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獎章
廣西百色市田陽縣人民醫院 533600
鼻出血為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常見急癥,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輕度鼻出血可自行停止,而大量鼻出血時,如治療或止血不及時,則會引起失血性休克[1]。頑固鼻出血是其中較為難治的類型,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但其總體的特點是鼻出血反復發作,出血量較多,經常規的鼻腔填塞止血治療效果較差[2]。
一般資料: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頑固性鼻出血患者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64±12.91歲;出血原因為:局部因素引起者33例,占58.93%,其中鼻腔局部炎癥因素9例,鼻部腫瘤6例,鼻中隔偏曲7例,鼻部外傷6例,鼻部手術術后5例,全身因素引起者23例,占41.07%,高血壓11例,糖尿病2例,血液病5例,肝腎疾病3例,原因不明2例;出血部位嗅裂區27例,鼻中隔14例,中鼻道7例,下鼻道5例,出血部位不明3例;均經鼻腔填塞治療無效,填塞治療次數在2-7次之間,平均3.65±0.67次。
治療方法:治療前先將鼻腔填塞物抽出,用吸引器將鼻腔內積血及分泌物吸出,給予1%丁卡因腎上腺素棉片進行鼻腔黏膜的表面麻醉,隨后給予患者鼻內鏡檢查,鼻內鏡選用Olympus(0°、30°,直徑4mm)型,按照先上后下、先易后難的順序對鼻腔進行檢查,以查找出血點的位置。從鼻腔頂端開始,按照嗅裂區→上、中鼻甲→上、中鼻道→鼻中隔中、后端→后鼻孔上緣→下鼻甲→下鼻道頂→外側壁→鼻咽部的順序進行查找。鼻內鏡下出血部位明確者給予微波或雙極電凝止血治療;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嵴突處出血者,先給予膨脹海綿填塞,再擇期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出血部位不明確并且出血較猛較多者,再給予鼻腔填塞后進行頜內動脈或面動脈明膠海綿栓塞術,實施栓塞術之前先給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超選擇動脈栓塞手術。對于由全身疾病因素引起者,再局部止血的同時給予輸血、抗休克、治療原發病及全身支持療法等治療。
療效判斷標準[3]:治療后1個月內出血側鼻腔未再出血為治愈。
出血原因分析,局部因素引起者占58.93%,全身因素引起者占41.07%,說明頑固性鼻出血的原因中,全身因素占相當大一部分;出血部位分析,出血點位于嗅裂區27例,鼻中隔14例,中鼻道7例,下鼻道5例,出血部位不明3例;4種治療方法治療后1次治愈54例,2次治愈2例,治愈率為100%,1個月隨訪未復發。
鼻出血的常規治療方法是經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同時填塞治療,大多數鼻出血經此法治療能夠成功止血,而頑固性鼻出血給予鼻腔填塞術大多無效,或鼻出血反復發生,因此其診斷和治療是臨床上的難題,如果給予反復鼻腔填塞治療,不但鼻出血不能治愈,反而會加重鼻黏膜的損傷,加劇鼻出血。目前認為,頑固性鼻出血治療的關鍵是明確出血部位及出血點,給予準確的止血治療[4]。鼻腔的解剖較為復雜,任何部位均有出血可能,因此出血部位查找較為困難。鼻內鏡的廣泛應用為鼻出血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鼻內鏡的亮度強,視野清晰,并且可以將圖像放大,可以較為直觀的觀察鼻腔的解剖結構,并且術中配合使用丁卡因腎上腺素小棉片和吸引器,可以更為方便的尋找出血點。
頑固性鼻出血的原因比普通鼻出血更為復雜,并且每一位患者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頑固性鼻出血無統一的治療方法,應根據鼻內鏡下檢查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于鼻內鏡下出血點明確者,可給予微波或雙極電凝止血治療,此方法通過高溫破壞出血部位的局部組織,利用形成的焦痂及黏膜組織的修復進行止血,此種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價格低廉的優點,因此患者易于接受;鼻中隔偏曲造成的頑固性鼻出血,單純的止血治療難以達到根治的目的,需在鼻出血暫時控制后,給予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治療;對于鼻內鏡檢查出血部位不明確、出血迅猛者,應給予頜內動脈及面動脈栓塞治療,防止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1 余宏,徐青,高雪.60例頑固性鼻出血的治療[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5(1):62-64.
2 李良波.頑固性鼻出血的臨床治療[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3(14):660 -662.
3 袁勇,鄧明朝.76例頑固性鼻出血各種治療方法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4):724 -725.
4 黃強,蔡菊麗.頑固性鼻出血50例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0(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