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姝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日趨加劇的今天,國內很多家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國際業務的往來。在這種新型的國際貿易環境中,英語成為了工作交流的通用語言,是各家企業進行業務往來的根本保證。因此,在就業市場中,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要掌握很強的專業技能和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專業+英語”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大學英語作為國內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肩負的使命越來越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培養出市場所需求的人才,改革迫在眉睫。新的教學模式應該以就業為導向,順應市場的需求,培養出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
其一,教材單一、陳舊。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學生一、二年級的必修課,很多高校在選教材的時候只是參照國內其他高校的教材,而并沒有考慮本校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而且全校所有專業均使用同一套教材,這樣會導致教材難度與學生實際英語水平脫鉤,達不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
其二,教學方法陳舊。目前國內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扮演聽眾的角色。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然把教學重點放在詞匯、句子結構和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整個課堂幾乎沒有什么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會使很多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
其三,教學班型較大,學時安排不夠合理。近幾年,由于我國高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加,而高校相應的教學資源及教師人數并沒有隨之增長。為了解決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很多高校都采取公共英語大班型授課的模式。這樣的班型出現了很多問題,課堂紀律難以控制,聽課效果難以保證,課后作業無法及時得到批改。所有的這些都給任課教師授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在大學英語學時安排上也不夠合理。大學英語一般都分為綜合英語和英語聽力兩門課程,很多高校對大學英語的學時一壓再壓,在有限的學時中聽力課程安排的學時更是少得可憐,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其四,教學目標單一,過分注重四、六級考試。目前,國家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仍然是考核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標準,很多高校將四級證書與學生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掛鉤,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但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對四、六級考試的重視,卻從另一個角度鼓勵了傳統的以詞匯、語法、句型為教學重點的教學模式。即使大部分人都通過了考試,最終他們卻發現在實際應用中自己根本無法進行口語交流。
與國內相比,國外英語教育專家在“應用型”教學模式的研究上起步較早,并取得了一定了成果。目前國際比較流行的英語“應用型”教學模式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模式和北美的“CEB”(competent-based education)模式。這些都是“教—學—做”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用大量的時間來訓練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最終培養出了一批滿足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相比之下,國內英語教學由于受到教學大綱、教學資源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如何在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學理念中尋找突破口,培養出社會需求的“專業+英語”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是每一位英語教育者探索的重點。
其一,教材選擇多樣化。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是課堂知識、信息傳輸的載體,因此教材選擇的合適與否對于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在教材選擇上可以不拘泥于一種模式,教師在選材上應從多個角度出發,考慮教材的新穎度、知識性、應用性、難易度等特點,根據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來確定教材。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沒有必要選擇同一套教材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增添、刪減。總之,教材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靈活處理,真正做到使毫無生命力的教材在課堂上“活”起來,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教師和學生。
其二,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所謂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即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靈活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工作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角色的轉變,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激發者、評估者。學生也要從傳統的“聽眾”的身份轉變成為課堂主角——“參與者”。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精心地設計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使之既不偏離課文的基本內容,又與實際生活相聯,并且在活動的設計中兼顧趣味性、實用性,同時考慮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
其三,教學手段靈活多樣,構建“聽說領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英語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靈活多樣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種教學模式。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然后分配給每個小組任務,進行討論,每組要派出一名或者幾名學生將本次任務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或者教師也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一場相關話題的辯論賽,盡量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辯論中來。總之,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應該靈活多樣,小組討論、劇情表演、人物采訪、主題辯論等都是很好的課堂活動方式。
其四,課程設置多元化。目前很多高校所設置的公共英語課程只能提供基礎英語知識的教學,而這些課程基本上與非英語專業學生自身的專業沒有什么聯系,而且很多學校在二年級下半年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結束之后,就不再設置高年級的公共英語課程。很多高校意識到這一問題,根據不同專業開設了ESP(專業英語)課程,比如商業英語、法律英語、經貿英語、計算機英語、軟件英語等。ESP 課程在教材選擇上要保證既與學生的專業相關聯,又要難易度適中,同時任課教師在授課時也要擺脫傳統英語重語言知識的束縛,在課堂上盡量使學生利用英語來進行本專業的業務鍛煉,比如商務談判、做貿易訂單等,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實現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專業+英語”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打破傳統的重語言知識點、輕語言應用能力的教學模式,構建“應用型”的教學模式是每一個大學英語教師所肩負的使命。相信通過每一位教師的反思、總結,“實用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會越來越成熟,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專業+英語”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吳影.應用型、交互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素[J].長春大學學報,2012(2).
[3]俞麗芳.大學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青春歲月,2011(2).
[4]張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2).
[5]譚晶.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三峽大學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