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博
(湖北經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晚清重臣張之洞設立的湖北譯書局(以下簡稱“譯書局”),近百年來研究者不多。江凌、王揚宗、姜元庶、皮明庥、張美平、馬敏等學者,針對譯書局的譯書方式、譯員類別、文本類型、文本選擇、書目考證、譯著影響、術語翻譯方法等課題都作了細致研究。現有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主要有二:首先是現有研究呈現史家“編年史”論述模式和平面、靜態性描寫,沒有對文本進行系統性內外互動研究,缺乏研究的橫向跨度與縱向深度。其次是翻譯文本外因素論述較多,文本內要素論述篇幅較小,描寫力度弱。如對翻譯目的、翻譯影響論述較多,對譯書局翻譯的叢書書目沒有進行考證,沒有展開針對原文來源與譯文譯者的研究;再如對譯書局發展史略的介紹只有寥寥數語,無法全面了解譯書局的設立、興盛、平淡與終結。
在系統描寫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湖北譯書局的翻譯史料,評判翻譯作品,探討翻譯策略與技巧,對譯書局翻譯贊助人、譯員、書目、文本等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梳理、對比與研究。擬達到如下主要目標:
其一,研究譯書局發展史略、翻譯目的、翻譯方法、翻譯策略、翻譯范圍以及文本類型。綜合各種原始文獻,深入考察譯書局的創辦緣起及歷史發展,以便佐證譯書局產生的意義、存在的作用以及影響的深度。并以上述社會歷史和區域條件為論證依據和理論主線,論述譯介活動參與者的多層次目的,論述“洋譯華述”的翻譯方法在譯書局的應用、替代與終結,探討新的翻譯方法的產生、運用與效果,論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采用的翻譯策略、策略選擇的依據與選擇背后的權力話語關系,論述轉譯和非轉譯兩類翻譯形式在譯書局的發展與演變,開展譯書局翻譯文本選擇研究以及譯局間的文本選擇對比研究,并在多學科視閾下綜合探討譯書局翻譯產生與接受的機制以及上述翻譯目的、方法、策略、范圍、文本類型彼此之間的關聯與制約,橫向、縱向地審視譯書局的譯介活動。
其二,開展譯著書目、術語考證。通過參閱各種原始文獻資料,包括晚清湖北及全國報刊、圖書及書目等,統計出譯書局翻譯西書的數量、特點與類別、譯著名稱、刊行年代、原本和原作者、中外譯者、譯書內容、每冊卷數以及出版狀況等,考證經由譯書局借入漢語的西語詞匯及其數量以及其他相關表達。
其三,開展文本個案研究。針對譯書局所譯西書展開文本個案研究,從微觀和宏觀視角對單個譯本或某一類別的譯本,如所譯教育類西書,進行語言學的、文體學的、文化學的、比較學的翻譯研究,并在具體文本分析中探討翻譯風格、方法與策略,分析選譯、節譯、刪譯、編譯等諸多翻譯方法在策略指導下的具體運用;結合具體文本,探討譯本的接受與價值,譯文的等值與轉換、可譯與不可譯,譯語的規范、異質與變異,譯者的主體與受控、隱形與現身,探討西方思想文化在譯語文本中的入侵與抵抗、移植與再現,譯者在文本中處理他者與本土、自我與征服的方式,以及實現翻譯目的途徑等等;立足于譯本,開展譯本內外互動、互補研究,深挖微觀譯語文字背后隱藏的目的、政治、權力等因素間的錯綜復雜關系。
其四,開展翻譯評論、譯著影響研究。通過清末民初的報刊雜志,搜尋學界對譯書局譯介活動所作的評價與分析,歸納匯總,作出綜述與評判。研究譯書局的譯介活動對當時湖北乃至全國以及后世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重點探討與辛亥革命在湖北的孕育與爆發之間的關聯性。
