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星 陳永華
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人民醫院 438300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侵蝕性關節炎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對稱的多發性關節炎為常見的癥狀,可導致關節強直、畸形、功能受損,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采用小續命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46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4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0.45±6.25歲。其中重度2例,中度32例,輕度12例。將4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對照組22例給予甲氨蝶呤治療;治療組24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小續命湯加減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提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標準[1],即具備以下7項中的4項以上者:①晨僵至少1h;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③對稱性關節腫;④腕、掌指、近端指關節腫脹;⑤皮下結節;⑥X線改變(至少有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狹窄);⑦類風濕因子陽性。
方法:①對照組22例患者給予甲氨蝶呤治療,用法用量:第1周,7.5mg/次,1 次/周;第 2 周,10mg/次,1 次/周;第 3 周起15mg/次,1次/周。連續治療3個月。②治療組24例患者給予小續命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麻黃9g,杏仁9g,人參9g,黃芩6g,芍藥 9g,桂枝 9g,附子 6g,川芎 9g,防風 12g,防己 9g,生姜 9g,甘草6g。以上諸藥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療效指標: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標準。①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②顯效:晨僵消失,關節疼痛、腫脹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實驗室檢查接近正常;③有效:晨僵時間縮短,關節疼痛、腫脹有所減輕,關節活動功能有所恢復,實驗室檢查有所改變;④無效: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均無改善或有所加重者。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并比較兩組患者晨僵時間、關節疼痛指數、關節功能障礙指數、ESR等情況,以分析兩組患者恢復情況。
統計學處理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利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樣本均數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療效:對照組22例患者治愈2例,顯效7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77.27%;治療組24例患者中治愈4例,顯效9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為91.67%。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風濕指標檢驗情況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后晨僵時間、關節疼痛指數、關節功能障礙指數、ESR均較治療前好轉(P<0.05);治療組治療后晨僵時間、關節疼痛指數、關節功能障礙指數、ESR等的好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慢性、對稱性侵害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以關節滑膜病變為主,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特點,雙手、腕、肘、膝、踝、足關節受累最為常見,病程遷延難愈,常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致殘率高,目前尚無有效根治的辦法。現代醫學多采用抗炎鎮痛藥、激素等方法治療,但無法根治,并有副作用,限制了臨床應用。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痹證”范疇。《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中醫認為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人體是本病發生的外因;氣血不足、營衛失調是本病的內因。其主要病機為寒凝絡閉、經絡蓄熱、風濕痹阻等,其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且有寒、熱、陰、陽之別[2]。故其治療以驅邪扶正、調整陰陽為主。
小續命湯出自《千金要方》[3],以具有祛風除濕、益氣活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正氣虛弱、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風濕痹證。其中人參、甘草補氣;川芎、芍藥補血;以上四藥補氣血之不足;人參、附子益氣助陽;芍藥、川芎以調和氣血,四藥配伍使正氣復而邪氣去;風淫故主以防風,濕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熱淫佐以黃芩,四藥以祛風寒濕邪;麻黃、防風、杏仁、生姜開表泄閉,疏通經絡而驅風邪外出;桂枝溫經通絡;芍藥、生姜、甘草調和營衛四藥共用調和營衛。以上諸藥合用,共起祛風除濕、溫經通陽、益氣活血、扶正祛邪之功。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綜上所述,小續命湯加減可有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值得臨床推廣。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風濕指標檢驗情況比較
1 蔣明.風濕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881.
2 張皖東,趙宏艷,呂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9):714.
3 趙一宇.小續命湯為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4例[J].江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6):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