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友,劉乃安
民間借貸是游離于國家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以資金籌借為主的融資活動,是依附在“地緣、血緣、親緣”之上的一種人格化交換關系。而世界糧農組織的定義更接近于“非金融機構”;國際勞工組織強調民間借貸主要依賴于私人間的關系建立起來的融資網絡;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對民間借貸的研究也側重于私人關系,強調民間借貸通過資金借貸雙方與中介的關系來實現資金融通(陳蓉,2006)。民間借貸目前已成為我國農村金融的重要一環,也是農村非正規金融的主要構成體,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研究的熱點。
民間借貸是游離于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進行的以償還為條件的資金籌借活動,不受國家行政監管約束(康正平,2004),從經濟視角和法律視角,民間借貸泛指在金融監管體系之外的經濟主體所從事的以貨幣資金為標的的價值轉讓及還本付息活動的總和(王春宇,2010),是非正式金融的一種組織形式,與合會、“銀背”或“錢中”、錢莊、經營民間借款業務的典當行、以融資為目的向社會借貸的集資行為、民間票據市場等一起構成了非正式金融形式(胡金焱、盧立香,2005)。趙丙奇(2010)更從信貸配給視角,將農村民間借貸的信貸配給現象分為供給信貸配給和需求信貸配給兩個方面。
民間借貸主要包括:私人借貸(包括高利貸)、“銀中”或“銀背”、典當、互助會、私人錢莊、連結貸款、集資等形式,其中私人借貸和“銀中”或“銀背”為民間借貸的初級形態,私人錢莊為民間借貸的高級形態,其余為民間借貸的中間形態(王春宇,2010)。
民間借貸是一種跨時私人契約,是臨時的無組織融資。民營金融是有組織、具備專業化經營素質的融資形式,遵循“基準利率風險加成定價法”(張建軍,2002)。民間借貸具有雙刃性,游離于官方金融體制之外,具有自發性,缺乏外部約束,資金鏈斷裂會危害社會安定(韋熙,2007),具有普遍性、地緣性、非監管性、隱蔽性(王春宇,2010)和明顯的自發自愿、互助互惠(康正平,2004)的特征。與正規金融相比,民間借貸具有交易雙方信息對稱、機制靈活和成本低廉、效率較高的優勢(張建軍,2003)。對比民間借貸、高利貸和非法集資,可以發現民間借貸具有制度層面的合法性和非業務性(潘庸魯、周荃,2012)。對比信用社和銀行,民間借貸在發放貸款時沒有富有農戶偏向性,服務覆蓋面遠超正式金融(朱喜,2009),并主要依托親情和友情,借款主要用于子女教育、修建房屋和應付災病(何軍,2005)。
張海洋、平新喬(2010)則發現,民間信貸資金并非一致地從富人流向窮人,也不是一致地從窮人流向富人,而是表現出較強的“正向分類相聚”性質:窮人把錢更多地借給了窮人,富人把錢更多地借給了富人。席月民(2012)指出民間借貸存在相關立法滯后,市場監管缺位,司法主導突出,整個市場呈現出產生發展的內生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交易形式的電子化、法律規則的零散化、法律地位的尷尬化以及裁判結果依賴指導性解釋等特征。
農戶收入水平和農業生產支出對農戶民間借貸需求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農戶的非農業生產支出和文化教育支出對農戶民間借貸需求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黎翠梅、陳巧玲,2007),社會資本擁有量、勞動力負擔程度及戶主職業特征等也對其產生影響(何軍,2005)。馬光榮、楊恩艷(2011)認為,社會網絡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民間借貸。擁有更多的社會網絡,會有更多的借貸渠道,更可能創辦自營工商業;農村個體工商業的初始投資和后續發展所需的資金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親友的借款;正規金融越不發達的地方,民間借貸對農民創辦工商業所發揮的作用越大。
在二元金融下,我國的民間借貸出現了一個較快的發展勢頭,規模已經相當可觀,目前是滿足資金融通的一種途徑,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王愛儉,2004;國彥兵,2004;楊暢,2011)。民間借貸有利于支持民營經濟投資、彌補銀行信貸不足、促進資金市場的供需平衡、推進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服務提升、資源配置和金融創新(趙泉民,2003;毛金明,2005;吳國聯,2011;馬光榮、楊恩艷,2011)、解決農戶生活性支出的需求矛盾,有利于金融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趙泉民,2003),對農戶融資的貢獻遠大于正式金融(趙丙奇、馮興元,2008),成為影響經濟運行的一股重要力量(李曉明、何宗干,2006)。然而,民間借貸規范性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帶來了諸如資金流向的無序性、金融風險與監管困難等問題,容易導致社會問題(趙泉民,2003;毛金明,2005;楊暢,2011)。
趙泉民(2003)認為民間借貸在農村地區因受市場需求、政府對正規金融市場的過度管制、資本趨利性等因素的催化而興盛,在當前形勢下,民間借貸有其存在的客觀性:正規金融特定的制度環境導致民間借貸將在中長期內持續存在;經濟運行需要多元化融資形式,經濟發展中的資金需求和現實風險要求民間借貸作為補充(高小瓊,2004);微觀融資需求的多樣性(張友俊、文良旭,2002);作為一種資金資源的市場化配置行為,有其信用性(鈕明,2004);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直接的自發激勵機制(張勝林,2002)。張德強(2007)以農村的非正式制度為研究視角,闡述農村民間金融運行的內在原因,認為在一定村域范疇的“獨立國”內,非正式制度對借貸雙方具有強約束力,是民間借貸運行的基礎。郭沛(2004)認為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存在表明已構建的農村正規金融無法滿足現實與潛在的需求,農村正規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但丁俊峰(2005)不支持“民間融資活動是金融制度缺陷下對正規金融的替代和補充”,認為金融制度缺陷對民間融資的派生現象是淺表性的,二者僅僅是部分關聯,而要素市場內生性特征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制度約束只能局部抑制其作用邊界,無法完全控制其命脈。
