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企業的若干問題探討

2013-08-15 00:43:13劉小霞徐永祥
關鍵詞:利潤企業

劉小霞 徐永祥

(1.華東理工大學 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237;2.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上海 201418)

社會企業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和研究領域。近20年來,國內外對社會企業的學術研究日趨繁盛,社會企業實踐也日益豐富。總體看來,歐美國家社會企業的研究主題豐富多樣,研究方法也更趨實證,在對社會企業諸多問題探討的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證材料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從學科上看,有公共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及社會學等學科的積極參與,且學科之間的借鑒和融合也漸成趨勢。從研究內容上看,由于各國政治體制和經濟結構各不相同,分析視角各異,對社會企業的根本問題存在持續性爭議和討論,主要集中于社會企業概念厘定上。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則剛剛起步,多為介紹性或闡釋性的文獻。為了更加有效地促進研究,有必要對社會企業的若干核心問題進行梳理。據此,本文將圍繞社會企業的基本概念厘定,從社會企業的內涵和外延兩個維度,分三個層面進行詳細梳理。

一、社會企業:組織屬性及目標

概念界定一直是社會企業研究中頗受爭議的話題。由于歐美社會企業在組織和實踐活動上的諸多差異,以及相關法律規制的不同,社會企業概念難以統一。因此,現有研究大多采用歐美分別論述的方式。關于社會企業的概念厘定,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社會企業一詞最早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1994年提出。OECD(2003)認為,社會企業是介于公私部門間的組織,其主要形態為利用交易活動以達成目標及財政自主的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除采取商業企業經營手法外,也兼具非營利組織強烈的社會使命感。①OECD.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OECD.2003:299.Defourny 認為,社會企業具有經濟特性和社會特性。從經濟特性來看,社會企業具有可持續性的生產商品和銷售服務、高度自治、經濟風險顯著、帶薪雇員數量盡可能少等特征;從社會特性看,社會企業具有一個讓共同體受益的明確目的;它由一群公民發起行動;擁有的決策權不是基于資本所有權;其有參與性, 受項目影響的所有人都能參與活動;只進行有限的利潤分配,或者說資產鎖定。②Jacques Defourny “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PP.1-28.

然而,實踐發展中,雙重指標觀點的社會企業可行性遭到許多挑戰, 為了解決弱勢群體就業之結構性困境和追求財政支持, 歐美社會企業內涵已逐漸演化,在原先經濟與社會指標外, 加入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或環境(environment)指標,朝向三重底線(triple-bottom line)方向邁進。③轉引自鄭勝分、王致雅:《臺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中國非營利評論》2010年第2期,第33頁。比如英國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UK)(原名為英國社會企業聯盟(The UK-based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在原有社會企業定義——運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的——的基礎上重新修訂,認為“社會企業是受社會或環境目標驅動的企業④Social Enterprise UK: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uk.”。突出保持環境永續發展的三重底線。

Dees⑤Dees,J.Gregory,“Enterprising Nonprofits,”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1999,PP.135-166.從社會企業組織形態的角度闡釋社會企業組織屬性和特征,認為社會企業的概念應置于非營利組織的背景中,視社會企業為一種多元混合的綜合體,其并非單純為財政目標而存在。認為社會企業是在純慈善(purely philanthropic)(非營利組織)與純營利(purely commercial)(私人企業)之間的連續體(Hybrids)。Kim Alter⑥Kim Alter.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http://www.virtueventures.com/typology.2007.的可持續性發展光譜也呈現了社會企業的混合體特征。

Dennis R.Young 從組織運作模式和組織目標的角度,認為社會企業是指采取企業的方式和商業活動,以促進社會事業(social cause)或對公共財政有所貢獻為目標的組織。若從結構決策(structural decisions)的角度分析,社會企業包含兩種界定方式:①對社會公益有所貢獻的企業;②作為非營利組織通過商業化手段賺取利潤。據此兩種界定,社會企業乃是一個連續體組織,可區分為三種組織形態:企業慈善(corporate philanthropist)、社會目的組織(social purpose organization),及兩者之間的混合型組織(hybrids)。⑦Dennis R.Young.,“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Vol.12,No.2,2001,PP.139-157.

