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安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即中發[2007]7 號文件,以下簡稱《意見》)印發以來,經過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到目前為止,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20年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據《中國教育報》2012年9月19日一則報導稱:“……與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學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女生800 米跑、男生1000 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遠成績分別下降了2.72 厘米和1.29 厘米;學生或者過重或者過瘦,近視率接近90%”。《文匯報》2012年9月20日轉載《中國之聲》一則報導稱:“……北京大學2011 級學生兩周軍訓期間,近3500 名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000人次,特別是第一周,暈倒者眾多”。2012年11月以來,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還報導,由于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我國多地高校已經停止了長跑項目的教學、鍛煉和比賽。如此不佳的大學生體質,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憂。大學生即將成為我國各個領域的各類建設人才,他們的體質健康狀況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未來建設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高等學校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1.1 缺乏健身意識,不能主動參加體育鍛煉
我國大學生,由于在中、小學階段受應試教育影響,缺少對體育認知、情感、興趣的培養,始終未能建立對體育價值與功能的正確認識。因而缺乏體育健身的意識,未能養成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不能自覺、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據小范圍隨機調查顯示,本省3454 名受調查大學生中(男生1623 名,女生1831 名),平常每周主動參加3 次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男生占24%,女生占20%;參加1~2 次體育鍛煉的人數,男生占50%,女生占42%;根本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男生占26%,女生占38%。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中,47%的學生每次鍛煉時間不足30分鐘,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學生僅占28%。在北方到了嚴寒的冬季,除了必須上體育課外,有52%的大學生基本上停止了體育鍛煉。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不能自覺、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或參加體育鍛煉次數太少、時間太短。這樣必然不能改善和提高大學生體質。
1.1.2 缺乏保健意識,未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國青、少年在中、小學階段,來自學校和老師的管理、要求和約束較多,學生多在有規律的條件和環境中進行學習和生活。進入大學后,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和約束減少了,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又未能形成。大多數學生又缺乏保健和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作息和生活變得毫無規律,并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如晚上不按時就寢睡覺,早上不按時起床,以及經常長時間上網等等。如此的不良生活方式,嚴重損傷大學生的身體,必然導致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每況愈下。
1.2.1 高校領導層對關系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群眾體育工作重視不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但實際上,“高校體育工作仍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態”[1]。對關系到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群眾體育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重視。據一些學校的體育教研部主任反映:學校領導很少找他們了解群眾體育工作的情況;長年不召開研究群眾體育工作的會議;對學生不出早操和運動場無學生鍛煉的現象也不過問。總之,在很多高校,“體育并沒有被擺在與德育、智育同等的位置上”[2]。高校群眾體育工作得不到關心和重視,大學生體育鍛煉活動得不到很好的開展,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也必然難以得到改善。
1.2.2 體育課程不能對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起引領作用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獲取體育知識技能、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基本途徑。但據筆者調查了解,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首先是在體育課程的目標上。2003年起在全國高校實行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體育課程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不分主次、平行共存的目標,使一些高校體育教師一頭霧水,無所適從[1-2]。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即與課程性質高度吻合并在諸多目標中居主體、首要地位的目標)是什么?體育課程到底要解決學生的什么問題?可以說這種主次不分的多元目標,使很多高校體育教師和大學生不知體育課程方向。其次是在課程內容上。近些年來,一些高校認真進行體育課程內容的改革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學校也存在著在“改革”和“創新”的口號下,熱衷于搞形式、搞花樣和過分遷就學生興趣的做法和傾向。如開設高爾夫球、司諾克、飛鏢、飛碟、壁球等對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內容和項目。除上述外,高校體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體育認知、情感、態度、興趣、習慣的培養也顯得不足。總之,高校體育課程還不能在改善和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中起引領和指導作用,也是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1.2.3 體育課外活動未能對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起保證作用
課外體育運動是體育課的延伸,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體育活動,不僅從生理學角度來講解決了身體鍛煉的頻度,使課外體育活動成為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保證,而且還能培養大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和能力,并為終身體育打下一定的基礎。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意見》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要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然而,據筆者了解,高校在開展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方面還很不理想。首先,真正做到像《意見》要求的那樣“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的高校還為數不多。其次,當今大學生課外活動內容多元化,當規定的體育活動時間和其他活動時間沖突時,學生大多數是放棄體育活動,以致使《意見》提出的“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的規定根本得不到保證。因此,當今高校課外體育活動基本上處于一種放任自流的半“癱瘓”狀態,根本無法實現課外體育活動在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中的保證作用。
以上使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缺少一支數量足夠的并能把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視為主業的體育教師隊伍;宣傳造勢不夠,未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輿論氛圍和環境;以及不能為學生提供最便利的體育鍛煉場地器材設施,尤其是我國北方地區高等學校在漫長的冬季還不能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室內鍛煉環境等,都成為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決定》和《意見》兩個文件中,分別提出了“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說明了培養青少年強健體魄的重要意義,同時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深切關懷和重現。高校領導應充分認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切實加強高校群眾體育工作。高校應在校長領導下,健全體育運動委員會組織機構。體育運動委員會應定期召開會議,制定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計劃與方案,研究“陽光體育運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成立大學生體質監測室,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指標實行定期測試、常態管理。總之,要把高校群眾體育工作真正納入高校的重要日程,切實加強領導。
