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王秀銀
(寧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傳染科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1.1 懷疑否認期:很多癌癥患者得悉自己患癌癥之后,常用否認這一心理過程來應付突然降臨的惡耗進而懷疑醫生的診斷錯誤或者化驗檢查有誤。否認如同緩沖劑,能把壞消息帶來的沖擊力緩和下來,使人承受的打擊力稍小點,同時也讓人心神安寧下來,以便作好心理上和軀體上的應變準備。如果癌癥患者不采用否認這一心理過程,一旦經受不住打擊,有時會鋌而走險,做出不應有的消極行為。否認可使患者得益,但也經常延誤病情。
1.2 憤怒期否認之后,病人常會出現強烈的憤怒和悲痛,一旦證實癌癥的診斷,病人會立即感到對世間的一切都有無限的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遺棄、被命運捉弄 的感覺。并把這種憤怒向周圍的人發泄。如常借故各種理由表現出憤怒和嫉妒,常常與親人、醫護人員發生吵鬧,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順眼,還會認為所有人都對他不起,委屈了他。同時害怕周圍人遺棄他。表現這些心理的行為如:大聲喧嘩,百般報怒,憤憤不平,這種情緒持續不定,會消耗病人戰勝疾病與正常生活的精力。
1.3 協議期:憤怒的心理消失后,病人開始慢慢接受現實。當患者從否認的心境中擺脫出來,接受既成的事實,讓家屬與親友分擔部分感受,才會感到如釋千斤重擔,并配合醫生積極參與各種治療,千方百計地尋求延長生命的方法,或是希望免受死亡的痛苦與不適。
1.4 憂郁期:經過前三期,隨著病情惡化,患者感到委屈和怨恨后,表現出的激烈情緒反應過后,這時患者知道自己患癌癥的大局已定,想到自己年紀尚輕,卻已快走到人生的盡頭;想到自己還有很多理想未實現,不少工作還要做;想到父母、妻兒還需要自己的照顧……,感到痛苦萬分。尤其是看見別人龍騰虎躍地工作著,無憂無慮地享盡天倫之樂,而自己卻被關在病房里,除了做各種化驗檢查外,還要沒完沒了地打針、吃藥等,表現為悲傷、情緒低落、退縮、沉默、抑郁和絕望,甚至有患者會有自殺念頭。
1.5 接受期:部分癌癥患者經歷上述各種心理反應之后,即受到死神一刻不停的困擾。對待死,人們持有各不相同的態度。有的人感到從此將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再也見不到自己的親人,那種生離死別的凄慘情景似乎呈現在眼前:自己一個人孤獨地走向死亡,心里充滿無限的惆悵、恐慌和悲傷。有的認為自己在生死搏斗中已敗下陣來,只有接受死亡,不再掙扎,不再抱任何希望,完全聽命于眼前的事實也有的人接受了醫生、親友的勸告和安慰,從絕望與沮喪的深淵里爬了出來,重新熱愛自己有限的生命,不再怨天憂人、自暴自棄,不再害怕死亡,以平靜的心情,接受醫生的治療,期盼獲得奇跡般的效果。
對癌癥患者的護理,要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和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護理。
2.1 否認期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具有真誠、忠實的態度,坦誠溫和的回答患者對病情的詢問,注意保持與其他醫護人員與家屬的一致。耐心傾聽患者述說,在溝通中引導病人正確的人生觀、死亡觀,使患者能逐漸面對現實。經常陪伴病人,盡量滿足心理需求。
2.2 憤怒期的心理護理:此期護理人員一定要有愛心、耐心,能夠認真的傾聽患者傾述允許患者以發怒、抱怨、不合作行為發泄情緒。做好患者家屬和親朋的工作,理解患者痛苦,給于患者更多的關愛、理解、同情和寬容。
2.3 協議期的心理護理:此期護士應積極主動關心指導患者,隨著病情加重,患者身體上痛苦增加,加強護理,盡量滿足需要,指導患者配合治療。當患者提出合理要求時,盡可能答應。鼓勵患者說出心理感受,尊重患者信仰。
2.4 憂郁期的心理護理:創造舒適的環境,鼓勵患者保持自我形象與尊嚴。護士應多給于患者同情、照顧、支持,使患者增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給予精神方面安慰,盡量讓家屬多陪伴身旁。密切觀察患者,注意心理疏導,預防患者自殺行為。
2.5 接受期的心理護理:護士要尊重患者,當患者不愿意講話時,不要強迫與其交談。護士幫助患者了卻未完成心愿,給予更多關心與支持,給于患者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不良刺激。加強臨終護理,使患者平靜、安詳、有尊嚴的結束生命。
不同的性格、病情和治療過程,使癌癥患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護理對癌癥患者建立信心、調整心態、增強生理機能非常重要,在護理過程中要及時了解、超前預見,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學的護理語言積極施護。掌握病人的心理變化情況,要了解病人真實的心理狀態。就必須要把關心病人,對病人的職業、文化、家庭、配偶以及個人生活境遇等都就在有所了解,同時還應熟悉病人的治療方案和具體治療方法,在掌握全面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職業、心理反應、社會文化背景,同時或超前的測知他們將要或者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和心理規律,從而制定出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和心理護理方案,如因病施護、因人施護等,以達到變“事后護理”為“事先控制”的目的。
[1]張伯源.醫學心理學[M].1版.北京:中國科技技術出版社,2008:267
[2]鄒枝珍,程黎,等譯.心理醫生為什么沒有告述我,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