王名⑧王名、朱曉紅:《社會企業論綱》,《中國非營利評論》2010年第2期,第13頁。認為,社會企業兼具了非營利組織和企業的雙重屬性,是一種介于公益與營利之間的企業形態,是社會公益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產物,是一種表現為具有非營利組織和企業雙重屬性和特征的社會組織,二者之間是內在有機統一的。也有學者①趙萌:《社會企業戰略:英國政府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第4期,第35頁。指出,判定社會企業社會內涵的主要標準是看其經濟活動如何與組織聲稱的社會使命相關聯,看它有怎樣的社會產出和社會影響。社會企業的企業內涵在于創立人和管理團隊所具備的企業家精神,及其不依賴于外部資助的可持續收入機制。

從社會企業組織屬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相關研究趨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側重于社會企業的社會目的性,把社會企業歸類為第三部門的范疇;二側重于社會企業的營利性。這兩個方面也正體現了社會企業的組織特性:商業手段、社會目標。更多的學者從連續體的角度闡述社會企業的混合體特征,認為社會企業是一種多元混合的連續體,難以簡單地進行單極劃分。

總體來看,對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可以得出社會企業內涵的基本要素:(1)社會企業的根本目標是創造社會價值,即社會目標是基本宗旨,社會使命是存在動因;(2)社會企業的多樣化組織形態呈混合體特征;(3)社會企業的組織目標實現路徑呈商業化,但經濟目標產生盈余是為了更加有效解決社會問題而非利潤。社會企業的混合體特征,展示了一種新的組織形態;經濟手段和社會目標的結合,體現了組織發展的可持續性;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保證了社會企業的公益性,社會企業概念的基本元素同時體現了組織屬性。②劉小霞:《社會企業研究述評》,《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二、社會企業:組織形態及邊界

社會企業組織形態的多樣性使得對其組織屬性的爭議最終體現在組織形態的討論上。社會企業應該是非營利組織抑或商業企業?社會企業與企業慈善、企業社會責任是否一致或如何區分?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社會企業的特征,我們有必要對社會企業的相關概念進行辨析。

(一)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社會經濟

基于社會企業的混合體特征,本文對社會企業組織邊界的討論依據Alter 的可持續性發展光譜,根據社會可持續性和經濟可持續性兩端的組織形態分別進行類比。

對于傳統的非營利組織而言,要清晰界定其概念,首先有必要對相近概念進行簡要說明。在國內外已有的研究中,諸如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中介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第三部門等概念經常被混淆使用。這些概念不加區分地混淆使用,實際上既無助于科學研究的深化,也無益于社會政策的推進。這些概念既有內涵和外延交叉的地方,亦有明確的邊界。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是相對于營利性組織(企業及其他逐利機構)而言的,強調的是與企業及其他逐利機構之間的區別,即非營利性。其活動范圍在于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以及為企業服務而自身并不牟利的行業中介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非營利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的概念具有交叉重疊之處。但非營利組織因其事實上存在著官辦組織和民辦組織兩種形態之分,不能把非營利組織簡單等同于非政府組織或民間組織。“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這兩個概念都是本土化的產物,理論上都具有非政府、非營利的屬性,但因為實際情況的復雜性,不能將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簡單地歸類于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Third Sector)是一個相對于國家(政府)、市場的概念,強調的是社會領域和國家領域、市場經濟領域之間的區別。③徐永祥:《和諧社會建構中的民間社會組織及其社會政策》,《學海》2006年第6期。

薩拉蒙④[美]萊斯特·M·薩拉蒙等:《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賈西津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頁。概括了第三部門的五個特征:組織性(formal organization)、非政府性(nongovernmental)、非營利性(nonprofit-distributing)、自治性(selfgoveming)和志愿性(voluntary),這些特征成為判斷第三部門的基本標準。Defourny(2001)①Jacques Defourny“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PP.1-28.認為非營利部門具有如下特征:(1)正式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化和法定特征;(2)私人性;(3)自治性;(4)非分配性約束,利潤不能在成員間進行分配;(5)對志愿活動的投入,并建立在成員自愿加入的基礎上。

