病,抑郁的產生都和負性生活事件有關,其中軀體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困擾,也是導致老年人自殺的最重要因素。
2.2 藥物不良反應:老年病人服藥依從性差,調查顯示約有40%的老年病人未按醫囑準確服藥。老年病人自身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的特點以及其常患多種慢性疾病而需要同時服用多種不同的藥物,導致老年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其他人群高出2~3倍,其程度與后果也更嚴重。在我國因藥物致死的19萬病例中,老年病人占半數以上。
2.3 突發病情變化:老年病人因感受性降低,疾病發生變化時常無自覺癥狀。據統計35%~80%的老年人發生心肌梗死時無疼痛;49%的老年人患腹膜炎時疼痛反應不明顯,往往會延誤后續的治療和護理,導致嚴重后果。在老年病的護理風險管理中,強調老年護理從業人員對老年疾病特點的認識和對疾病變化的仔細觀察,是防范老年病人突發病情變化而導致嚴重后果的必要措施。
2.4 護理操作風險
2.4.1 靜脈炎:老年病人靜脈輸液時發生靜脈炎的風險還缺乏有效的統計學數字。我院老年科在臨床護理中,總結了老年病人發生靜脈炎的三大原因:①血管老化;②藥物刺激,尤其是血管擴張劑如前列腺素E1、果糖二磷酸腺苷以及其他大分子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導致了老年病人輸液時發生靜脈炎的機率增高;③機械刺激,靜脈留置針、經皮中心靜脈置管術近幾年在臨床的推廣使用,是導致老年病人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的原因之一。
2.4.2 皮膚撕脫傷:皮膚老化、皮下組織變薄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水腫使老年人皮膚撕脫傷的發生遠遠高于其他年齡組人群。對于因護理措施不當造成的皮膚撕脫傷的防護還未引起我國護理界的關注。國際護理界對因護理措施不當造成的皮膚撕脫傷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完整的評估、防護和治療體系。
2.4.3 導管脫落:經皮中心靜脈置入導管已廣泛用于老年病人的長期補液以及胃腸外高營養的補給;老年人吞咽功能的減退或疾病導致的吞咽功能的喪失,是老年病人鼻飼增多的主要原因;尿失禁是老年病人常見的護理問題之一,因此長期保留導尿管的老年病人也越來越多。
2.5 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淡薄所致的潛在風險:老年病房收治的患者絕大多數是離退休老干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常常會在醫療護理過程中提出一些有違醫療護理常規的要求,如搭車開藥、搭車輸液或檢查化驗等;患者和/或家屬過度干預診療計劃和護理措施,如完全或部分拒絕醫囑、不顧患者實際診斷和病情提出無理要求;醫務人員趁工作之便,請求患者或其家屬的幫助以達到個人目的。
3.1 加強全員培訓,強化護士風險意識:首先,認真組織全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長期聘請醫學法律專家講解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增強護士的法律意識,用法律規范護士的行為。其次,組織護士學習風險管理知識,并就相關案例進行討論,加深對風險事件的理解。其三,結合科室實際,制定新入科人員專科護理安全培訓等制度,提高護士防范風險的意識。其四,在病區設立護理安全監督員,對出現的護理差錯及各種安全隱患系統記錄、分析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形成風險信息的收集、整理、報告系統,為風險的實時有效監控和應對提供依據。
3.2 建立防控、處理護理事故應急預案:建立防控、處置各種處理護理事故的管理制度和應急方案,如:針對褥瘡建立病人評估表、翻身卡、轉科病人皮膚交接班登記本等。完善預防跌倒、藥物外漏、醫院感染、墜床、自殺、引流管效能低下等十多項護理安全防范措施。針對突發事件建立應急預案,如分別詳細制定停電、停水預案,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中斷預案等。
3.3 合理調配人員,做好重特難病人的重點監護工作:在人員調配上,應做好新老搭配排班,加強中午、夜間、節假日重點時段的護理安全;根據老年病房臥床病人多、基礎護理量大的特點,加派人員協助早、晚班護士完成護理任務;抓重點環節,即重點病人、重點操作、特殊操作、高難度操作由護理骨干專人負責,防止出現意外。
3.4 加強業務培訓,提升護理水平及能力:醫院要常年開設老年護理安全知識專題講座,學習老年病護理安全知識,掌握護理安全評價方法,準確找出老年病人存在和潛在的護理安全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對新入科護士進行為期一月的護理安全跟班學習,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加強專科理論、專科技能訓練,進行靜脈穿刺技術、心電監護儀等操作的訓練與考核,及時組織護士進行新技術、新設備培訓,提高急救技能。
3.5 重視老年病安全護理工作,加強護理安全宣傳教育:影響老年病護理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護理人員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多與病人及家屬交流,使其了解病人的情況及需要配合的事項,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
3.6 改善服務環境,改進服務設施:護理工作如:使用手腕識別帶,方便護士識別和核對病人;病區走廊和衛生間加扶手;更換兩側有護欄的新病床,并可調節高度,以方便病人上下病床并防止病人墜床;地面鋪設防滑地板,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改進病房設施,合理放置病房內家具;每個衛生間配好小凳,便于不能久立的患者坐著清洗;醫用危險品放置合理,標識明顯。
[1] 王志紅,詹林.老年護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
[2] 俞玲麗,劉森林.老年護理病房安全問題的調查與對策.中國衛生產業,2012(27):37-38
[3] 張艷麗.老年護理的心理關愛技巧研究.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213
[4] 崔桂英.老年病護理風險管理的防范與應用.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9):1712-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