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呂傳振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南京 211169)
普通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應立足本區域,服務地方經濟,促進本地區的發展。本文將根據對畢業生協議單位的研究,分析畢業生在就業地域、專業、性別上的差異和特點,從而為學生學習與就業給出指導與建議,為就業指導部門的就業指導與培訓提供可借鑒的數據。
本研究以南京市某高等院校民辦二級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財務管理和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為研究對象。該學院的畢業生全部來自于江蘇地區,其培養目標是培養適合江蘇地區經濟發展的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所以該研究的代表性僅限于江蘇地區的高校。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基礎,結合問卷調查法進行補充。內容分析法以客觀存在的文字記錄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分析結果用統計數字描述[1]。在實踐中,以招生與就業指導部門收到的《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為內容分析基礎,分別建立第一級別的項目和第二級別的分析單元;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業狀況調查問卷》對部分畢業生進行了跟蹤調查。
該學院本科畢業生因屬民辦本科,所有畢業生都來自于江蘇地區,其地域類型受到了限制,但這更有利于分析畢業生就業區域的差異性。江蘇省政府在“十五”規劃時依據江蘇地區區域發展的現狀把江蘇劃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其中蘇南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市,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三市,蘇北包括徐州、鹽城、連云港、淮安、宿遷五市[2]。畢業生協議單位地域在蘇南的占61%,協議單位地域在蘇中的占21.3%,協議單位地域在蘇北的占5.5%,這說明畢業生畢業后大多集中在蘇南地區的南京、蘇州、常州等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人才需求旺盛。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關鍵在于人才的智力支撐和合理分布,該校的畢業生大多在蘇南地區就業,尤其以南京為主,這符合該高校的南京戰略,為南京本地培養了優秀人才;但對其他地區來說,其人才競爭力將有所降低。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在于人才聚集的程度和人才聚集效應發揮的效果,但區域人才聚集力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其主要受到該地區經濟實力、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基礎設施、科技水平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3]。經濟實力是人才聚集的物質基礎,是影響區域人才聚集力的決定性因素,在區域人才聚集力中占據重要地位。專業情況也影響著學生的就業區域選擇,但這種狀況并不是很明顯。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各個學科專業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反映了專業的科研水平,是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從表1中,可發現在協議單位地域類型方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財務管理和服裝設計與工程3個專業的畢業生選擇在蘇南地區就業的比例都達到50%以上,而在蘇中、蘇北就業的畢業生相對較少,在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沒在蘇北就業的畢業生,但這和畢業生整體的就業區域選擇一致。蘇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就業崗位多、選擇余地大等因素吸引了畢業生在此就業,但某個地區人才的過分聚集也會導致畢業生競爭壓力大、心理負擔重等問題。同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未就業的畢業生達到12%,財務管理專業未就業的畢業有11%,而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沒有未就業的畢業生;這說明藝術類的畢業生就業好,但在蘇中地區就業的比較多,通過調查發現其就業的企業大都是一些服裝企業,這和其人力密集型的企業特征有著緊密聯系;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仍然有一些未就業,通過調查了解到他們已經有意向單位,但還處于觀望狀態,他們希望能夠進入一些層次更高、薪水更豐厚的企業工作。

表1 地域就業調查表
除了關注畢業生在協議單位就業區域、專業方面的差異性外,研究者也關注畢業生性別因素導致的差異,這其中包括女性的就業率、就業層次方面的信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勞動力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女性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女性也成為市場的重要人力資源。通過觀察表2,發現男性未就業的比率為14.8%,女性未就業的比率為6.8%,女性的就業率要比男性高,但差異不是很大。女性一般在找到新的崗位后都會去試一試,即使崗位不合適也不會主動去調換,穩定性相比男性高;在就業區域方面,男性和女性在蘇南就業的比例都達到了50%以上;而女性在蘇中的就業比例高達28.2%,說明女性沒有男性挑剔,在就業意愿上她們更加強烈。

表2 性別就業調查表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人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并且這些地區具有人才聚集的特點;地區經濟越發達,該地區高層次的人才就會越多,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的貢獻相應也會越多。因此,政府要提高本區域的人才聚集力,完善促進區域人才合理分布的政策、法規,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促進人才合理流動[4];地方性院校要根據本校實際資源,立足本地需求為自身培養人才,促進當地經濟、科技方面的發展。專業的不同對學生的就業有一定影響,有些專業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相對其他專業就比較好就業,一些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院校要應根據市場需求制定詳細、適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與眾不同、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性人才;最后,就業與指導部門要對畢業生進行心理疏導,培養畢業生良好的擇業心理,不要過分挑剔,做到先就業再擇業。
[1]陶保平.研究設計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56-158.
[2]沈山.江蘇省經濟地域劃分與空間組織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5(3):6-8.
[3]牛沖槐,唐朝永.中國區域人才聚集力比較分析[J].機械管理開發,2007(4).
[4]崔海濤.構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9(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