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姝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吉林長春 130032)
新聞出版行業是我黨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是宣傳我黨方針政策的喉舌,是人們交流思想和經驗的重要平臺,也是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民族優良品質的窗口。新聞出版主要通過書籍、期刊、報紙、電子出版物、網絡傳播等方式,其中期刊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其發行傳播面廣,效用持久,因此期刊中所承載的內容對社會思想意識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影響??梢?,期刊尤其是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有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合格的編輯,應當德才兼備,與時俱進。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期刊編輯職業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編輯是堅苦而細微的工作,常被稱作“為他人作嫁衣”,每一位編輯人員在享有榮譽感的同時必須要有奉獻精神。在當前形勢下,學術期刊如何改革創新,如何繁榮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而學術期刊編輯如何在崗位上為作者、讀者盡職盡責地服務,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原則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也是編輯職業道德建設理論與實踐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術期刊編輯應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實踐者、弘揚新風尚的倡導者,熱愛本職,忠于職守,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加強政治素養,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努力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2)要有一定的原則性和正確的價值觀,在確保刊物的學術質量上,既要抓好經濟效益,又要抓好社會效益,并且將社會效益始終放于首位。(3)不斷培養科學的世界觀,擁有判斷是非標準的能力,正確處理個人、集體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在事關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上,要將個人利益擺在次要的位置上。(4)編輯尤其是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業務能力的學習,認真細致地工作,才能達到一個合格編輯的要求,這是社會與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責無旁貸。
編輯在大量的文化資源中搜尋,選擇最有價值的部分經過加工向社會傳播。這時,編輯的職業道德境界就影響著編輯的選擇行為。應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選擇健康的、對人類物質文明建設起推動作用的資源作為工作對象。編輯在選擇出版資源的時候,要秉承如下的原則:(1)政治原則。出版發行工作必須要遵守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符合我黨的方針與政策,應該旗幟鮮明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向人們傳播正面、積極的思想動態,摒棄腐朽、低俗的不良內容,樹立人人健康向上的生活風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我國的國民綜合素質。另外,科技類學術期刊刊發的內容似乎與政治原則無關,其實不然,如果文章涉及技術知識等機密內容,則不僅將造成經濟損失,而且會帶來無法估量的政治影響,因此應該嚴格遵守出刊的政治原則。(2)公平公正原則。學術期刊主要面向高校教師或研究機構的專職研究人員,所發表的文章多為學術科研成果。由于近來對高校教師及研究人員的要求逐年提高,對其學術成果的數量與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就目前來看,現有學術期刊還不能完全滿足廣大作者刊發文章的要求。編輯在行使選擇權的時候要嚴格遵守編輯職業道德標準,杜絕人情稿、關系稿、權勢稿,對于文章不能以人定取舍,做到真誠為作者服務。(3)保證質量原則。學術期刊的優劣主要是以其刊發文章的學術價值來衡量的,而文章的學術價值并不在于其字數的多少,也不在于其語言詞匯是否華麗,而在于文章所敘述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發展規律,是否順應時代的發展,是否能夠準確無誤地反應客觀事實。并且,文章觀點還應有創新,突出一個“新”字,是否提出了新的論點、新的論證方法、新的定理推論、新的思維方式等。正確發揮編輯的選擇功能,以免所有文章千篇一律,避免作者為了應付考核和評職,不認真對待學術論文的發表過程,也避免作者大量抄襲現象的發生。
編輯的愛崗敬業精神還體現在對書稿編校質量的負責上。編輯的功能除了選擇性,還有加工性,對即將發表文稿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等方面高度重視。如果粗制濫造,敷衍了事,一旦發行問世,就會漏洞百出,違背了應有的職業道德。編輯加工是學術期刊質量保障的重要一環,在沒有刊發之前,稿件對于編輯來說還只是“半成品”。在尊重作者原稿的論點論據、寫作風格等前提下,編輯要依據國家出版發行規范以及本刊的實際版面要求,對文章進行修整,再將文章交付作者商榷,最后經過“三校一讀”等一系列編輯整理程序,印刷出刊與讀者見面。其中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缺少一環將增加出錯的可能性。對出版物編校質量的把關主要有兩個方面:(1)修剪、糾誤。多數作者查閱大量的文獻,獲取了關于寫作內容的大量知識點,很容易在文章中將參考的內容全部羅列出來,如除綜述類文章以外,將寫作背景描述得面面俱到,過于詳細,就會影響文章主要論點的突出。編輯在整理類似的稿件時,需要經過作者同意,進行適當的刪減和補充,使論點更加清晰,論據更加條理化,語言更加流暢。另外對文章中出現的明顯的知識性或常識類錯誤,這些有可能是作者筆誤所致,要立即進行更正,或聯系作者退修。(2)規范整理。