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美琴
武義縣婦幼保健院保健部 浙江武義 321200
出生缺陷監測是指出生時發現的個體器官結構、代謝功能方面的等方面的先天異常,出生缺陷是造成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對2010年~2012年監測的13049例圍產兒中的141例出生缺陷資料進行分析,為開展出生缺陷的預防、早期診斷和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監測范圍與對象:根據浙江省監測方案,對我縣婦幼保健院、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院作為監測點。監測對象為監測醫院住院分娩的孕滿28周至產后7d的出生兒,包括活產、死胎、死產和7d內死亡者。
戶籍類型:以戶籍地分類,分成本地戶籍和外地戶籍兩類。
資料收集:監測醫院出生情況由接受過培訓的監測人員統計并填寫"圍產兒季報表";由監測人員填寫"出生缺陷兒登記卡";與各種報表每季度定時報縣婦幼保健院審核匯總進行分析總結。
質量控制:為保證質量,執行全省統一的診斷標準,使用全縣統一的登記表格。為了避免漏報重報,除了要求各接產單位進行監測,還要要各鄉鎮婦幼人員及時掌握當地的出生缺陷情況。縣婦幼保健院每年抽查1/4的監測點進行縣級質量控制,要求出生漏報數低于1%,監測報表的主要監測項目錯誤率低于1%,畸形漏報率低于1%。
統計處理:所有數據均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統計分析軟件采用X2檢驗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010年~2012年出生人口構成的關系:本地人口出生缺陷比例略呈下降趨勢,3年分別為66.60%、58.10%、57.08%。而流動人口出生缺陷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3年分別為33.40%、41.60%、42.92%。見表 1。
2010年~2012年出生缺陷發生率分別為8.68‰、11.59‰、10.81‰,3年全縣出生缺陷平均發生率為10.81‰,每年的發生率呈略上升趨勢,無統計學意義(P>0.05)。
出生缺陷發生與人口構成的關系:本地出生缺陷3年基本無明顯變化趨勢,分別為 7.33‰、6.08‰、8.87‰,低于 3 年平均率10.81‰,而流動人口出生缺陷呈明顯變化趨勢分別為11.37‰、19.34‰、15.42‰,均高于 3 年平均 10.81‰,兩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出生缺陷發生的變化:近年來調查顯示出生缺陷率呈上升趨勢[1]。分析我縣3年資料顯示:2010年~2012年出生缺陷的發生率增加,由8.68‰增至11.68‰,與國內其它省市以及北京市情況相符,但我縣出生缺陷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流動人口出生缺陷率的增加。
流動人口對出生缺陷發生率的影響較大:我縣流動孕產婦每年都大幅度增加,對出生缺陷的發生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大部分流動孕產婦缺乏婚前及孕前的健康宣傳教育,即一級預防[2]。而且她們意識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二級預防(即產前干預)的作用。
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人口流動狀況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3]。對流動人口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改變流動人口的生育觀念勢在必行。積極實現出生缺陷預防模式的轉變:從產前~圍產保健預防模式轉變為孕前~圍孕保健預防模式[4]。

表1 2010年~2012年不同戶籍類型出生缺陷發生率差異變化。
1 趙炳禮.防治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J].中國優生優育,2007,13(2):57~58.
2 趙秀艷,游召華,史習舜.出生缺陷的研究進展[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6,12(2):23 ~26.
3 夏穎麗,鄭衛紅,武卉.北京地區流動人口對出生缺陷發生率及檢出率的影響[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8,16(6):99 ~100.
4 宋新明.中國出生缺陷預防策略的思考[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6,132(10):583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