Defourny(2001)指出,社會經濟包括合作社和相關企業、互助社團和協會開展的經濟活動。如果從法律或制度的角度進行分析,社會經濟可以分為三類企業或組織:合作社類型的企業(Cooperative-style enterprise)、互助社團類型的組織(Mutual -type organizations)和協會類型的組織(Association);如果從各類組織共有的原則和特征的角度進行分析,這些組織的基本準則表現為:(1)為成員或共同體服務, 而不是為了創造利潤;(2)獨立進行管理;(3)民主的決策過程;(4)人們和勞動力在收入分配中優于資本。非營利部門和社會經濟都是按照它們的基本結構和組織規定界定的,對市場收入、政府補貼或其他資源沒有任何限制或要求,二者在組織目標設定、組織控制及利潤分配等三個領域存在明顯差異。社會經濟和非營利部門并不能單一地概括社會企業的組織特征,也不能反映社會企業的動態演變性。

美國社會企業聯盟②Social Enterprise Alliance:https://www.se-alliance.org/why.區分了社會企業明顯不同于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的三個特點:(1)直接應對社會需求,服務公益;(2)商業活動是強大收入來源;(3)公共利益是首要目標,這是組織本身屬性決定的。早期的社會企業運動主要是非營利組織使用商業模式和策略,賺取收入,達致組織使命。如今,亦包含了社會目標的營利性企業。美國社會企業聯盟認為,組織使命是首要的和根本的,組織形式只是一種策略性選擇,只要能最大程度上實現社會使命即可。社會企業的出現,被認為是介于傳統的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和商業之間的中間部門,比政府更加有效率,比非營利部門更加具有可持續性和創造性,比商業企業更加慷慨(generously)。因此,社會企業的出現,以具有自我可持續性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商業化的手法有效地回應了社會需求。

尤努斯③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業模式:創造沒有貧困的世界》,鮑小佳譯,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4頁。從實踐發展的角度區分了社會企業的兩種類型:(1)企業關注社會福利,而不是所有者的利潤最大化,社會企業為追求社會福利的投資者所有,投資者追求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是財務收益,企業本質在于創造社會福利。任何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通過產品或者服務銷售收回成本、不為投資者分紅的企業形式都可被歸為“社會企業”;(2)由窮人或弱勢群體所擁有的利潤最大化企業,社會福利通過企業分紅方式獲得,幫助窮人減貧或脫貧。企業本身由窮人或者弱勢群體(根據一定標準定義并由公司主管實施)所有,公司運營產生的收益用于幫助窮人。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一定創造社會福利,其創造的社會財富體現在所有制結構中。尤努斯認為,社會企業能同時為窮人提供兩種效益:根據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性質,產生社會福利,以及被窮人或弱勢群體所有。尤努斯社會企業的分類實踐為辨識和理解社會企業形態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思路。

可見,社會企業并非單是非營利部門或者社會經濟的一個新發展,而是超越了這兩個概念的一種新的組織形態。三重底線(triple-bottom line)的引入,更加豐富了社會企業的內涵和發展實踐。社會企業的動態性也提示我們,非營利部門要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或者必須引入競爭機制?社會經濟的哪些要素可以吸收到社會企業的發展中來?對于如何理解社會企業的興起及組織形態,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社會企業與商業企業、企業社會責任

1.社會企業與商業企業、慈善機構

社會企業與傳統商業企業相比,組織形式和管理原則基本一致,但目標不同。與商業企業一樣,社會企業也需要雇傭員工、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按照一定的價格提供給消費者;關注能夠帶來社會效益的產品生產和服務提供,也以收回成本為目標,通過對產品和服務收取一定費用或者指定價格來實現。但社會企業的潛在目標及評價標準卻和商業企業存在根本差別,商業企業的基本原則是利潤最大化,社會企業的評價標準則是“對企業相關人的生活帶來福利①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業模式:創造沒有貧困的世界》,鮑小佳譯,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頁。”。Dees 從動機、方法、目標及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區分了傳統的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和營利性企業。②J.Gregory Dees.Enterprising Nonprofi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1998,P.60.