體育課程是高等學校各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措施和內容。針對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現狀和體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深化體育課程改革,使體育課程真正成為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體育課程目標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同時也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要進一步明確體育課程的目標,特別是把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定位在“發展強健的體魄,足以承擔人生工作重負”上來,并確保體育課程核心目標的實現[3-5]。
要精選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處理好追求興趣和取得健身實效之間的關系,把那些能有效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身體練習和運動項目選做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還要把對體育的認知、態度、情感、興趣、習慣以及自我健身管理、自我健身評價的能力等滲透于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之中。
課外體育活動包括早操、課間操和課外體育鍛煉,它是體育課的延伸。眾所周知,僅靠每周一次體育課是不能取得鍛煉身體效果的。課外體育活動是獲得足夠鍛煉次數,從而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證。應該說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外體育活動中去。因此,開展好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就成為遏制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關鍵。
為了切實開展好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學校應認真落實《意見》中關于“高等學校要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的規定。要協調好課外體育活動與其他課外活動的關系,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得到保證[6]。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運動場地器材,并派體育教師指導學生科學鍛煉。在我國北方的冬季,除了開展室外長跑、滑冰項目以外,高校應有室內場館,以保證大學生參加冬季體育鍛煉。要指導、幫助大學生組建各種體育社團和俱樂部,鼓勵、支持大學生自我管理和自主鍛煉。要有計劃地舉辦以體能為主要內容的小型競賽活動,以推動大學生經常性體育活動的開展。要制定和設立課外體育活動考勤制度,對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進行有效管理。總之,通過各種有效措施,要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從而遏制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趨勢。
評價具有信息反饋、考查鑒別、激勵強化等功能。完善大學生體育學習評價體系和高校體育工作評價體系,對推動大學生參加體育學習、體育鍛煉和促進高校加強對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視和領導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因此,為了遏制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狀況,應該改革大學生體育學習評價體系和盡快建立高校體育工作評價體系。
要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體育學習評價體系,將學生體質健康指標成績的量變情況納入體育學習評價的內容。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參加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出勤率和態度納入評價的內容。在評價主體上,要做到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評價認識自己體育學習和體質健康變化的情況,并明確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要盡快建立高校體育工作評價體系,并將其納入高校教育質量評估體系。要將高校對《意見》的貫徹情況、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情況、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發展變化情況、體育師資與場地設施的配置情況等納入高校體育工作評價的內容,推動高校領導對高校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視。
高校體育教師是大學生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組織者與指導者。高校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和事業心與責任感,對大學生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質量有著密切關系。為此,高校領導要重視和加強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按照有關規定配齊專職體育教師。其次,要通過體育教師專業化教育,不斷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思想水平和業務水平,從而培養一支具有高度事業心與責任感的并能把主業定位在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上的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由于體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要改變高校體育教師評定職稱中僅看那些多數與本職無關的論文的現象。對那些雖無論文,但在提高大學生體育健康水平中取得顯著成績和做出貢獻的教師,在評定職稱中應同等考慮和對待,以調動高校體育教師對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工作的積極性。
我們這里講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生活領域的活動方式與行為特征。它與人的體質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系。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促進身體健康,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將危害和摧殘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講過,剛剛進入高校的大學生,由于來自學校和老師的約束和管理減少了,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又未形成,再加很多大學生缺乏保健和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極易形成一些有礙身體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因此,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保健意識的培養,教育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要教育大學生認識良好生活方式對體質健康的影響和作用,并逐漸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學校應嚴格大學生作息制度管理,規定大學生必須按時作息、就寢。大學生輔導員應關注大學生生活方式的現狀,并對大學生中不良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要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遏制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主要對策。除此以外,加強場地器材設施的建設與配置,為大學生提供充裕和便利的體育鍛煉環境與條件,加大對大學群眾體育活動的宣傳報導,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輿論氛圍,也是推動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從而遏制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學校也應給予相應的重視。
以上是筆者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原因與對策的分析與研究。研究本課題的初衷,也就在于喚起高等學校和相關部門以及體育界同仁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現象的重視。
[1]張建新,王思北.火熱大運會背后的“冷思考”[N].中國教育報,2012-09-19.
[2]中國之聲.北大軍訓3500 病倒被指頭腦發達四肢簡單[N].文匯報,2012-09-20.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中國高等教育,1999(13/14):3-7.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J].中國學校體育,2007(6):4-6.
[5]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J].中國學校體育,2002(6).
[6]路甬祥.時代、科學與教育的未來[J].中國大學教學,1999(5):4-8.
[7]張婭.淺談大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培養[J].河南教育,2010(2).
[8]劉莉,李征,李慕白.普通高校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現狀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