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出版發行的信息平臺,只要是在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都能夠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找到相對應的唯一節點。為了更好地實施出版發行的信息化,要求所刊登的全部文章都應該有統一的格式,并按照規定的標準嚴格執行。為此,我國新聞出版總署(前)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國家標準及規定,如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文字條目通用排序規則,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標點符號用法,數值修約規則,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科學技術期刊編排格式,文摘編寫規則,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加強這些規范,不但可以保證網絡出版信息節點之間鏈接的暢通,而且也使得我國學術期刊的出版發行工作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并能夠加強與國際接軌。由此也可看出編輯在出版物編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做好出版發行中的每一項工作,對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至關重要。
學術期刊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只有正確處理好作者-編輯-讀者之間的三元關系,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優秀作品問世。首先,可以根據編輯本身的學科特點確立較固定的作者隊伍,確保高質量的優秀稿源,獲得最佳的出版資源。熱情、真誠地對待每一位作者,尊重他們的人格、著作權,尊重其勞動成果。不能為了謀私利而放棄原則,要對作品作出客觀的評價。學術期刊的作者群多為各高校的教師及研究人員,其中不乏各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編輯要和作者保持真誠的合作關系,可將其發展成為期刊的外審專家。而對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作者來說,他們是學術期刊的新生力量,可能他們對寫作還不是很熟悉,這時編輯就需要耐心地和作者探討作品的長處與短處,去偽存真,對其作品給出一個合適的評價,認真提出修改意見。發揮編輯的主觀能動性,將大批的優秀作者吸引過來,以期能夠刊登出更多的有學術價值的好作品。其次,讀者對于編輯來說可謂是衣食父母,他們是作者與編輯工作成果的直接驗證者;與作者群一樣,學術期刊的讀者群主要是研究類人員,他們以專業、獨到的視角對期刊進行審讀。讀者群的不斷擴大,能夠推動期刊學術質量的提高;同時,期刊辦刊水平的提升,也能夠為廣大科研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加豐富的閱讀內容。讀者的意見與建議是辦刊不可或缺的財富,因此對于讀者傳達的反饋信息,編輯應該虛心接受,并及時處理,盡力滿足讀者的正當需求,竭誠為讀者服務是一個合格編輯義不容辭的責任??梢姡庉嬕芎米髡吲c讀者之間的這個橋梁,發揮中介作用,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在擁有廣博知識的同時,應具備深厚的洞察力、靈敏的感知力以及積極的創造力,將具有較高思想性、學術性、指導性的文章及科研信息傳播開去,將作者的研究成果準確無誤地傳遞給讀者。因此,正確處理作者-編輯-讀者之間的三元關系對學術期刊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期刊出版發行的過程涉及多個環節,從最初的策劃、組稿、收稿,到審稿、整理,再到排版、校對、印刷,都需要編輯親自參與。僅上面所述過程中的審稿一項,要包括初審、復審、終審等,有必要的話還需要將稿件進行外審;又如校對環節,需要嚴格執行“三校一讀”制度。因此,一個作品的誕生凝聚著多個崗位的編輯工作人員的心血與智慧,其中任何一環出現差錯,都會給期刊帶來不良后果。學術期刊編輯部的全體人員是一個整體,應具備互助友愛的團隊精神,不能因為自己的私利而影響大局。每一期刊物都由不同的編輯來擔當責任編輯,而期刊中常常包括了不同欄目設置,怎樣將欄目中的文章調配合理,滿足稿件刊發的版面要求,這就需要編輯之間竭力合作,經常溝通、交流心得體會。加強團隊的凝聚力是編輯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提升團隊精神主要有如下措施:(1)明確統一的目標。宏觀大目標即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具體的目標便是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打造精品欄目、核心專題。有了統一的工作目標,全體期刊編輯人員就有了努力的大方向,并能夠齊心協力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地前進,從而也就能形成團結一致的凝聚力。(2)充分發揮主編的職能,加強良好的團隊管理。主編是這一團隊的領導,也是這一團體的靈魂人物,應營造良好的氛圍讓每位成員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集思廣益,讓這個團隊形成強有力的核心凝聚力。編輯只有充分了解主編的辦刊思路,掌握期刊的發展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欄目的具體內容,才能共同把刊物辦好。另外,期刊編輯人員要協助主編處理好與各級新聞出版部門、各級編輯學會之間的聯系工作,及時反映在辦刊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各類問題。并與兄弟期刊建立友好的聯系,交流出版信息及辦刊經驗,以期不斷提高辦刊水平。
學術期刊被稱為“精神產品”“精神食糧”,有傳承文明、延續文化、傳播知識、宣傳思想、啟迪智慧等社會功能,加強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道德修養,對更好地實現這一社會功能是十分必要的。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將期刊編輯出版作為一項事業來做。
[1]周望舒,張鳳.加強期刊編輯隊伍素質建設的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1):117-118.
[2]王亞源.期刊編輯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J].編輯之友,2003(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