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雙
(長春師范大學人事處,吉林長春 130032)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高校教師是高校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青年教師是年紀最輕、思維最活躍、工作最有激情的群體,其價值觀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質量和青年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因此,關注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體來說,我國高校青年教師的價值觀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大多數都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價值觀,關心政治,擁護黨的領導;能夠擁有積極進取的知識價值觀,具有高學歷,具備高素質,求知欲強;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大部分青年教師明白要通過努力實現理想,在認識人生目的和實現人生意義問題上做得更理智、更智慧。但同時,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師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不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理想和現實、物質和精神之間價值取向的矛盾沖突,陷入迷茫和誤區中。因此,關注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的變化,了解其價值觀現狀,分析問題成因,探索有效的教育對策對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青年教師的價值觀是指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教輔和行政工作的工作人員(35 歲及以下)對待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是他們在處理價值關系時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1]。社會轉型期的一大特點就是變化,置身于社會嬗變中的青年教師們受到政治體制改革、市場經濟變革、外來文化融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價值觀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價值取向選擇上出現了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計劃經濟逐步轉變成為市場經濟,以自由競爭為主要特點的市場經濟給高校青年教師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進而對青年教師的價值觀產生影響。青年教師在成長的初期是計劃經濟時代,接受的集體主義教育,集體利益高于一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強調利益、競爭的觀念,使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在思想上有了價值沖突。有的青年教師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只顧個人利益,強調個人發展,使自己和集體、社會割裂開來,錯誤的認為只要自己發展好就可以了,學校乃至國家的整體發展都與他無關;有的青年教師只顧眼前的個人利益,只關心自己及家庭,對他人、集體和社會表現出極度冷漠。
現實價值是指人們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的價值,是一種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有用的價值。理想價值是一種理想化的價值,它往往高于現實而很難達到,具有超前性和導向性的特點,能夠吸引和激勵人們,激發更大的潛能。高校青年教師絕大部分具有碩士或者博士學歷,接受高等教育,擁有較高的人生理想。但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現實價值和理想價值發生沖突時,往往不能夠堅持理想,而屈服于現實。比如說一些青年教師在進行某項實驗或學術研究時,當遇到賺錢、晉升機會等具有現實價值因素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現實價值占主導的現象,漸漸將理想價值拋在腦后,慢慢失去追求理想的動力和潛能。
從歷史長河來看,我國一直是受重精神輕物質、重倫理教育輕經濟建設思想觀念的影響。而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這一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經濟鼓勵人們追求自己的物質利益,勞動致富的價值觀深入人心。在現代物質主義取向的影響下,人們普遍追求物質欲望的滿足而忽略了精神追求。高校青年教師出生在改革開放時期,物質生活比較豐富,有少數青年教師只重視物質享受,講究能賺會花,排斥艱苦樸素,缺少淡泊名利、樸素節儉的優秀品質。
處在以變化為主要特點的社會轉型期,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將這一問題置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來加以分析,能夠清晰地看到問題的實質,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問題的成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我們必須看到,在這一經濟繁榮的背后蘊含著許多負面效應,如社會責任感淡薄,社會道德觀滑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等。高校青年教師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群體,也受到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教師行業有別于某些社會行業,工資水平普遍不高,寒窗苦讀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教育投入和工作后的收入不成正比,這種落差改變了青年教師的價值觀。高校在社會轉型期的變革也使青年教師更多的追求利益,實現所謂的“自身價值”。
我國社會的轉型,使全球一體化的觀念逐漸深入,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帶動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頻繁。各種價值觀的碰撞也隨之激烈起來。一方面,打開國門看世界,我們帶著中華民族謙虛好學的民族精神去學習、吸收各國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外來文化多元性帶來的沖擊,例如某些西方國家提出的“和平演變”和“全盤西化”策略,使少部分青年教師受到影響,他們盲目地崇拜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造成價值觀沖突。在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的多元化帶來利益結構、價值體系、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在傳統與現代、個人與集體、利益與道德、公平與競爭等一系列價值組合上出現多元化,致使青年教師的主流價值觀出現動搖,出現價值觀混亂的現象。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高校青年教師價值取向選擇出現偏差也有自身內在的因素。可以肯定地說,青年教師在創新意識、知識更新、開拓競爭方面是位于時代前列的,但青年教師年紀輕、閱歷少、愛沖動,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考慮問題簡單化,缺乏磨練和社會實踐。
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曾經說過:“加強對培養人的培養比直接培養人更重要。被教育者能力的提高是以培養人的素質為前提的,這種培養必須從青年教師開始?!保?]在當前社會轉型進程中,必須重視青年教師的價值觀教育,將其作為高校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筆者從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環境三要素出發,探討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教育對策。
從目前來看,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教育方法陳舊,只是看報紙、讀文件,簡單說教、空談理論,這些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對高校青年教師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青年教師價值觀教育方法應不斷完善,方式應不斷創新,要根據青年教師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掌握他們的困惑、迷茫。具體說來,一方面可以運用信息網絡,針對青年教師業余時間是在互聯網上度過的這一特點,建立教育專題數據庫,方便教師學習。也可開通論壇、微博、微信等現代化溝通平臺,對時事新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增強教育的時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聘請一些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和較高聲望的資深教授來做青年教師的導師,幫助他們解答在工作中、學習中、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使青年教師“親其師,信其道”,這樣的教育形式有利于深入、長期地了解青年教師的價值觀情況,能收到其他教育形式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
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教育的關鍵是使青年教師建立正確的、主流的價值觀,根據這一主要目的,來確定教育內容,能起到“對癥下藥”“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夯實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明確的認識,能夠從唯物史的角度出發辯證地看待事物,形成扎實的理論根基。另一方面根據青年教師關心時事的特點,針對一些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以貼吧、論壇、群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析,發起討論,引導青年教師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免受網絡激進言論的影響,誤導青年教師的價值觀判斷。
“環境是指人類主體活動賴以進行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文化條件的總和。”[3]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教育的環境主要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學術環境,要將高校青年教師價值觀教育工作做好,一定要優化其教育環境。在工作環境上,要為青年教師創造更多鍛煉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制定各項政策上,對青年教師要有所傾斜和扶持;在學習環境上,要給青年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繼續教育和進修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開闊知識視野、了解學科前沿動態,不斷積累和更新知識儲備;在學術環境上,要給青年教師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多為青年教師提供與名家、學者交流、溝通的機會,指導他們明確學術研究方向、完善學術研究方法、拓寬學術研究視野,使青年教師盡快進入到學術研究的角色中,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在生活環境上,要多給青年教師關注和愛護,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解答思想上的困惑,使青年教師能夠健康成長。
[1]張冬生.當代高校青年教師價值取向選擇偏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西部,2012(2).
[2]徐鑒民.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淺見[J].甘肅農業,2013(3).
[3]江傳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觀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