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金
(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腦科醫院 天津 300162)
尿失禁是膀胱括約肌損傷或神經功能障礙而喪失排尿的控制能力,尿液不自主的流出[1]。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排尿功能訓練對尿失禁患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收集我科尿失禁患者65例,包括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齡42~68歲,平均(51±5)歲。
2.1 真性尿失禁(完全性尿失禁):即膀胱稍有一些存尿便會不自主地流出,膀胱處于空虛狀態。
原因:①脊髓初級排尿中樞與大腦皮層之間聯系受損,如昏迷、截癱,因排尿反射活動失去大腦皮層的控制,膀胱逼尿肌出現無抑制性收縮;②因手術、分娩所致的膀胱括約肌損傷或支配括約肌的神經損傷,病變所致膀胱肌功能障礙;③膀胱與陰道之間有竇道。
2.2 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即膀胱內的尿液充盈達到一定壓力時,即可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當膀胱壓力降低時,排尿立即停止,但膀胱仍呈脹滿狀態尿液不能排空。
原因:脊髓初級排尿中樞活動受抑制,膀胱充滿尿液,內壓增高,迫使少量尿液流出。
2.3 壓力性尿失禁(不完全性尿失禁):即當咳嗽、打噴嚏或運動時腹肌收縮,腹內壓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
原因:膀胱括約肌張力減低、骨盆底部肌肉及韌帶松弛、肥胖。
3.1 心理護理:尿失禁不僅給病人造成身體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還會產生明顯的心理問題。尿失禁對病人的心理影響與病人年齡、病程、尿失禁程度有關。病人因長期漏尿刺激,內心失望,又羞于啟齒,不愿與他人交流。護士應主動關心體貼病人,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感情,了解其心理狀態,保護患者隱私和自尊,介紹同類病人治療效果,以消除其不良心理,使其樹立信心,積極面對疾病和治療,建立良好地護患關系[2]。
3.2 皮膚護理:尿失禁病人外陰常處于潮濕環境中,應鼓勵病人多飲水以稀釋尿液,減少局部刺激。指導病人穿著寬松棉質內衣,保護局部皮膚,每日溫水擦洗會陰,不抓撓,不適用刺激性強的肥皂,可用嬰兒護理用品保潔,然后保濕潤滑,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及時更換護理墊。出現皮疹,接觸性皮炎時,運用保護油劑如鞣酸、香油、紫草金油等保護皮膚黏膜,每次清潔后涂抹再配合氧氣吹干效果更好。
4.1 持續的膀胱訓練:向病人及家屬說明膀胱訓練的目的,并說明訓練的方法和所需的時間,已取得病人和家屬的配合。安排排尿時間表。定時使用便器,建立規律的排尿習慣,開始時白天每隔1~2小時使用便器一次,夜間每隔4小時使用便器一次。以后間隔時間逐漸延長,以促進排尿功能的恢復。使用便器時,用手按摩膀胱,促進排尿,注意按摩力度要合適。
4.2 攝入適當的液體:如病情允許(腎功能衰竭、心肺疾患禁忌),指導病人每日白天攝入液體2000~3000ml。因多飲水可以增加尿液,對膀胱的刺激增加以促進排尿反射的恢復,還可預防泌尿系統的感染。入睡前限制飲水,減少夜間尿量,以免影響休息。
4.3 肌肉力量的鍛煉:指導病人進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鍛煉,以增強控制排尿的能力。盆底肌訓練法是一種通過運動鍛煉來加強肛門部位肌肉張力的方法。美國Kegel于1940年創建了盆底肌鍛煉法,簡稱Kegel法,即指導患者做收緊肛門及陰道的動作,每次進行3s后放松,連續12~30min,46周為一個療程。盆底肌鍛煉可使盆底神經改變,肌肉收縮力量和張力加強,為膀胱和尿道提供結構支撐,同時增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同時結合膀胱行為訓練治療,使患者逐漸延長排尿間隔至每2~3小時一次,使排尿情況不斷改善。
尿失禁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會因膀胱功能長時間喪失加重尿失禁,進而引起智力衰退等癥狀,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作為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的護士,應承擔起相關健康知識教育普及的任務。日常護理活動中,應利用各種機會,向患者或家屬講解尿失禁的發病機制和相關護理知識,使患者和家屬相互配合,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知道患者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掌握改善尿失禁的技巧,不斷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識積累,提高自我保健意識[3]。
[1] 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06
[2] 張靜,老年尿失禁的護理研究及進展[J].黑龍江醫學,2012,36(12):933
[3] 高玉娥,孔建英.急性腦卒中患者尿失禁的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