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濤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歡墩鎮衛生院 222133
急性胃穿孔在外科臨床上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多發性急腹癥,同時也是胃十二指腸潰瘍中最為多見的一種嚴重型并發癥。由于該疾病病情發展迅猛,所以一經確診就要立即采取有效性治療措施[1]。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急性胃穿孔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發病年齡的跨度也在逐步增大。本文選擇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6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探討其臨床診治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一般資料:整合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6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2例,女18例,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75歲,平均年齡為47.5歲;39例患者為飯后穿孔,21例患者為空腹穿孔;41例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者,19例為胃潰瘍穿孔者。本組患者均有潰瘍病史,起病到就診時間最短為半個小時,最長為1個星期。按照實際穿孔時間,36例高于24h應用單純穿孔縫合術實施治療(觀察組),24例應用胃大部切除術實施治療(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穿孔部位等臨床資料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治方法:本組患者中有52例患者在手術實施前運用X線檢查得以確診,另8例患者則通過腹部探查術得以確診。在手術過程中,予以患者生理鹽水3000ml對胃部進行完全沖洗,同時置入引流管,手術完成后囑咐患者不得進食,有利于降低胃腸壓力,接著采取抗感染輸液等有效性措施來糾正酸堿平衡紊亂以及水電解質紊亂情況。穿孔時間未超過24h,同時合并有出血史、胃潰瘍穿孔以及幽門梗阻者,應用胃大部切除術實施治療;穿孔時間高于24h者,應用單純穿孔縫合術實施治療,并統一使用7號絲線做穿孔灶的全層縫合,具體針數為3~5針,最后應用大網膜進行覆蓋,緊固結扎,手術完成。術后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和術后并發癥的產生率。
統計學處理:急性胃穿孔患者的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處理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X2表示計數資料,兩組患者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時,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胃大部切除術的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0±2)d,實施單純穿孔縫合術的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9±2)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6例觀察組患者中有5例術后出現并發癥,占總數14%;24例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術后出現并發癥,占總數8.4%。觀察組并發癥的產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產生率的比較[例(%)]
急性胃穿孔及時采取早期檢查,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漏診率和誤診率,還可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2]。急性胃穿孔在診治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史,特別是潰瘍病史;②若有突發性上腹痛,并快速擴散至全腹者,一定要及時采取腹穿措施,抽取適量腹腔液進行化驗檢查;③在疾病早期插胃管做引流,可有效降低壓力,避免因胃液滲透到腹腔而致使腹膜炎休克現象產生;④對于局部腹膜炎、疼痛不劇烈、全身狀況良好以及腹膜炎體征輕微者,應采取保持治療措施;⑤手術過程中,腹腔引流管與胃管均不可過早拔除,通常要在4d左右才能拔出;⑥手術實施過程中要對腹腔與切口進行完全清洗,避免引發切口感染等多種術后并發癥[3]。由本文研究結果可知,實施單純穿孔縫合術的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9±2)d,實施胃大部切除術的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0±2)d,兩者之間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產生率為14%,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的產生率為8.4%,說明對照組的臨床療效優于觀察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急性胃穿孔要及時進行早期診斷,這樣才能實施針對性手術治療,進一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這對于急性胃穿孔的臨床診治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汪輝.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慢性萎縮性膽囊炎127例報告[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12):1528 ~1529.
2 任偉波.胃潰瘍合并胃穿孔急診處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6):39~40.
3 張文秀.淺談12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保守治療方法[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