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
(濟寧學院 音樂系,山東 濟寧 273100)
論儲望華鋼琴音樂創作的藝術特色
張 爽
(濟寧學院 音樂系,山東 濟寧 273100)
儲望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他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領域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他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不僅富于強烈的時代感,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儲望華先生創作的部分代表性鋼琴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論述了其鋼琴創作的藝術特色。
儲望華;鋼琴音樂;藝術特色
儲望華先生1941年出生于湖南藍田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1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主修鋼琴,15歲時便創作出了當時被音樂界非常關注的二胡獨奏曲《村歌》,后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習。其主要創作有《翻身的日子》、《貧農弟兄呂傳良》、《瀏陽河》及《華夏情懷》等。儲望華先生創作的鋼琴作品充滿著濃郁的民族情結,為中國鋼琴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所謂標題性音樂,即是用文字來說明作曲家創作意圖和思想內容的音樂作品。標題性音樂的創作,可以追溯到1700年庫瑙的《圣經奏鳴曲》。巴赫1704年創作的《離別隨想曲》可稱得上早期標題音樂的典范,而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更是標題交響樂的先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標題交響曲。隨后浪漫主義其他作曲家更是將標題音樂進一步發展并形成了標題性序曲、交響詩、音詩等新的體裁。儲望華先生鋼琴音樂中比較典型的標題性音樂作品有《箏蕭吟》及《幽谷潺音》等,這樣的標題一方面直接點明了該首曲子所要表達的內容,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曲子中所表達的景物同人之間的一種彼此互動感,從某些角度上展現了一種特有的審美情趣,這樣的手法蘊含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詩意性特征。如其鋼琴作品《春江舟影》深刻體現出了“一江一影”和“有人有景”的表達主題,實現了景中有人及人融于景的表達目的。“春江舟影”這個四字的標題就可以讓很多人感悟出全曲的神韻及內涵。
儲望華先生創作的鋼琴曲《二泉映月》體現出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含蓄凄涼的意境。《二泉映月》的外在形式看似平靜,內在卻是無比的悲愁。其中的引子部分采用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使用非常普遍的變奏體曲式結構,也就是說同一材料的五次變奏,這樣的創作特色是對中國五千年來傳承的“和”的審美意境的突出表現,并且嚴格地遵循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美學原則。該曲在旋律發展手法上也表現出了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鋼琴曲目《二泉映月》的開始是個能將所有聽眾瞬間吸引到樂曲之中的短小精悍的引子,然后用三個樂句組成了鋼琴曲目《二泉映月》的主題,并且用引子的結束音來構成該首曲目的第一樂句旋律的起點部分,這樣的手法正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常見的一種旋律手法。鋼琴曲目《二泉映月》中的第二樂句的旋律變化多樣,兩個主題交替變奏,將作者憂愁、憤怒及希望等眾多復雜的心境充分展現了出來。同時儲望華先生在樂曲的第二樂句的變體中對幾個音的位置進行了巧妙的改變,使樂曲的音調更加凄涼、更加感人、更加纏綿。
儲望華先生的鋼琴作品在曲式結構上表現出鮮明民族風格特色的另外一部作品是《箏簫吟》,該首曲目在曲式結構的處理方面并沒有照搬和借用西方音樂的結構中最為常見的對比統一的美學原則,而是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有的隨意即興特點,在曲式結構的安排上采用了衍展性與曲終性的結構特點。衍展性和曲終性特點都是中國民間音樂發展手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原則。在《箏簫吟》中首先是箏的主題出現,然后才安排進入了一個箏簫華彩樂段,隨后又出現了簫的主題,到了最后才發展成為箏簫的合奏,并且在句尾處出現核心的樂思而結束。這一曲式結構安排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曲式結構的特點。
