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紅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中醫醫院康復科 四川 成都 610200)
中醫認為,面癱絕大多數患者是由‘風’引發,呈現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等癥狀。是以突發性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痿病類疾病。臨床表現為突發性一側口歪眼斜,閉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鳴,流淚。
現代醫學理論也同樣認證面癱是由“風”以及其他神經性刺激風寒病毒侵入面神經,引起面部神經系統紊亂,造成肌肉抽搐的癥狀,中外觀點不約而同地達成了對面癱疾病的一致性共識。面癱的具體表現主要為:對側表情肌癱瘓,口角下垂且向健側偏斜;流淚或流涎;鼻唇溝變淺;眼裂增大,額紋消失;或不能皺眉、閉目、露齒、鼓腮、吹口哨等。若久治不愈,新血不生,血虛不能濡養筋脈肌肉,而成抽搐、攣縮的內風之象。本病常因受涼、過勞、精神緊張、心情抑郁而誘發。治療不當或延誤,可后遺麻痹、同側面肌痙攣或鱷淚癥(咀嚼食物時病側淌淚)等。
中醫治療面癱主要是采用針刺、中藥、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等方法,西醫主要是口服激素、營養神經等治療。現將近年來治療面癱的方法綜述如下:
1.1 中藥治療:趙康[1]采用補陽還五湯 (黃芪,當歸尾,赤芍,川芎,地龍,桃仁,紅花)配 合牽正散 (白附子,僵蠶,全蝎)按中醫辨證分型隨證加減治療患者150例,一周為一療程并觀察其療效。結果:150例中147例治愈,2例顯效 (屬于年老體弱),1例有效 (因車禍外傷引起),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邵俊,潘賓等[2]以牽正散加味,病情在1周以內的患 者應以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為主,活血通絡為輔。方藥:僵蠶10g,全蝎6g,制附子10g,羌活10g,防風10g,丹參30g,雞血藤30g,忍冬藤30g,連翹15g,王不留行15g,通草10g,黃芪20g,川芎15g,甘草10g。病情超過1周以上的患者治宜活血通絡為主,疏風散邪 為輔,故上方雞血藤量可以加到60-120g,并加白芥子15g,膽南星6g,通草量減至6g,并減去忍冬藤、連翹。上方水煮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7劑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再進行下1個療程。治療結果:痊愈10例,顯效19例,好轉5例,無效1例??傆行蕿?7.14%。蒙堅[3]采用內服桃紅牽正散加味,隨證加減。外用鵝不食草60g,胡椒10g,生姜30g搗爛混勻,每日外敷患側面部1h。治療本病61例,總有效率98.3%。白穎[4]采用牽正玉屏湯內服,蓽麻籽100g去皮后搗爛成泥,制成5份藥膏,風濕膏或麝香壯骨膏固定,分別敷貼于患側陽白、太陽、頰車、四白、地倉穴。治療本病146例,平均療程20d,短于牽正散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的22d。顧忠?。?]采用祛痰祛風、活血通絡類中藥內服外敷,自擬羌防歸芎飲,并將制川烏、乳香各150g,白附子100g,蓖麻仁70g,干姜50研粉,用香油或蛋清拌成糊狀外敷患側。治療本病54例,總有效率100%。
1.2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方法有毫針、電針、水針、灸法等,而以毫針和電針最為常見。以局部取穴為主,其功效被認為是調經脈、祛風寒、養血脈等。郭明岐.賈志強等[6]主穴取患側太陽、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配穴選合谷、足三里、水溝、承漿治療60例。治療結果:痊愈55人,顯效4人,好轉1人,全部有效。認為透刺具有一針多穴,溝通多經氣血之功效,不僅能夠治療本經穴疾病,同時能治療多經穴疾病。李雙平[7]電針合灸法治療面癱22例具體治法,①取穴:患側完骨、翳風、耳垂下。②對病程半年以內的患者以灸法為主。用艾條灸耳垂下,每日1次,每次45min,也可以配合針刺完骨或翳風穴,交替使用,針刺完骨時要針對印堂穴的方向刺人乳突切跡,深約1寸。針刺翳風時,針略向上方刺人,深1寸。用耳垂下穴時直刺5分或者 向面神經干上、下側面、斜面刺入深1寸。各穴均用雀啄點刺手法,輕刺激,不捻轉。耳垂下穴斜刺時只捻轉不提擦。丁燕[8]通過針刺風池 、合谷及面部常用穴位治療60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并與其他60位單純通過藥物治療的病例進行療效對比,結果顯示:針刺組痊愈率78.3%,而對照組僅為58.3%。