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如

《人民日報》刊文稱,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仍存在著諸多不足:形式公開多,實質公開少;結果公開多,過程公開少;原則方面公開多,具體內容公開少;公眾被動接受的多,主動申請獲得的少;公開 “正面”信息多,公開 “負面”信息少。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門在信息公開上依然存在慢吞吞、羞答答等問題,以至于“信息公開滯后于謠言傳播”的現象時有發生。
有些謠言的真實性明顯經不起推敲,卻偏偏得以廣泛傳播。追究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最要緊的一條,就是當地政府相關信息的不公開不透明。對于社會上發生的許多事,群眾往往十分關心,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二是關系到社會的公平公正。這種關心其實是非常可貴的,是人民群眾當家做主意識的醒悟,是真正愛國愛鄉的體現。
然而,某些地方政府對于民眾關心的事物卻不愿開誠布公地做出真實的說明,總是覺得群眾覺悟太低,倘若知道了真相難免會產生不滿,甚至怨憤之下會作出不太理性的反應,很可能影響到政府的信譽乃至社會的穩定,因而將相關信息藏著掖著,當成重大機密拼命捂著。他們沒有意識到或者根本不想知道,施政不透明信息不公開會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害,民眾因此而不相信政府。這會導致謠言乘虛而入,四處擴散傳播,造成群眾莫衷一是人心惶惶的局面,給政府的工作留下更大的難度。有道是:
相關信息捂得緊,
官員施政欠透明;
謠言起于暗箱盛,
不肯公開是禍因。
公仆們理當明白,謠言止于政府施政公開信息透明。只有真正將人民群眾看做是自己竭誠服務的主人,相信他們,依靠他們,如實地把他們當做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主體,才不會總是像防備外人一般地凡事都瞞著他們、防著他們。可以說,離開了人民,政府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政府的工作也無從開展。
公仆把真相告訴人民,就能獲得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就能取得各項工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