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席林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湖北 十堰 442000)
偏頭痛是神經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以反復發作的單側或雙側搏動性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偏頭痛住院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1],因此對偏頭痛患者住院期間采取全面的舒適護理干預,對其疾病的康復和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有著積極地意義。舒適護理是90年代提出的一種更注重“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強調了護理人員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服務理念[2]。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間我們將舒適護理應用于偏頭痛住院患者的護理中,與常規護理比較,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間在學院附屬醫院住院的偏頭痛患者80例,年齡18~40歲,平均30.8歲;其中男29例,女51例,病史均在一年以上。隨機分為舒適護理組(實驗組)和常規護理組(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病人從年齡、文化程度和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的效果,其中包括護理干預前后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3 舒適護理
1.3.1 環境舒適護理:選擇在安靜、整潔、光線柔和、溫度適宜、通風良好、相對私密的診治室接待安置患者,做到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關門窗輕,及時給患者遞水、讓座、扶持等。
1.3.2 身體舒適護理:充分保證患者的休息時間,協助其日常生活的料理,指導患者進行一些自己喜愛的娛樂活動,以轉移和分散其對疾病的注意力。適時陪伴患者身邊,對其進行肢體的按摩理療等,促進產生身體上的舒適感。
1.3.3 心理舒適護理:以主動熱情、體貼和藹的、自信從容的態度接待患者,用親切和氣的語言詢問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和感受,傾聽患者的訴說。耐心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護理的目的與預后等情況。消除其對疾病不正確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3.4 社會舒適護理:在對患者進行各方面護理的同時,還要做好其家庭成員的心理疏導工作,多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其家庭關系、經濟情況,盡可能幫助患者解決實際的困難,指導家屬多多陪伴在患者身邊,給以關心體貼,爭取有效的家庭社會支持。
1.4 評價標準: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3],包括20個項目,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大于69分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重;通過問卷調查表(自行設計)評價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級,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調查人數。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
舒適護理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舒適護理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常規護理組。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護理服務需求的質量在不斷提高。舒適護理是一種更注重“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強調了護理人員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服務理念。舒適護理是使患者獲得生理、心理、社會和諧統一的一種最佳有效途徑,它與整體護理模式的一致性在于其目的都是使患者達到最佳的身心、社會的健康狀態,差別在于舒適護理模式更實際、人性化,操作性強,易接受。
偏頭痛患者往往由于發作急驟、痛苦不堪加之對疾病不夠了解,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我們將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偏頭痛患者的護理中,滿足了患者對舒適與安全的需要,加強了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情緒,使患者獲得相關疾病知識,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得到了家屬的支持和理解,提高了對服務質量的滿意程度,從而促進了患者藥物治療的效果和病情的改善。
[1] 曹靜,樊永平.偏頭痛患者生活質量的中西醫研究現狀[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8):983-984
[2] 唐永云,喬昌秀,李麗.蕭氏舒適護理模式[J].全科護理,2009,7(4B):992-993
[3] 吳文源.焦慮自評量表[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10):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