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濱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 400045)
大學的人文精神是在大學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從柏拉圖提出的“哲人治國”到紐曼倡導的“博雅教育”,從中國《易經》中所說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無不是對大學人文精神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一所大學獨特的個性和軟實力,它既表征大學特定的價值訴求,又體現引領社會的價值取向,如“自強不息”的清華大學人文精神,“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北大人文精神等,引領了社會的風尚,陶冶和哺育了一代代國家的棟梁。然而,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大學之內在精神、核心價值觀、人文道德等已在日益嚴重的就業壓力、科技獎項、各類排名等顯性利益指標的擠壓下開始走向變形,大學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精神信仰缺失和人文精神匱乏,影響了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高校人文精神的重建迫在眉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普通本科院校中的一個新的群體,大多是在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由高職高專、師專、教育學院等通過合并、升格和轉型而來。作為高校圈層里的一個新群體,除了高校普遍面臨的人文精神缺失問題外,還存在自身的一些特殊問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結合學校發展的歷史,根據學校辦學的實際,構建學校的人文精神,提升自己的軟實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格轉型后的重要任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文精神構建過程中囿于學校自身的發展歷史、思想認識上的差異以及辦學條件的限制,在構建人文精神的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問題。
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在于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批判性思想及‘包容性’之博大?!比欢?,受實用主義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認識上往往注重新校區、實驗實訓室、圖書館等硬指標的建設和招生規模的擴張,忽視校園文化、人文精神等軟實力的提升,存在人文精神理念缺失的現象。同時,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從??啤⒏呗毣蛘叱扇吮究粕褶D型而來,在人才培養中工具理性的思想占主導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忽視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升本之后,人才培養的層次提高了,對學生素質培養的要求也應發生變化,人文精神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素養。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格轉型的發展過程中,為提升辦學層次、擴大辦學規模,幾乎都在老校區之外興建了新校區。新校區的建設對于改善辦學條件、美化校園環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大多數校園的規劃和設計注重實用價值,現代感很強,缺少大學歷史的厚重感,缺少對校園的人文價值考量,忽略了人文環境對學生的教育熏陶作用。同時,由于大多數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校區建設時,沒有考慮到原來老校區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的人文環境的傳承,致使新校園有現代化的建筑群,缺少應有的人文內涵;有先進的設施設備,缺少相應的人文底蘊的支撐,讓學生感到很陌生。
受整個社會大環境和日益增強的就業壓力的影響,許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注重建設社會需求量大的應用型專業和學科,削弱了對人文基礎學科的投入和建設。人文教育被邊緣化,難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有人文底蘊的校園文化,人文精神積淀不足。同時,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合并而來,各個學校的校園文化、辦學理念、價值取向都存在差異,合并升格之后,如何整合各校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教育理念、文化氛圍、價值取向是實現實質性、內涵升本的關鍵。
人文精神是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理解意識、情感體驗、生命追求、價值觀念和實踐規范,是人類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1]。大學人文精神是在大學這個特定區域所產生的人文精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信仰,大學所教化的人都應該有一種求真、求善、求美的積極追求;二是認知,廣博地涉獵人文知識,豐富內涵,提升內在的修養;三是行為,內在的修養外化為具體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道德標準和文明禮儀規范。三個方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協調,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大學應該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之內化為大學的人文精神。大學的人文精神具體應包含以下五個內容:
這是大學人文精神的底氣和基石。幾千年來,尊師崇學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大家認為通過學習和提高品行修養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大學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最高學府,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精神象征和純潔圣地,是人格尊嚴、自由意志和精神價值的代表。在當今浮躁功利的社會大環境下,大學也難獨善其身,其世俗趨利的種種行為飽受社會詬病。這就要求大學要痛定思痛,重新回歸大學治學樹人的本源,讓教師能獨立思考、獨立治學,學術能自由探討、獨立發展,學生能自主學習、獨立判斷、自我創新。
