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人
新聞綜述:
今年“兩會”上針對“二手房交易差額征20%個稅”,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編劇趙冬苓在小組發言中表示,征稅權力本屬全國人大,但從1985年開始全國人大大部分授權給了國務院,至今已近30年。“作為最高立法機關,征稅權力不能繼續旁落。”會上趙冬苓等32 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合署名提出《關于終止授權國務院制定稅收暫行規定或條例的議案》,議案呼吁,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盡快收回稅收立法權、稅收法律解釋權,不授權國務院制定稅收法律實施條例和細則,以維護稅收法律的權威性。
評論員觀點:
改革開放之初,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立法征稅,有助于增強改革的靈活性和效率,減少改革阻力。但時至今日,這種情況下,稅收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化趨勢日益明顯。目前,單個稅種的立法建議稿往往由國務院相關主管部門起草,18 種稅只有3 種是立法的,其他是國務院的暫行規定或條例,稅權如此配置,當然有商議余地。
“兩會”上,人大代表提出,征稅權應當回歸全國人大。有必要從公共權力來源角度來評議這一提案的價值。
兩個多世紀前英屬北美殖民地港口波士頓的一艘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上,混進了數十名美洲土著打扮的年輕人,他們毀壞、傾倒了數百箱由東印度公司壟斷經營的茶葉,以此來宣泄宗主國對本土商人進口的茶葉派征重稅的不滿,同時,適時召開了大陸會議向英國國王請愿,意圖享有稅收自主權。然而,英國國王罔顧殖民地百姓的呼聲,執意驅散大陸會議、鎮壓抗議活動,一時間北美民怨載道、人人自危。最終萊克星敦槍聲大作,揭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縱觀世界歷史,從英國的大憲章到法國的三級會議,民眾無疑都是通過向傳統的中世紀貴族爭取財政自主權而掀起民主革命,并最終確立了當今的西方社會政治制度。
作為向民眾提供公共產品而存在的政府,征稅只是在籌集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而事實上總有“不守規矩”的執政者將公權力據為己有,用征稅權向社會尋租。而數百年來人們斗爭的哲學內核便是要不斷重申公權力的從屬關系,厘清權力的來源是民眾,而非神賜君傳。民眾將統治者征稅的權力爭取回來,無疑是掐斷了某些獨夫民賊宰割天下的尋租源頭,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照亮政府預算的每一個角落。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開展公共財政建設,許多體現民心民意的制度通過立法。事實上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不應當僅僅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規范,而且更要讓公共財政的理念真正深入民心,讓民眾能夠暢通表達意圖,并依民眾對公共產品的真實需求情況征稅。
今年“兩會”上代表提出人大應收回征稅權正是印證了當前我國民眾對公共財政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反映了我國民眾民主意識的覺醒。現階段我國征稅權的實際所有者和操作者之間的分野,確實有些曖昧不清。這其實也深切地體現出了社會改革時期的過渡特征。
國務院根據經濟發展形勢相機增減稅種,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國家利用稅收杠桿及時調控經濟,而由此支撐起的強大財力,也有力地推進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但這并非長久之策,征稅權在獲得階段并不具有充足的民意基礎; 如此一來容易引致忽視民意,加劇國家與納稅人矛盾的后果,不利于社會和諧以及公共財政建設。在改革日益涉入深水區的今天,政府應拿出勇氣與魄力,以史為鑒及時將征稅權歸還民眾,真正建立依靠立法機構——人大“拍板”決定稅收征納、使用的財政體系。這樣從稅收征納到預算支出全過程都有民意的參與和監督,才能讓納稅人的每一分錢用得踏實、用得合理。
如此“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路并舉,定能打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財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