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軍 唐小艷 黃利沖 何榮明 焦志全 朱玉蓮 王玲廣
廣元湘康醫院麻醉科 四川廣元 628000
本文主要觀察0.447%羅哌卡因與1%利多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ASAⅠ-Ⅱ級行上肢、手外手術的成人患者200例,隨機分成4組。羅哌卡因與利多卡因聯合組和布比卡因與利多卡因聯合組,每組50例。年齡18-65歲,體重42-85kg。四組手術為肱骨,尺、橈骨骨折內固定術,手、前臂開放閉合性損傷,手指離斷、毀損傷,皮膚肌腱挫、離斷傷等外傷手術。4組患者性別、年齡、傷情、手術時間等相似(P>0.05),無明顯可比性。
麻醉方法:患者術前常規檢查后。入室后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鼻導管吸氧3L/分,全程監測心電圖(ECG)、心率(HR)、血壓(BP)、脈搏(P)、血氧飽和度(SpO2)。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或相對平穩后,所有患者均采用肌間溝入路臂叢神經阻滯向內向下向后進行穿刺阻滯(易于暴露),用7#頭皮針接利多卡因注射器定位消毒穿刺,獲得異感或無異感(定位準確,深度1.5-2.5cm)后,回抽無血和腦脊液和與患者對話。A、C組緩慢注射1%利多卡因10ml,換接0.447%羅哌或0.375%布比20ml;穿刺有異感結束推藥。推藥時壓迫穿刺點上部肌間溝,促使藥液向下擴散,使尺神經阻滯盡可完善。無異感繼續推1%利多卡因10ml,共計30-40ml;B、D組同樣穿刺后注入2%利多卡因20ml+0.984%羅哌或0.75%布比10ml;共計30ml。4組均觀察5min,阻滯不全或無效加強化,或改腋路神經阻滯、尺神經溝阻滯或全麻。
各組起效時間完善阻滯情況以及無效改麻醉方法,時間,藥物中毒反應,見表1和表2。
本研究結果顯示,4組病人的臂叢神經阻滯潛伏期均較短,羅哌卡因組為6-18分鐘,布比卡因組為5-20分鐘,兩組差異無顯著性,估計為起效快的利多卡因作用所致[1];0.447%羅哌卡因組感覺阻滯維持時間及鎮痛時間均較長,且A組明顯優于B,C,D組。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優于布比卡因。羅哌卡因有運動與感覺分離作用,在低濃度時這種效果更明顯,可使患者很好的配合外科大夫完成手術[2]。本研究顯示,0.447%羅哌卡因20ml與1%利多卡因20ml聯合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穿刺成功率高,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的應用。

表1 起效時間完善阻滯不全無效(例)

表2 無效改麻醉方法,時間,藥物中毒反應(例)
1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 王進,張茂碧.羅哌卡因用于腰硬聯合麻醉婦產科手術的臨床觀察.四川醫學,2007(8):90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