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瑾
四川省石棉縣人民醫院 625400
一般資料:對2008年-2013年我科確診和漏診的15例胎盤早剝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孕齡為20周-35周,孕婦年齡為19-40歲,4例無陰道流血史,9例有出血的自述,其中7例有腹痛感,8例中2例有明顯的搬運重物史,余無明顯原因。
儀器和方法:采用西門子G60和菲利普HD11超聲儀,探頭頻率為3.5-5.0MHz。檢查時,采取仰臥位,依序檢查胎兒和其附屬物,重點觀察胎盤和羊水。包括胎盤的位置、厚度、回聲情況,胎盤和子宮間的回聲;胎盤邊緣部或宮腔內如有異常回聲,可對此處用彩色多普勒檢查,看其內有無血流信號。
所有病例均經臨床,產后或手術證實。15例患者中,有14人經超聲得到診斷,符合率為93.3%(13/15),漏診1例,為6.6%(1/15)。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胎盤早剝,發病率為1:47-1:217。胎盤早剝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血管病變:嚴重妊高癥、慢性腎臟疾病等全身血管病變患者,胎盤底蛻膜小動脈痙攣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破裂出血,導致宮壁與胎盤分離;②機械因素:如腹部外傷、外倒轉術矯正胎位、臍帶過短或臍帶繞頸及宮腔內壓驟減等導致胎盤早剝;③子宮靜脈壓突然增高:當孕婦長時間處于仰臥位時,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子宮靜脈壓增高,蛻膜靜脈床充血,可引起部分或全部胎盤剝離[1]。其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脫膜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宮壁剝離。臨床上將其劃分為顯性出血、隱性出血和混合性出血三種。顯性出血是指剝離面出的血液沖開胎盤邊緣,血液大部分都經宮頸流出,胎盤后方血腫不明顯。隱性出血是指血液都聚集在胎盤后方,無明顯陰道流血?;旌闲猿鲅侵讣扔嘘幍懒餮钟刑ケP后較大血腫[2]。
結合上述,超聲診斷14例患者的聲像圖特征,其中3例為顯性出血,患者自訴陰道流血和腹痛,2例聲像圖在胎盤與子宮間見少許無回聲(如圖1所示)。4例隱性出血患者,其胎盤均附著于子宮前壁或右側壁,超聲聲像圖上胎盤的胎兒面見一稍強回聲團(如圖2所示,胎盤附著與子宮右側壁和后壁,測量鍵內為異?;芈晠^),用彩色多普勒檢查未見明顯血流信號,排除胎盤局部增厚的可能,且患者均無明顯癥狀,都在產后得到證實。7例患者屬混合性出血,其中4例有明顯腹痛,另3例僅有陰道出血,超聲聲像圖表現胎盤明顯增厚,胎盤內回聲雜亂,可見交雜的稍強回聲和無回聲(如圖3所示)。漏診的1例屬胎盤早剝中的顯性出血,因患者突然陰道出血,在較短時間來我院,第1次超聲檢查時也非常仔細,見胎盤附著在子宮右側壁,胎盤回聲均勻,胎盤與子宮間未見明顯異?;芈暎瑑H在當晚復查第3次超聲時見胎盤邊緣回聲稍顯增厚,回聲稍增強;估計是胎盤邊緣剝離,所出的血液沖破胎盤邊緣,迅速經宮頸流出,故第1次檢查時未見明顯異常,而在一定時間內剝離的胎盤內部發生病理變化,故而在第3次超聲檢查時可見局部胎盤回聲異常。因胎盤著床部位、剝離部位、玻璃面大小、出血時間等得不同,胎盤早剝有不同的超聲表現。
如果胎盤剝離面積較小時,孕婦無明顯腹痛、出血等臨床癥狀,往往在例行超聲檢查時發現胎盤回聲異常,檢查者要注意鑒別。鑒別診斷:①在中晚孕胎盤實質內可見不規則的無回聲,內可見云霧狀回聲,為血竇或血池,但其周邊的胎盤實質回聲均勻,不雜亂或者局部增厚。②胎盤內的血管瘤,可使用彩色多普勒檢查,血管瘤內可見很豐富的血流信號,而早剝所致的血腫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③子宮肌瘤,其位于子宮肌層內,有包膜,一般形態較規則,邊界清晰,內可見較豐富的血流信號。而胎盤早剝所致的血腫一般無包膜,形態大多欠規則,邊界欠清晰,內無明顯血流信號。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對胎盤早剝有重要的臨床診斷意義。當胎盤剝離面積超過1/3時,胎兒可發生嚴重的宮內窘迫或死亡,此時超聲檢查顯得尤為重要,指導臨床及時處理可避免出現子宮胎盤卒中、產后出血等危重情況,作為產科急腹癥的首選檢查,以便及時給產科提供可靠地診斷依據。



1 郭萬學,等.超聲醫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
2 嚴英榴.產科超聲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