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湖北 十堰 442000)
我科在調查、總結的基礎上,針對護士在臨床用藥過程中 容易出現問題的各環節進行管理,制定用藥制度,更新護士藥物知識。改善工作流程,加強藥品管理等.減少了用藥差錯,保證了患者用藥安全。現報道如下。
1.1 鎮靜類藥物往往個體差異較大。對呼吸、咳嗽放射反射有抑制作用。護理時加強翻身、拍背,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并注意觀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判斷昏迷程度;注意監測血藥濃度,防止長期用藥引起蓄積性中毒。
1.2 抗癲癇類藥物:根據患者的體重給予適當的應用,既控制了患者抽搐的發作,又保證了患者不出現毒性反應,減少了藥物副作用的發生。
1.3 脫水劑:應注意觀察脫水效果,正確記錄出入水量,嚴密觀察水、電解質的變化;同時注意脫水劑的輸注時間在24h內須合理安排。臨床中常用的甘露醇、甘油果糖等使用中應加強巡視,觀察患者穿刺部位外滲情況.如有必要立即停止藥物的輸入,重新穿刺輸液,避免藥物外滲引起局部劇烈疼痛與組織壞死。躁動患者給予靜脈置管,以保障患者的安全有效用藥。
1.4 平滑肌、橫紋肌興奮藥:如吡啶斯的明,須嚴格掌握藥物的給予時間及劑量,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藥物監測,提高患者應用藥物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1)對年紀大,甚至高齡、情感、思維、行為紊亂,主訴不確切,有精神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必須多次、反復指導用藥,并監督服用。
(2)對于一體多病或多臟器損壞的患者,嚴密觀察臟器功能情況,特別是使用鎮靜藥物、脫水劑者,更須嚴密觀察肝腎功能情況。伴有心功能不全、房顫病史者,須注意控制補液的速度和量,減少心臟負擔,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3)對于吞咽困難、球麻痹或胃腸功能不良者,應選擇正確的給藥途徑,給予置鼻飼管或靜脈、注射用藥,以免因給藥方法不當而影響藥物的使用效果。
(4)對于偏癱患者,避免在癱瘓側輸液,以免影響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以及發生輸液滲漏時不能及時發現。昏迷、躁動者可予以靜脈置管,以保證用藥的及時性、安全性。
(1)提高護理人員風險評估意識:培養護士安全用藥的意識,如對患者過敏史的準確掌握,及時了解重要臟器的功能情況等。重視患者在藥物使用中、使用后出現的不適主訴,嚴密觀察用藥后的反應與血藥濃度變化,防止毒副作用出現,以盡早發現、處理。
(2)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這是保證安全用藥的必要措施:護士給藥前必須認真進行三查七對。不管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下,都必須嚴格執行,以減少差錯的發生。
(3)加強對新藥物相關知識的培訓:科室每月一次新藥知識培訓,并納入業務培訓項目中,規定每位護士對屬于“三個第一”類的藥物必須學習,這“三個第一”分別是:科室第一次使用的藥物,患者第一次使用的藥物,護士本人第一次接觸的藥物,都必須學習。此外,科室將各種藥物說明書收集成冊,便于學習及使用時查找相關內容。
(4)進一步健全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程序:鼓勵科室積極、及時的報告藥物不良反應事件,以供其他科室借鑒.及早處理.避免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的再發生。
(5)妥善保存、放置鎮靜劑:盡量單獨放置,標志醒目,以免發生誤用、錯用。對于外包裝、形狀易混淆的藥品須及時提醒各級護理人員,并分開放置,嚴格區分。
(6)加強醫、護、患三者之間的用藥溝通:預防和控制藥物的醫源性損傷,只靠護士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醫生和護士的共同努力[1]。如建議醫生盡量不要在周五或傍晚等非正常上班時間開首次用藥的醫囑,避免夜間或雙休日出現病情變化或藥物不良反應時值班人員較少而影響搶救與觀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使用一些藥物時,如癲癇大發作患者需靜脈推注安定、腦梗死患者使用大劑量溶栓藥物等情況下,使用前須確認醫生已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了有效溝通或已簽署抬療同意書等;根據需要備齊搶救器材、急救藥品、拮抗劑等,必要時報告向上級部門。以防止意外,及時搶救處理,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7)加強患者出院時的安全用藥指導:特別是對些記憶力差,老年人等,雖然藥品說明書是院外用藥的重要知識信息來源.但調查發現多數老年患者對其理解程度較低[2]。有些患者出院后忽視正確、合理用藥,易造成病情反復,甚至出現反跳、加重.如抗癲癇藥、激素、重癥肌無力服用的吡啶斯的明等,護士必須反復強調正規用藥的重要性,附書面內容,講明利害關系,以確保患者出院后的安全用藥。
[1] 金靜芬,葉小云,姚梅琪.68例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藥源性損傷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56-257
[2] 周素娟.王建榮,任索琴.等.門診老年病人使用藥品說明書情況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6.20(177):1157-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