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斌,崔秀蘭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高等教育的強力支撐。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地方高等教育經費窘迫。在國家高等教育籌資渠道多元化政策下,高校捐贈應是緩解教育經費不足的出路之一。然而我國高等教育捐贈發展緩慢,地方高校捐贈更處于困窘狀態。因此,本文通過對地方高校捐贈困窘因素的探究反思和對歐美高校捐贈成功經驗的學習借鑒,努力探索我國地方高校捐贈的發展之路。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富人階層崛起,我國高校捐贈收入卻長期持續偏低,地方高校捐贈更是少得可憐。“近年來,中華慈善總會收到捐贈的70%來自港澳臺和境外,而中國大陸富人捐贈不超過15%。”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和美國的人均收入之比為1:38,而人均捐款兩國之比卻為1:7300[1]。《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為14 500.74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10 449.63億元,剔除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投入、事業收入及本年實際收取學雜費部分,我國教育事業所獲捐贈經費占總經費的比例不足1%[2]。而地方高校捐贈還會大大低于這個比例,可謂困窘。另外,與高校捐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捐贈程序繁雜。1916年美國開始征收遺產稅,防止貧富過分懸殊。稅法規定,凡是向非營利機構捐贈基金、款項和不動產等的機構和個人,都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所得稅優惠。所以美國人熱愛捐贈與稅收的激勵政策密切相關。而中國尚無此類法律。對于捐款,只能到國家民政局設立的“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紅十字總會”和“中華慈善總會”三大機構,方可獲得捐款發票,憑票免稅。這嚴重制約了地方高校捐贈事業的發展。
高校捐贈是一種社會活動,根植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不同的文化環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幾千年來,儒家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主導,一切行為活動都受其影響。而儒家的文化思想,極力強調的是倫理道德、社會責任、群體意識和人際關系,可以說,無論歷史還是現在,它對維持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培養人才和規范行為都起到了有益作用。但是儒家的文化思想存在缺陷,如缺乏平等意識,壓抑個性自由,缺乏民主精神與開創意識。受此影響,中國人形成了一些獨特的傳統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文化特征,而這些傳統民族文化特征對于高校捐贈的不利影響是相當廣泛而深刻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穩重內斂與含蓄從眾性格特征對捐贈的負作用
西方文化鼓勵張揚和豪放,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性格則主要表現為內斂與含蓄,比較內斂克制、委婉含蓄、持中保守、喜歡從眾。這些性格特征有其好的一面,正是因為擁有了這種穩重而含蓄的文化,中華民族才能幾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綿延不絕。但過分強調含蓄就會陷入保守怪圈,即使事業成功者,做事也得低調,否則要承受莫名壓力。于是多數人“從眾”,從眾心理導致不敢做新舉動,怕“出格”惹火燒身。現在很多中國富人不是沒有實力或不想去地方高校捐贈,而是擔心捐贈一旦受社會關注,會帶來麻煩。因此,很多本可以成為捐贈者的思想火花在這種異化的文化心態中被“泯滅”了,地方高校捐贈就自然深受影響,長期困窘。
2.1.2 回報重于實用的價值觀壁壘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是人們習慣于重視投入后自己的回報而忽視社會實用價值。人們養成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習慣。而西方受杜威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更關注投入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實現了相應效果。表現在地方高校捐贈上,中國人常考慮捐贈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好處,對自身利益不大則放棄。
2.1.3 缺乏捐贈文化大環境
中國百姓常認為辦大學是政府的事,供學生上大學是家長的事,高校捐贈是富人的事。對待捐贈,中國文化始終沒有形成一種理性態度,務實者因貪婪而不舍讓私產,清高者因囊中羞澀而無款可捐,且中國世俗極其重視家產的繼承和守護,任何一點流失都會被視為敗家、不孝和愧對祖宗。很多中國人成功后想的是“光宗耀祖,蔭及子孫”。更讓人擔憂的是,真正的尊師重教捐贈文化環境尚未形成,民眾甚至存在仇富心理,公開捐贈可能會引火燒身,使欲捐者望而止步。