社會企業作為企業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將市場經濟的競爭優勢和原則引入社會改善中,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帶來積極效應,提供了解決弱勢群體需求的多元化思路。社會企業與慈善機構相比,二者的組織目標和運作方式完全不同,能否可持續地收回全部成本是一個重要區別。回收成本是社會企業的關鍵點。在尤努斯(2008)看來,只要項目需要任何外來資助、援助來彌補一定損失,這種項目就應該被列入慈善的范圍,當且僅當一個項目能夠可持續地收回全部成本、成為一個企業時,才可被稱為社會企業。因此,社會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一個由社會目標驅動的企業只有克服了資金依賴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自我維持并獲得無限的發展機會,同時帶來社會效益的改進。

2.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慈善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最早出現于20 世紀初的美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界定并不統一。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CSR 理念是, 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社會和環境的責任。③王茂林:《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求是》2005年第23期。

我國學者從管理學、法學、倫理學及社會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界定,對企業是否要承擔及如何承擔社會責任進行討論,并提出了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對策。王加燦④王加燦:《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企業經濟》2006年第5期。認為, 企業的社會責任實際上就是對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 盡可能滿足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愿望和要求。崔新健⑤崔新健:《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辨析》,《社會科學》2007年第12期。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復合屬性的概念。企業的角色是界定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切入點。企業是責任的主體,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應該從企業的角色切入,明確其社會責任的范疇及其評價。企業責任包括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經濟責任是企業的根本責任,是企業存在的前提。法律責任是企業的基本責任,是企業生存的前提。社會責任是企業的自律責任,是企業發展的影響變量。社會責任是一種選擇性責任,是非強制性的責任,做得好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不履行社會責任不一定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并非企業運行的必然要求,這與社會企業存在根本區別。

Alter⑥Kim Alter.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http://www.virtueventures.com/typology.2007,P.15.依據組織目標,區分了社會企業和企業社會責任。認為營利是社會責任企業和兼具社會責任的營利企業的基本目標,而社會價值則是社會企業和參與創收的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目標,這是區分組織價值和活動的核心。社會企業有別于企業社會責任,在兼具經濟和社會目標的同時,體現了可持續性。

筆者認為,首先要明確企業和社會企業本質目標的不同。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被要求以不危害社會為原則,希望在追逐利潤的同時,能有益于社會或回報社會。應該明確的是,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經營的一部分,從根本上說,企業管理者要求對企業所有者(股東)負責,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根本目標。尤努斯(2008)也指出,那些追求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只有在企業社會責任不影響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時候,才會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活動。若社會需求和獲得更高利潤的機會重合時,追求利潤和企業社會責任才能取得一致,若不一致時,則獲得利潤優先于企業社會責任,因為公司管理者要對股東負責,公司的唯一底線是財務或利益。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性問題和企業的本質相聯系。企業的本質并非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成立的,而是追逐利潤。社會企業的本質則是社會目標。

就企業慈善而言,從組織形態的角度,Dennis R.Young 認為,社會企業是指營利企業運用部分資源,以促進社會事業,提升公共形象。從根本上來說,企業慈善組織(Corporate- Philanthropist organization)是商業企業,其底線是營利。作為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企業慈善的設計是為了公司更加有效地運轉。采取企業經營策略,企業慈善依據“開明的自利(enlightened self-interest)”準則運作。①Dennis R.Young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Vol.12,No.2,2001,PP.139-157.C.Smith 也認為,企業慈善在本質上仍是營利性企業,其從事的慈善活動是一種企業戰略,是策略性慈善(strategic philanthropy)。②Smith,C.“Desperately Seeking Data,”in D.F.Burlingame &D.R.Young(eds.),Corporate Philanthropy at the Crossroad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因此,企業慈善捐贈是企業自愿將部分所得無償捐獻給社會的一種道德行為,企業慈善的概念內涵要小于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慈善可以看作是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不能簡單等同企業慈善或社會企業。企業社會責任主要關注的是企業的經營行為及對周圍社會的影響。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根本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社會企業在遵循市場規則的同時,遵循社會利益原則,追求的是社會目標的實現。企業慈善行為并不必然與企業經營有關,也不代表企業基本的或必須的職責,只是一種企業戰略。

