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英奇
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 111000
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是未來手術方法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而PK刀作為一種新的儀器,應用于腹腔鏡下切除子宮,組織損傷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手術并發癥少,且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在臨床中一經應用就顯示出其優越性[1]。2010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婦產科行腹腔鏡下應用PK刀子宮次全切除術治療患者43例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婦產科2010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43例腹腔鏡下應用PK刀行子宮次全切除術患者,平均年齡42歲,最小38歲,最大48歲,其中子宮肌瘤29例、子宮功能性出血3例、子宮腺肌瘤11例。宮頸細胞學檢查正常,無子宮及附件惡性病變,無腹腔鏡手術的禁忌癥。子宮大小小于妊娠20周。
術前準備:盆腔超聲檢查了解子宮的大小、形態、位置,術前陰道沖洗3天,手術前一天晚間、術晨各清潔灌腸1次,麻醉一般采用全麻。
手術方法:麻醉生效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頭低臀高,消毒術野,輔無菌巾,留置導尿管,于臍上緣切開1.0cm的切口,置入10mmTrocar,右側下腹部相當于麥氏點處、左側下腹部麥氏點對應部位各置入10 mm、5 mm Trocar,陰道放置舉宮器,用PK刀電凝及切斷雙側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及宮旁組織。打開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暴露子宮動、靜脈,用1號可吸收線分兩次套入宮頸峽部處,套扎并用推結器一邊拉緊一邊退出舉宮器,此時子宮因缺血而發白,于左下腹穿刺孔內置入15mm擴張器,置入子宮粉碎機旋切取出子宮體,宮頸殘端再用1號可吸收縫線套扎一次,可吸收線縫合關閉后腹膜,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術畢排出CO2氣體,4-0可吸收線縫合切口。
手術情況:手術平均時間為(65.4±15.5)min;術中平均失血量(30.1±17.6)ml;術后患者腹痛輕,均未應用鎮痛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24.6 ±5.8)h,術后肛門排氣時間(27.2 ±8.4)h;術后住院時間(5.5±1.0)d;所有手術均成功,無一例中轉開腹,無一例嚴重并發癥。
2.2 隨診所有患者均于術后隨訪3個月,于術后半個月可從事日常家務工作,婦科檢查及彩超檢查盆腔內無包塊及結節,腹部瘢痕小完全愈合。5例較大子宮肌瘤患者術前壓迫癥狀消失,7例子宮腺肌病患者性生活較前改善,其他患者性生活滿意,與手術前無差異。
腹腔鏡手術近年來在婦產科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PK刀應運而生,它是對高頻電刀不斷改進、更新的新一代手術器械,是應腹腔鏡手術的需要而設計的,與雙極電凝一樣,無須負極板,電流僅流經兩極之間而不通過全身,對體內(心臟起搏器)或體外(電視系統)的干擾甚少[2]。PK電凝時發出聲音,當發出的聲音發生改變時,表明電凝達到完成止血狀態,可推刀進行電切,直接切斷組織,由于電切是在雙極電凝的基礎上進行,對周圍的組織損傷小,而且可一次性完成分離組織、電凝止血、切斷組織,可做到一器多用,且術中不必多次反復更換手術器械,使操作簡化,手術時間明顯縮短,且術中產生煙霧少,電凝均勻,止血徹底,在術中始終保持無血的視野,在可靠止血的同時對周圍組織熱損傷小[3]。通過對我院婦產科收治的43例腹腔鏡下應用PK刀行子宮次全切除術患者,回顧性研究總結其優點如下[4]:①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由于PK刀的應用可一次性完成電凝及切割,使腹腔鏡手術簡化,易于操作。②腹腔鏡下應用PK刀行子宮次全切除術盆腔內受干擾很小,組織電凝時周圍熱損傷小,患者創傷少,又保留了傳統子宮次全切除術的優點。③腹腔鏡下應用PK刀行子宮次全切除術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并發癥低、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腹腔鏡手術以其創傷輕、痛苦小、恢復快、切口美觀、效果可靠等優點應用于臨床。隨著手術適應癥的放寬,手術技巧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了它。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是常用的術式,PK刀在術中運用,改變了雙極憑經驗掌握電凝程度的不足,避免了組織凝固不均、組織凝固過度炭化和凝固不全出血等缺點,并具有止血效果佳、熱輻射損傷范圍小、操作簡單等優點,且使手術操作簡化、療效確切,腹腔鏡下應用PK刀行子宮次全切除術,值得推廣。
1 華克勤.腹腔鏡手術適應證及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產科雜志,2006,22(1):15 -18.
2 張巧玉,梁志清,秦榮,等.PK刀在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中的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04,10(4):2931.
3 李光儀,陳露詩,黃浩.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1163例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3):184 -185.
4 黃海寶.電視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60例臨床探討[J].臨床軍醫雜志 ,2003,31(6):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