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佳斌
(江蘇省常熟市醫療急救中心 江蘇 常熟 215500)
建立靜脈通道是在院前急救中一項基礎和必要的措施,為了保證患者在急救和轉運過程中靜脈輸液的通暢,靜脈留置針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可以避免病人反復穿刺的痛苦,并且能保證搶救藥物盡早輸入人體,同時也能減輕工作量,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1,2]。作者對于2012年12月到2013年5月對271例院前急救的患者使用BD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共271例患者,其中男205例(占75.6%),女66例(占24.4%);年齡為17~93,平均年齡為(49.5±4.58)歲;院前急救236例(占87.1%),院與院內轉運35例(占12.9%);疾病科別:內科138例(占50.9%),外科127例(占46.49%)。其他6例(占2.2%)
1.2 方法
1.2.1 留置針的選用:選用美國BD公司的安全型靜脈留置針,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血管情況和選用藥物等情況選用合適的留置針型號。
1.2.2 穿刺血管的選擇:盡量選用手臂靜脈,優先選粗、直、無靜脈瓣的血管,盡量避免關節部位,不完整、有傷口等皮膚穿刺。
1.2.3 穿刺方法 常規扎好止血帶,消毒皮膚,范圍大于10cm,左手緊繃穿刺點下方皮膚,盡量選在消毒范圍內的1/2或2/3,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針翼使針尖斜面向上,與皮膚呈30度角直刺血管,見回血后降低角度15度再進入0.1-0.2毫米,松開兩翼,用示指和中指固定,另一手緩慢撤出前部針芯,將外套管順血管方向輕推全部送入,最后用3M敷貼固定后接輸液,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藥物性質調節輸液速度。
1.2.4 本組患者均在急救車中及搶救現場留置了靜脈留置針,其中有10例患者在轉運途中因病情變化,需建立第二條靜脈通道,順利在急救車上留置了留置針。
本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病情搶救無效死亡,其余均安全送達醫院給予后續治療。在本組患者,除有5例因煩躁不安,肢體抖動導致留置針穿刺失敗,其余均一次性成功,在現場搶救和轉運過程中均未發生漏針、液體滲漏、導管堵塞、留置針脫出等并發癥。急救人員無一例發生針刺傷的不良事件。
3.1 院前急救作為急救中心的延伸部分,對各種突發及為重病人處置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患者搶救成功率和預后[3]。靜脈通道的建立是院前急救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開展各項急救措施的最基本保障。為了保證患者輸液的速度、藥物及時進入機體,靜脈通道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3.2 院前急救的患者均通常具有發病急、病情重 、病情發展迅速,留置針的使用能保證及時、準確、快速的輸注藥物,并且不影響肢體活動。危重癥患者往往需要同時輸入多種藥物或多次靜脈給藥進行治療,靜脈留置針可以同時接2路甚至3路補液(無配伍禁忌),保證了用藥成功率,這樣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搶救成功率[4]。院前急救的患者常常由于心理壓力或自身疾病情況存在不同程度的煩躁,加上汽車上或搬運中的顛簸,靜脈留置針與普通頭皮針相比留置針外套管柔軟,對血管刺激小,不僅能保證輸液通常,而且能保證輸液的安全,特別是多巴胺等血管活性和甘露醇等高滲藥物的漏出會導致局部周圍皮膚的壞死,留置針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此類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了院前急救的質量[2]。
3.3 隨著院內急診全面使用靜脈留置針,院前急救靜脈留置針的使用保證了院前與院內靜脈輸液的無縫銜接,既往院前使用頭皮針到院內需要重復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加重了經濟負擔,同時也增加了急救人員針刺傷的風險[5-7]。對于醫院急救部門而言,增加了操作,影響搶救質量,延長了患者搶救時間。應用了靜脈留置針后,保證了患者從院前到院內的搶救和治療的連續性,為患者到院后進行后續治療提供了方便。
在院前急救中,安全型靜脈留置針操作簡單,易于掌握,較頭皮針更具有優越性和實用性,避免針刺傷。特別是在急救車的轉運過程中,對于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搶救成功率,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質量,促進院內和院前的無縫銜接,受到病人與院前院內醫務人員的歡迎,在院前急救中值得推廣。
[1]賈玲.靜脈留置針在院前搶救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4):1193-1194
[2]譚雯,孟玲利,張洋.院前急救轉運過程中應用安全型靜脈留置針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
[3]劉文曄,王永麗,趙翠梅.靜脈留置針在40例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6):98-99
[4]彭云.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07):1341-1342
[5]陳杏梅,何萍.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在急診手術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13):119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