這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規范和準則[2],也是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秉持的精神追求?!叭藷o信而不立”,做人做事首先要講誠信,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拔崛杖∥嵘怼?、“慎獨”、“克己復禮”等都是古人倡導的修養身心的好方法,通過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來達到道德的高尚,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君子。高校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和引領者,理應將高尚的道德操守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之一。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延續至今的不竭動力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均包含其中。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是一個社會良性發展的動力,當前要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就必須堅持獨立發展、自主創新。高校是知識和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創新的重要基地,理應承擔起自主創新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人才的責任和使命。高校要在發揮自身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功能中推動科技和文化的創新,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這是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國文化的生命智慧[2]。中華民族是一個能博采眾長、和諧發展的民族,具有高度的融合精神。高校作為思想和文化交融爭鳴的重要場所,理應形成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和衷共生的大學文化和人文精神,以此來推動和引領大學的進一步發展。
這是中華民族憂國憂民、未雨綢繆思想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中十分珍貴的品質。這種憂患意識世代相傳,激勵人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高校要積極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文化和精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立足于自身辦學的歷史積淀,吸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構建具有自我特征和個性品格的人文精神。
周遠清說過: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每一所大學都應具有較高的文化格調和文化品位,這種文化的格調和品位是由學校的辦學方向、學術氛圍、學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學風等聚合而成的,滲透到學校由內而外的方方面面,構成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學生產生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某一門專業課程所無法比擬的[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立足自身實際,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構建學校的人文精神,充分發揮人文精神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化色彩較濃厚使我國高校飽受社會詬病,高校如何去行政化是政府、高校、學者、社會普遍關注和關心的問題?!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校要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一方面,政府要減少違背教育規律的行政干預,給高校獨立辦學的自由;另一方面,學校要厘清黨委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的關系,明確各自的職責,防止黨委權力、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干預和侵蝕,保持學術的獨立和尊嚴。只有還學術以崇高、還學者以獨立、還學生以自主,才能激發大學的活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在繼承的基礎上,重構學校校園文化體系,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借重建學校文化之契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性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著重于靜態的文化理念體系建設和動態的文化活動建設。在靜態的文化理念體系建設中,除了根據學校發展需要,建設一批富有時代精神和適應人才培養需要的硬件設施之外,還應加強教師隊伍、管理隊伍、服務隊伍的素質建設。在動態的文化活動方面則應積極開展人文校園活動,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與,引導大學生加強人文修養,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加強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借學校升本的契機,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對學科、專業課程的整合。多開設人文類的選修課程,把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緊密結合起來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促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科學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最終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1];其次要把大學人文精神的培育貫穿于學院的中心工作中。在大學里,人文精神的培育僅靠課程教學來完成是不可能的,要將之貫穿于學校教學、科研等中心工作中。教學、科研是學生參與最多的活動,要把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貫穿于教學科研活動中,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第三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學校要多開展人文藝術活動,舉辦各類人文系列講座、論壇和沙龍,建立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等,拓寬學生的人文知識視野,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操。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個人要學會內省、慎獨、克己,自律,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過程中較高的精神境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一名教師所要秉持的行為準則。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品行修養、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個人修養的提高。若教師自身不懂得尊重他人,沒有責任感、沒有求真務實的精神等,那么可以想象培養出來的學生會是什么樣子。新建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面臨合并后不同學校教師的整合以及年輕教師多這一情況,學院要花大力氣、下狠功夫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培訓,積極培養一支具有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自覺關注國家和人類命運,有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及擔當起引領民族精神責任的教師隊伍。這是建構學院人文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學院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1]劉培軍.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建構[J].教學研究,2007(3):117.
[2]孫寧華.傳統文化與大學人文精神的重建[J].江蘇高教,2012(4):56-57.
[3]周遠清.從“三注”到“三提高”——關于高校人才培養中教育思想觀念的探討[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