決定一首鋼琴作品風格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但是和聲的選擇和運用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儲望華先生鋼琴作品的創作充分使用了能體現中國音樂特有的質樸空靈的音響特點的和聲手法,尤其是《箏簫吟》不但巧妙運用了變音和弦,而且也靈活運用了附加音三和弦,并且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五聲性和弦,這樣選擇和運用的目的主要是避開西洋傳統和聲的功能性特點,讓聽眾聽起來更加親切,更加有新鮮感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箏簫吟》中,由旋律音的縱向結合而產生的四五度結構的和弦技法使得作品更突顯了中國特有的民族風格和特色。另外,儲望華先生在《箏簫吟》中還第一次運用小二度的手法對民族樂器的滑音進行了成功模擬,這一點恰恰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所在。
在儲望華先生看來,現在的作曲家不能一直沉溺在浪漫派中,而應該努力將浪漫派風格、現代創作手法及中國特有的民族風格三者融為一體。對這個觀點的最好印證就是其創作的《鋼琴前奏曲六首》。這首作品充分體現了儲望華先生創作鋼琴作品時的大膽和巧妙,因為他將各種不同的創作手法和風格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形成了儲望華先生創作的特有的多元化風格。最能代表儲望華先生鋼琴作品創作的多元化特性的是其《幽谷潺音》,儲望華在這首曲子中將我國民族調式手法同印象派音樂作曲手法進行了巧妙的融匯。他考慮的民族化的問題并不是民族風格本身的問題,而是怎么樣才能順利繼承我國優秀的藝術遺產的問題。不斷借鑒和吸收外國優秀的藝術遺產,吸收新的時代音調,才能有助于民族風格的發展和創新。
中國的古典文學與詩詞基本都是以抒情性為主流意識的,很少直接表達情感,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創造出意味深長的情感意境。儲望華先生的鋼琴作品《六首前奏曲》就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學和詩詞特有的那種典型的抒情性特征的作品。《六首前奏曲》的前奏曲基本是對自然景物或是有關生活場景的描繪,這樣就給人一種非常明顯的由詩與畫轉化而成的音樂形式的感覺,從而順利實現了通過色彩、詩情及畫意等客觀藝術手法來真實地表達音樂的意境的目的。
儲望華先生的鋼琴作品在創作意境上深刻展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特有的情韻。音樂作為時間藝術,是用流動的音樂符號來傳達各種情感和信息的,讓人們可以從中體味到藝術的魅力所在。所以說,很多鋼琴作曲家運用的材料素材或者創作技法都是為了充分表達音樂在時間上的這種藝術特性服務的。儲望華先生的鋼琴作品《春江舟影》就是充分運用中國民族風格技法來開展創作的,這樣做的目的也正是為了表現鋼琴曲目在情感和意境上的中國化風格。因為中國民族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重視情感,所以衡量鋼琴曲目的好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看是否表現出了濃烈的情感或意境。在《春江舟影》中,儲望華先生對湖水的描摹可以說是做到了完美無缺,并且所抒發的情感也非常自然、親切。但是我們對該首鋼琴曲進行全面分析后就會發現,全曲并沒有采用什么異常特殊的音響,只是簡單地使用了一種線型的旋律線條就描繪出了一幅讓人感覺妙趣橫生的畫面,給人一種油然而生的情韻。這樣的一幅畫面儼然就是一幅中國的水墨畫,只用了非常簡單的幾筆、淡淡的幾種色彩就讓人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濃濃意境,讓人遐思萬千,這一點深刻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特有的審美。
[參 考 文 獻]
[1]黃芳.儲望華鋼琴作品在中國鋼琴音樂發展中的地位[J].歌海,2009(4).
[2]秦琴.試析儲望華鋼琴曲《茉莉花》[J].四川戲劇,2008(3).
[3]章向玲.儲望華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樂生活,2008(4).
[4]楚歌.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儲望華的鋼琴創作[J].人民音樂,2011(2).
J624.1
A
1008-178X(2013)02-0196-02
2012-11-14
張 爽(1980-),女,山東濟寧人,濟寧學院音樂系講師,碩士,從事鋼琴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