我國在農村長期推行二元金融發展戰略,在農村正式金融部門推行國家主導的供給先行戰略,在非正式金融部門推行需求跟進戰略,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家主導金融市場,非正式金融受到政府的嚴重抑制,正式金融發展滯后(趙丙奇、馮興元,2008),但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聯袂形成金融服務的互補關系,極大地緩和了正規金融的抑制效應(畢德富,2005),尤其非正規金融為農村社會與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柳松、程昆,2005)。但由于疏于引導管理和金融的非理性行為,民間借貸的發展也暴露了諸多弊端和金融管制過嚴等問題,應引導民間借貸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畢德富,2005),對其絕不能簡單地否定或取締,而應辯證地對待,因勢利導,促其成為正規金融的有力補充(柳松、程昆,2005)。當然,強化和完善農村正規金融并不一定以要限制非正規金融的發展為條件,而是需要非正規金融的支撐,甚至任其自然發展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政策選擇(殷俊華,2006)。
與正規金融相比,非正規金融更貼近農戶的生產生活,更符合以農戶經濟為基礎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應立足非正規金融發展的現實,突破原有的正規金融渠道,把非正規金融納入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中(蘇士儒,2006),通過完善正規金融服務、擴大民間投資領域和加強立法監管及規范民間借貸主體行為等途徑完善民間借貸風險管理,規避風險(吳偉萍、吳杰,2010)。解決我國民間借貸問題的基本出路在于通過法律創新形成制度激勵,引導金融資源優化配置,重點是對主體準入、放貸利率、經營區域、放貸人的資金來源等加以規范(毛金明,2005;岳彩申,2011),科學表述民間融資的政策定位與法律定位,并建立民間借貸登記制度(鈕明,2004),總體框架應是需求跟進戰略(趙丙奇、馮興元,2008)。邱兆祥,史明坤(2009)認為無論從我國金融體系自身發展的規律,還是我國經濟發展對金融體系的要求,都應降低市場準入條件,將民間借貸合法化,使其成為農村金融多元化策略的一極(李偉毅、胡士華,2004),但因其存在一定的消極效應,須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管理、引導和監測(張建軍,2003;邱兆祥、史明坤,2009)。而張友俊,文良旭(2002)指出民間借貸是具備“硬”預算約束的自發契約行為,體現了純市場交易特征,為了避免交易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引進“鄉規民約”和正規金融的外部競爭是合理的制度選擇。
總體來看,學術界對于民間借貸的研究文獻很豐富,成果也很全面,包括了民間借貸的含義與內涵界定、組織形式與特點分析、影響因素、作用與地位分析、獲得長期存在并發展的內在機理分析、與正式金融的關系分析以及發展路徑及其規制思考等方面,充分說明了民間借貸作為一種非正式的金融組織形式存在并發展的必然性和完善運行方式的長期性。但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對范疇界定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對民間借貸、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的關系論述不夠深入,對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未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等,在這些方面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和需要。
[1]吳國聯.對當前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的調查[J].浙江金融,2011(8):25-27.
[2]潘庸魯,周荃.民間借貸、高利貸與非法發放貸款疑難問題探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1):92-96.
[3]楊暢.民間借貸規范發展的路徑選擇探討[J].浙江金融,2011(5):26-28.
[4]畢德富.宏觀調控與民間借貸的相關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8):188-191.
[5]王春宇.我國民間借貸發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10.
[6]韋熙.中國民間借貸的現狀和出路[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7]席月民.我國當前民間借貸的特點、問題及其法律對策[J].政法論叢,2012(3)61-68.
[8]邱兆祥,史明坤.關于民間借貸合法化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3):21-24.
[9]吳偉萍,吳杰.我國民間借貸風險管理問題研究——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J].經濟縱橫,2010(8):79-82.
[10]趙丙奇.農戶民間借貸信貸配給:來自600農戶融資的實證考察[J].社會科學戰線,2010(4):65-71.
[11]殷俊華.金融缺口、非正規金融與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沈陽農村民間借貸研究[J].金融研究,2006(8):103-110.
[12]張建軍.從民間借貸到民營金融:產業組織與交易規則[J].金融研究,2002(10):101-109.
[13]張勝林.交易成本與自發激勵:對傳統農業區民間借貸的調查[J].金融研究,2002(2):125-134.
[14]高小瓊.制度背景、經濟運行與民間借貸[J].金融研究,2004(12):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