劉潤英[9]等選取牽正 、合谷、頰車、地倉、陽 白、承漿為主穴,采用辨證施治的方法治療面癱收到一定的療效,治愈率達89.03%。耳針療法:劉本立[10]在選取的肝、肺 、大腸 、口、眼 、面頰區等耳穴局部,用芒針進行快速針刺,待局部出現紅、熱、脹、麻感后留針30分鐘,兩耳交替治療,該法與單純體針組比較具有起效迅速、治愈率高、療程短的特點。針藥結合療法:李瑞春[11]等運用牽正膜結合遠道針刺為主治療周圍性面癱80例,治療結果:治愈56例,顯效13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2%。穴位注射:史彥風[12]采用陽白、四白、地倉透頰車、下關、翳風等穴,每穴注射加蘭他敏注射液0.3ml,每日1次,10次1療程。治療結果:80例中痊愈63例,占78.75%,顯效11例,占13.75%,好轉6例,占7 5%。
西醫治療主要是用激素、抗病毒及營養神經藥。代啟彬[13]比較使用激素與運用中醫藥治療(聯合針刺、TDP等)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早期療效和后期療效。方法:146例確診的患者分為A組(中藥加味牽正散隨證加減煎液內服)、B組(強的松10mg、維生素B120mg,每日3次內服,維生素B120.5mg肌注),分兩期觀察,分別統計兩期結束時兩組的痊愈率、顯效率并加以比較。結果:早期A、B兩組痊愈率分別為18.46%、19.75%,顯效率分別為40%、43.21%,兩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后期A、B兩組痊愈率分別為58.46%、44.44%,顯效率分別為96.92%、90.12%,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運用中醫藥加針刺理療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早期效果不及使用激素加針刺理療,且使用激素后,患者的殘損程度明顯得到控制;但后期效果運用中醫藥組反而較使用激素組好,使用了激素后,患者明顯表現為對電針、TDP刺激的對抗性或不敏感性。
綜上所述,中西醫治療周圍性面癱已取得了較好療效,臨床報道較多,但中樞性面癱患者中醫治療目前臨床較少報道。臨床對面癱患者應及早結合現代醫學的先進檢查設備如頭顱CT或頭顱MRI檢查,及時區別面癱是周圍性還是中樞性,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1] 趙康.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治療周圍性面癱150例.中醫臨床研究2010,2:12
[2] 邵俊,潘賓等.多種療法在周圍性面癱分期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民間療法2009,17:(4)21
[3] 蒙堅.中藥內服外敷治療面神經炎61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10):19
[4] 白穎.牽正玉屏湯配合蓽麻籽外敷治療周圍性面癱146例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07,9(5):91
[5] 顧忠俊.羌防歸芎飲配合外敷藥治療面癱54例[J].陜西中醫,2007,28(8):1025-1026
[6] 郭明岐.賈志強等.多針透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體會.中國實用醫藥2009,4:20
[7] 李雙平.電針合灸法治療面癱22例臨床觀察.中醫中藥2009,16:19
[8] 丁燕.針刺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60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7):423
[9] 劉潤英,李建欣.針刺治療面癱73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7):23-24
[10] 劉本立.耳針治療周圍性砸癱105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02,18(3):20-21
[11] 李瑞春,肖曉華.朱紅霞,等.牽正散結合遠道針刺為主治療周圍性面癱80例[J].江西中醫藥,2007,4:61
[12] 史彥風.針刺加穴位注射加蘭他敏治療面癱80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4):65
[13] 代啟彬.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治療研究.中華臨床雜志。2005,V1N1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