《高等教育法》(第60條)(1998)明確提出,“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使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相應地,大學經費渠道逐步發展為財政撥款、學雜費、校辦產業、社會服務收入、科研經費、捐贈收入、銀行貸款、政府貼息、金融教育基金等。中國高等教育捐贈問題尚未引起國家和社會重視,應專門出臺相關法律給以激勵。
我國地方高校的社會捐贈事業尚處于初步階段,一個重要原因是多數高校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借助校慶建立校友會作為捐贈管理機構,但對于資金的募集使用沒有科學的規劃,捐贈的管理者多是行政人員,缺少專業理財人士,對捐贈的宣傳力度不夠,對在校學生也缺乏捐贈文化培育意識。
反思我國地方高校捐贈發展困窘現狀及原因,研究歐美高校捐贈的成功經驗,有大量值得借鑒的舉措。我們必須進行分析、反思,找出中國地方高校捐贈面臨的問題,結合傳統文化觀念特征,考量中國國情,取中西精華,研究應對策略,探尋適合中國地方高校捐贈發展之路。
3.1.1 培育公眾的高校捐贈意識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捐資助學的人數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重要原因是人們缺乏對高校捐贈的理性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血緣關系的遠近組成的親疏有別的重親情的社會,特點是愿意幫助與自己有關的親友,對與自己無關的人比較冷漠。因此,中國社會還沒有形成捐贈意識,百姓認為高等教育發展是國家的事,高校捐贈與己無關。實質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顯性因素是倡導仁愛友善、扶危濟困的,且深藏民心,能量巨大。若政府能積極引導,激發傳統中國文化顯性因素的正能量,勃發“仁愛”、“達則兼濟天下”的民族文化基因,培育公眾的高校捐贈意識,對一貫重視教育的中華民族來說,高校教育捐贈空間廣闊。同時,雖然我們沒有基督教“罪富文化”觀,但應學習美國人崇尚的自主創業精神,認為靠白手起家和自己奮斗所帶來的成功才更能實現個人的價值和夢想;學習他們對繼承家業不感興趣,認為坐享其成只會助長個人懶惰無為、不思進取,失去獲得成功及體驗失敗寶貴經歷的觀念。另外,高校和政府必須注重通過媒體大力宣傳豐富多彩的捐贈活動,宣傳高校捐贈意義,促使大學師生與社會群體形成互助共生的發展理念,形成積極的社會捐贈輿論。
3.1.2 樹立高校捐贈的多維價值追求
和一般的捐贈不同,高校捐贈的價值至少有三個維度,即直接價值、深層價值和文化價值。具體來說,即提供資金幫助,減小高校經濟壓力的直接價值;增強高校自我發展能力,促進高等教育自主創新、精英培養的深層價值;促成良好的捐資助學文化風尚,推動社會財富理性使用的文化價值。高校捐贈價值是一個需要主動實現的自覺自為過程,在捐贈過程中若不挖掘其文化內函,則難以對高校和社會產生深層價值。但是我國當前對高校捐贈的研究,還只停留在把捐贈作為補充高校經費不足的手段,忽視了對捐贈的多維價值追求,這種偏狹導致高校捐贈長期在低層次徘徊,難以得到捐贈人、校友和社會的廣泛認同。因此,重視高校捐贈的多維價值追求,以更高層次的目標來引領我國高校捐贈的發展,勢在必行。
3.1.3 激發理性的高等教育熱忱
美國的快速崛起與強大,和美國人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辦學熱忱密不可分,因此其在短短的200多年歷史里,創造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我國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離不開高等教育的強力支撐。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不足問題日益凸顯,地方高等教育經費的困窘,中國人需走出“辦大學是國家的事,供大學是家長的事”的認識誤區,激發中華民族理性的高等教育熱忱,充分認識到辦好高等教育是全民的事,使高等教育捐贈成為促進高校發展的一大動力。
高校捐贈是一項崇高而又偉大的社會公益事業,是關注民生、穩定社會的一項工程,應盡快以專門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和激勵,使蘊藏在民間的財富匯聚到高等教育事業上來。
3.2.1 出臺教育捐贈的專門法律及優惠稅收政策
中國經濟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有條件為高校捐贈,但實施需要相關的法律機制鼓勵扶持,需出臺捐贈的優惠稅收政策。當前,我國捐贈法律不健全,稅收激勵政策嚴重欠缺。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都支持教育捐贈,但還沒有一部國家效力級別的、專門規范教育捐贈的法律。基于此,應盡快出臺教育捐贈的專門法律及優惠稅收政策,為實現政府、捐贈者、受益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創造健全的法治環境。
3.2.2 實施一對一捐贈程序
目前我國捐贈由政府領導,受政府的業務部門主管,如宋慶齡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組織的“希望工程”等,這種中國特色的捐贈模式增加了捐資周轉過程和無謂損耗。捐贈人交付公益性社團,再由社團轉贈給受益人。捐贈者和受益人只能是隔靴搔癢。政府既是募捐者,又是管理者和監督者。我國目前急需一對一的高校捐贈法規程序,使捐贈程序規范、透明,使捐贈人清楚錢款的去向并因此有成就感。
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如果說地方經濟是硬件,能夠加快城市發展的步伐,那么高等教育則是軟件,能夠提升城市的發展內涵。兩者互為支持與服務,相得益彰。
