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岳平
衡陽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衡陽 421200
自從1981年在美國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人后,依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頒布的艾滋病全球疫情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底,全球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估計為3400萬。而我國自1985年發現第1例艾滋病病人,至2012年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估計為43.4萬,其中死亡人數8.8萬。艾滋病病人外表和正常人無異,但他們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炎癥潰瘍或皮膚黏膜破損的滲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1]。
血液傳播:血液傳播艾滋病主要包括:輸入了被污染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靜脈注射者使用受艾滋病病毒污染并未消毒的針頭或注射器;和他人共用剃須刀等利器,經身體傷口破損處傳染;救護流血傷員時,救護者本身皮膚破損并接觸到傷員血液。此外,靜脈注射毒品、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洞、紋眉、紋身等方式也可感染艾滋病。
母嬰傳播:母嬰傳播也稱圍產期傳播,嬰兒和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約有90%是通過母嬰傳播的,母嬰傳播艾滋主要有3種可能:胎兒在母體內通過不同途徑與母體的循環細胞和體液接觸感染;在分娩時嬰兒經過母親產道,與母親宮頸和陰道分泌物中含有的艾滋病毒接觸而感染;產后母親通過母乳喂養嬰兒,吸入乳汁時接觸到乳汁內含有的艾滋病病毒而感染。
性接觸傳播:性接觸傳播指與艾滋病患者通過性接觸的方式傳播,包括同性戀者之間傳播,另外,肛交與口交也有著很大的傳染危險。
對血液規范使用及器械嚴格消毒:在醫療過程中要使用經過嚴格消毒的注射器械及醫療器械,不去一些消毒程序不正規的小診所進行注射治療,不使用未經艾滋病毒抗體檢驗的血液制品。在紋眉、紋身時要保證器械的消毒;剃須刀等最好自備專用,不去與他人共用生活用品等。
實施"母嬰阻斷"切斷母親到嬰兒的傳播鏈:最好的防止母嬰傳播艾滋病方法,就是已證實感染艾滋病的女性不要進行懷孕,避免影響到下一代。但有些女性在發現感染艾滋病時已經懷孕,此時為防止嬰兒受到感染需切斷母親到嬰兒的傳播鏈。母嬰阻斷的具體措施主要有3個步驟:首先,在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懷孕3個月時開始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嬰兒出生后母親和嬰兒繼續用藥;其次,實施產科干預,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懷孕女性進行剖宮產,可有效預防給嬰兒傳播;再次,嬰兒出生后不能由母親本人哺乳,需選擇安全的母乳替代品,采用人工喂養法,避免孕婦產后嬰兒經由母乳感染。在接受母嬰阻斷干預后,如果新生兒在出生18個月后艾滋病病毒抗體為陽性時,則證明母嬰阻斷法失敗。如母嬰阻斷干預成功,在今后母嬰共同生活時,也要避免母親血液或其它體液接觸到寶寶[2]。
進行合理道德的性生活:在婚前進行健康檢查,確定伴侶是否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當懷疑自己或性伴侶受艾滋病病毒感染時,在同對方性生活時應堅持使用避孕套。對于個人也要潔身自愛,反對性濫交,在娛樂場所不要與他人或多人發生性關系,并不參與賣淫嫖娼等違法行為。
在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正在逐年增加,每年有許多人死于艾滋病。作為公民,我們應提高防范意識,拒絕艾滋病的傳播,而相關部門應該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防止艾滋病的進一步傳播。具體防范對策有:第一,做好學生的健康教育。學校應開展健康專題課,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進行艾滋病防范教育,組織學生學習艾滋病相關知識,加強對艾滋病的了解和預防,讓學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識。第二,成立相關的艾滋病管控機構。如設立艾滋病委員會等,有專人進行艾滋病的檢查與規劃工作,對艾滋病多發地區進行相關監測和管控,并對群眾宣傳預防艾滋病的方法。第三,杜絕性工作者的濫交傳播。在艾滋病傳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經過性接觸傳播的,而其中一些不健康場所的性工作者便是主要的傳播人群。相關部門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政策,對一些性工作者進行宣傳教育,控制傳播人群,切斷主要的傳播途徑。
綜上所述,艾滋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血液、母嬰和性傳播,公民要做到相關防范行為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便能有效防止艾滋病的傳播感染。相關部門要廣泛地開展預防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科學知識,提高全民預防艾滋病意識。同時在進行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教育中,做到大眾宣傳,讓人們了解和認識到艾滋病的嚴重和危害程度,動員全社會公民提高警覺度,從保護自身開始,營造出防治艾滋病的良好環境,依據科學方法制定正確方針,采取全方位的措施預防艾滋病。
1 周海祥,陳連生.暗娼人群艾滋病干預效果評價[J].江蘇預防醫學,2011,22(1):22 ~24.
2 張建強.輸血治療感染的風險及防范措施[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6(6):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