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慶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心醫院口腔科 071000
牙隱裂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牙體慢性損傷,是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細小裂紋,裂紋常深入到牙本質結構,引起牙痛。該病多發年齡為35-60歲。由于病變位置隱匿,臨床表現不一,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處理不當造成患牙喪失,因此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對保護患牙功能甚為重要[1-2]。本文回顧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間我科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隱裂伴牙髓病變患者的情況,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本組患者49例(56顆患牙),男27例,女22例,年齡21-69歲。上頜磨牙21顆,上頜前磨牙7顆,下頜磨牙16顆,下頜前磨牙5顆。所有患牙均有明顯急性或慢性牙髓炎癥狀、咬棉簽試驗陽性、2%碘酊染色試驗陽性;無齲病、無牙周病、牙面無過敏點。將49例(56顆患牙)患者隨機均分成觀察組29例和對照組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患牙構成(牙位,牙髓狀態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治療前都經過拍X線片,了解掌握患牙牙周、根尖情況及牙根牙髓形態。觀察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即在局麻下開髓,拔髓,擴大根管至30#-40#擴孔鉆,3%過氧化氫液、生理鹽水交替沖洗,吸干根管,Sealite ultra根管糊劑加牙膠尖充填根管,充填前后拍X線片,力求適填。磷酸鋅水門汀墊底,銀汞合金充填,全冠修復患牙。對照組進行傳統多次根管治療,即患者初診時進行開髓減壓,開放2-4天;二次就診時進行局麻下拔髓,并進行根管反復沖洗預備,第3次就診時,用填充劑進行填充最終完成根管治療再行全冠修復。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兩組療效對比采用X2檢驗,細菌菌落計數比較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5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術后疼痛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率分別為6.90%和10.00%(P>0.05),且不適癥狀均在1周內緩解,見表2。

表2 術后疼痛率比較
隨訪:兩組患者均隨訪半年,觀察組患者27例成功,2例失敗,成功率為93.10%;對照組患者16例成功,4例失敗,成功率為80.00%,兩組患者治療成功率存在顯著差異(P<0.05)。
牙隱裂的診斷在臨床上常常是一個難點。尤其是細微表淺的隱裂,常無明顯癥狀,而臨床上大多數患者又主訴不清,早期如不仔細檢查極易誤診。對于隱裂的診斷首先要求口腔醫師熟悉牙齒的解剖結構,了解隱裂的早期癥狀,單純隱裂除冷熱刺激痛外,特有的咀嚼痛是患者的主要自覺癥狀,即患牙在咀嚼食物時突然感到有穿透樣的酸痛或尖銳痛。此時,臨床還需結合視、探、叩診以及加壓咬合,冷熱診測試、電活力測試、X線和碘酊染色、局麻對比等一系列檢查,細心進行診斷,盡早診斷及時給予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3]。許多學者公認,只要選擇合適的適應證,一次法根管治療的效果令人滿意,本組資料中,觀察組總有效率和半年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這減少了患者的復診次數,縮短了療程,顯著降低了患牙縱折的機會。隨訪6個月,56顆患牙中7個失敗,可能與麻下開髓后拔髓不完全,根尖有血液滲出,引起或加速根充糊劑溶解;根管預備中器材超出根尖孔,沖洗時壓力過大,激惹根尖周組織;根管解剖變異(根管的細小分支及根尖孔過大、過小等)有關。
1 吳哲敏.隱裂性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療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雜志,2011,32(21):4432.
2 王曉儀,朱亞琴.現代根管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6-47.
3 樊明文.牙體牙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