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學
近日,筆者對湖北省遠安縣、東寶區、南漳縣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進行了核查。核查工作中,筆者走訪了部分農戶、城鎮居民、鄉村干部、鄉鎮財政所及養老保險服務中心。走訪情況表明,要大力發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應重點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
2009年開展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2011年開始啟動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無養老保障的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老有所養問題。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過低的基礎養老金很難解決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活問題。換句話說,當前六、七十歲的農民和城鎮居民僅依靠基礎養老金還無法維持基本養老問題。走訪的遠安縣、東寶區,當地政府雖然提高了5元,將基礎養老金增加到每月60元,但六、七十歲的農民還要繼續下地做農活,居民也還要起早摸黑幫別人賣菜掙點小錢,否則他們的生活難以為繼。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是政府主導、居民自愿參加,個人和政府合理負擔(農村居民的集體負擔多數做不到,只是一種制度設計)的一種社會保障。目前,由于政府負擔部分沒有一個清晰的長遠規劃,多數不到領取年齡的人群,特別是中青年居民對參加這種社會保障的意愿不強。荊門市東寶區屬第四批試點地區,該區居民主動上門繳費的不到3%。座談時,兩個村支部書記在介紹當地農民參保情況時多次使用了“購買保險”一詞,并沒有使用制度設計的“交費”一詞。這反映出當地農民對養老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還有顧慮,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交費概念。
目前社會保障除居民養老保險外,還有多個種類,即養老保險又因體制不同而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造成社會養老的不公平,影響了社會穩定,將是今后改革的重點內容。調查中,很多農民就“五七工”、“家屬工”的養老保險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城市戶籍人員參加 “五七工”、“家屬工”養老保險,只要一次性交納了養老保險費,退休時就可享受與職工保險差距不大的養老保險,這對農業戶口人員來說太不公平。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人為地將居民養老保險又劃分為農村和城鎮兩個不同的人群。
圍繞人的生老病死,現行的社會保障涉及生育、教育、就業、養老、病死,以及貫穿人一生的醫療等。根據目前的部門職能,這些社會保障又分別隸屬各個不同的職能部門,有交叉、有重疊,效率不高,問題還不少。一些部門經常大談體制的弊病,也有人一直在呼吁要結合政府職能改革理順城鄉醫療管理體制、低保管理體制、社會撫恤制度等等,以加強圍繞公民而不是城鄉居民有別的社會管理,讓每個公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針對上述四個問題,結合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我們認為政府部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能夠做到的要盡量做到、做好,不能做到的要制定好規劃,一步一步地去實施。具體地講,有四個方面:一是加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長遠規劃,形成綱領性文件制度。目前中央財政負擔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55元,今后調不調、怎么調、何時調,要在規劃中明確,讓廣大城鄉居民有一個明白賬,以解除其顧慮。二是硬性規定地方政府承擔的基礎養老金份額。不規定,會造成相鄰地區的差距過大,也不利于樹立政府威信。筆者建議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各縣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期確定各縣市承擔的基礎養老金份額。三是縮小不同體制下的社會養老保障標準,減少城鄉間的差別,讓農民真正的老有所養。四是結合政府職能改革,統籌研究解決城鄉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問題,切實解決農村居民的生老病死問題,讓廣大的農民能夠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