其五,開展譯書局翻譯贊助人研究與譯員研究。對譯書局翻譯贊助人張之洞進行系統研究,探討贊助人思想對譯者翻譯主題的選擇、翻譯內容的確定、經濟上的控制以及社會地位的抬升等方面的影響,進而為研究譯者的主體性和操縱性奠定基礎;研究譯書局譯員的來源、成長與更替,統計主要的口譯、筆譯人員,研究重要譯者的譯著與生平事跡,包括其譯述動機與過程,方法與策略,譯著的部數、內容與類別、影響與局限,研究不同譯者間學理思想的傳承,以及譯書局翻譯贊助人、譯員與當時國內其他譯館贊助人、譯員間的關聯與差異。
研究上述內容,有以下四個重點要予以突破:其一,考證。包括考證的內容與項目以及針對它們的多維度對比、分析與評價。其二,文本。通過具體譯本、譯例,研究微觀譯本世界在語言層面上的對等與轉換、方法與策略、修辭與風格,宏觀文化層面上的入侵與抵抗、傳播與操控以及彼此在譯本中的表現形式與顯露痕跡等。其三,影響。重點探討譯書局翻譯西書與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關聯性,所譯教育類書籍對湖北乃至全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功用。其四,贊助人。對比分析張之洞與晚清國內其他重要譯館的贊助人在意識形態、翻譯目的、發展思路、翻譯范圍、文本選擇、譯介效果、譯員選擇、地位與培訓等方面的關聯與差異,探討翻譯中的主體、權力、話語之間的關系。
研究上述內容,將會碰到以下三個難點:其一,史料收集。晚清區域翻譯史料大多散失在國內外浩瀚文獻中,史料收集困難,需科學、合理、高效地收集有價值的史料。其二,綜合分析。如贊助人靜態描寫容易,動態對比困難;文本內微觀分析容易,內外宏觀互動論述困難。需利用現代譯論,優化研究方法,拓展文本的維度,加大論述的深度。其三,翻譯史理論研究。如何通過此課題研究,探尋、分析與初步嘗試性確立區域斷代翻譯史學研究的性質、對象、范疇、方法、路徑、原則和框架,探討多學科視閾、現代譯論指導下的翻譯史學研究與元翻譯史研究,參與翻譯學科建設,為我國地方翻譯斷代史學研究奠定基礎是本課題的主要難點。
開展“譯書局”譯介活動研究,具有多重意義:一是研究成果可以在學術界推廣,二是可以指導當代翻譯實踐與翻譯教學。結合當代中國普通翻譯理論研究、翻譯史研究以及晚清科技翻譯研究的現狀,研究地方翻譯史學,如研究“譯書局”譯介活動,由此研究晚清湖北譯述事業,并把晚清湖北譯介活動放在我國地域文化研究的視閾中。該研究開展的文本個案研究,以及結合文本對翻譯目的、翻譯方法、翻譯策略、翻譯范圍等諸多視角的討論,都能對我國當代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提供很好的指導與借鑒。
開展“譯書局”譯介活動研究,擬達到如下目標:首先,以“描述翻譯理論”和“多元系統翻譯理論”為理論參照,對晚清湖北譯書局的譯介活動,從多個視角進行全方位的學理審理和現代解讀,努力描繪出“譯書局”發展的脈絡和特征,進而獲得對這一特定歷史階段和特定地理條件下所進行的區域性翻譯活動的全新認知。其次,把針對“譯書局”的翻譯研究當作探究晚清湖北譯介活動其他諸多課題的一把鑰匙,科學系統地還原晚清湖北區域翻譯歷史活動的全貌,為我國地方翻譯斷代史學研究奠定基礎。
[1]江陵.試論近代編譯書局的興起對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影響[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11).
[2]姜元庶.試論近代編譯書局的興起對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影響[J].鄂州大學學報,2009(1).
[3]張美平.翻譯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江南制造局的翻譯及其影響[C]∥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暨國際英漢比較與翻譯研討會論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