3.4.1 捐贈的“校長效應”
我國地方高校校長急需培育高校捐贈理念。歐美大學校長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籌款,面向社會募捐是生存之本。我國校長只注重“跑部錢進”,想方設法跟國家部門要錢,但在對待地方高校捐贈上,常等別人主動捐贈,管理上缺乏專業人員,導致地方高校捐贈規模較小,具有臨時性和不確定性,不能作為大學穩定的經費來源。現實迫切要求校長對地方高校捐贈深入研究,走出象牙塔,積極主動地與捐贈者溝通,培育關系,尋求捐助。捐贈人之所以最終會捐助一所地方大學而放棄其他,除學校聲譽外,校長與捐贈者的關系、校長與企業和基金會管理者建立的良好聯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被稱為地方高校捐贈的“校長效應”。
3.4.2 建立規范的捐贈管理系統
我國地方高校過多注重立竿見影的效果,忽略長期效應,很少設立校友會組織,募集資金的職能放給財務部門,側重于向政府要錢;放給校友會,又往往覺得募集捐贈是跟校友張口要錢,不好意思。凡此種種,使地方高校捐贈沒有專業規范的管理系統,缺乏運行保障,因此,急需建立規范的捐贈管理系統。
3.4.3 重視校友管理工作
認清校友情結是主要捐贈動因。校友是大學向社會輸送的培養成果,成功的校友是學校的活招牌,校友捐贈率是評價一所高校的綜合指標之一。校友在大學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留下的不只是青春的美好回憶,更是學業成長的豐厚沉淀。校友在母校學到了專業知識,改變了命運,一般都會對母校產生深厚感情,有能力時總希望報答感恩。這種深厚校友情結的存在、傳承和積累,可使蘊藏在校友中的資源轉化為母校發展的寶貴財富。而且廣大校友是一個信息豐富、資金密集的群體,除了直接向母校捐贈,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和人際關系,為母校籌資牽線搭橋,成為重要中介。因此,地方高校應該充分培育校友情結,使這種內心深處延綿不斷的特殊感情成為捐贈的內在動因。
成立校友會并吸納校友參與學校管理。在美國,校友會是公認的為大學籌措資金、增強社會影響力、幫助學校拉動就業、在社會競爭中不斷鞏固和發展母校地位的重要組織網絡。各大學都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校友會,每年有組織地發動校友為母校捐贈。有的校友理事會直接參與大學管理,對入學要求、學校如何發展、如何爭取校友捐贈等問題提出建議。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高校已開始重視校友,成立模式不一的校友會。但中美有很大不同,不可照搬,必須在借鑒中探索適合國情、校情的校友會工作模式。如一些大學校友會下設職能部門,成立校友基金會,募集管理資金;成立校友編輯部,刊發《校友雜志》、《校友指南》、《校友通訊錄》、《校友捐贈年度報告》;成立校友網站,建立《校友信息數據庫》;成立校友理事會,吸納校友參與學校管理等。
培育校園捐贈文化。雖然大學的第一使命是培養專業人才,但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們,正值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學校應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加以正面引導,配合專業教育,進行愛校意識、責任感知、奉獻精神的培養。可以說,很少有學生不熱愛母校,但問題是母校該如何愛自己的學生?這是目前每一個地方高校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學校要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捐贈理念,意識到個人物質、精神上的富庶,是以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為前提的;高等教育是一項公益性社會事業,沒有高等教育的發展,就不能有國家的富強,大學生有責任和義務給高等教育予回報。所以,一所地方高校若想捐贈源源不斷,必須培育自己的校園捐贈文化,通過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人性化管理、知名校友講座、校友捐贈獎學金、助學金設立等,以校慶、校友會、大型學術活動、邀請海內外社會名流和校友來校考察等方式,弘揚中華民族好善樂施美德,培養大學生的母校捐贈意識,培育明天的捐贈者。
總之,由于我國高校捐贈文化、法律、機制、管理等都還處在起步階段,與我國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和高校發展目標相比,地方高校捐贈長期困窘。在驚訝于美國高校通過捐贈籌措資金取得的輝煌成就之時,還應獲得啟示,面對我們的高校捐贈困窘現狀,反思問題,分析原因,研究對策,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應對措施,促進我國地方高校捐贈事業的發展,從而解決高校因資金緊缺而制約發展的問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動力。
[1]蔡克勇.社會捐贈:亟待挖掘的高等教育經費金礦[N].中國教育報,2006-10-26.
[2]王智汪.對我國高校教育捐贈的理性分析[J].昌吉學院學報,2012(3).
[3]胡慧勇.美國高等教育捐贈文化透視[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4]Charles H.Webb.Handbook for Alumni Administration[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