3.社會企業與國有企業、福利企業

中國語境中,和社會企業相近的組織形式還有國有企業和社會福利企業。這二者也成為社會企業實踐討論中頻繁出現的名詞。國有企業是一種特殊企業,它的資本全部或主要由國家投入,歸國家所有。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營利和公益的特點。營利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營利法人不僅有營利目的,且利潤在成員間進行分配,國有企業實行國營時,利潤上繳國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這些國有企業的開辦主要不是為了營利,是為了國民經濟的總體和長遠發展或者其他方面的國家和社會利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

社會福利企業是集中安置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的特殊性經濟組織,其福利特征表現為安置殘疾人的人數按政府規定占企業生產人員總數的一定比例。福利企業享受國家稅收減免,企業利潤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產、職工的集體福利設施和獎金,有條件地提取少部分用于社會福利事業。福利企業按照所有制分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社會福利企業,興辦主體有民政部直接興辦或街道、鄉鎮、廠礦等辦及殘疾人自主創業。

應該明確的是,國有企業的社區投資等配套設施建設等行為應該歸入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這是特定經濟社會體制下的特定企業行為;福利企業直接雇傭殘疾人和下崗人員,幫助弱勢群體就業等行為,屬于企業經營活動的范疇。這雖然和社會企業活動有交叉的地方,但還不能因此把福利企業簡單歸為社會企業的范疇。社會企業是一種私人行為,而國有企業和傳統的福利企業則是政府行為。社會企業與國有企業和社會福利企業相比,在企業的行為主體、目標設定和利潤分配方式方面存在明顯差別,因此,我國語境下的國有企業、福利企業和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企業存在明顯區別。但是,傳統的福利企業是否能夠,或者如何在現有的社會體制和經濟轉制條件下實現轉型,重新發揮其參與社會事業和服務的角色,值得思考。

綜上,社會企業與非營利部門和商業企業相比,在組織目標及動機、價值導向及使命方面存在差異。就組織目標而言,傳統非營利部門的組織目標較為單一,因而商業程度和對經濟目標的關注度和投入程度低,商業因素不明顯;經濟目標是商業企業的首要目標,追逐利潤的最大化是商業企業存在的根本動因,企業社會責任則是企業策略的一種整合;社會目標是社會企業的根本目標,社會企業的經濟目標則是集中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本身及財務的可持續性,而非利潤的最大化。盡管有學者認為社會企業所采取的組織機制并不十分重要,但組織使命和組織目標相聯系,成為與商業企業的一個重要區別。社會使命和價值是社會企業的存在動因,商業企業則是利潤最大化導向。社會企業采用更加靈活的運行機制,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對國家和福利的依賴,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代表了一種組織發展的新趨勢。

三、社會企業:營利與分紅

對社會企業內涵及邊界的討論中,筆者發現,一個關鍵問題還在于,社會企業的利潤及分配方式成為社會企業概念界定爭議的一個核心問題。對此問題的討論,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企業的內涵,也更加清晰地理解社會企業的發展實踐。

(一)社會企業:營利還是非營利?

社會企業的可持續性要求社會企業要通過商業手段或運作賺取利潤,維持組織永續發展,因此營利是社會企業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對于社會企業是否可以營利,以及利潤的流向和分配問題再次成為澄清社會企業概念時的一個核心問題。

Anderson 和Dees 明確表示營利并不是社會企業的要點和本質,社會企業僅是尋找新的和更好的方式以建立和堅持社會價值。Pestoff①Pestoff,Victor A.Beyond the Market and State:Social Enterprise and Civil Democracy in a Welfare Society,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1998.指出,社會企業蓬勃發展,逐漸成為公共服務的重要替代者。社會企業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具有清晰的社會目標,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更廣泛的公民參與,促進社會福利的變革。英國政府②Social Enterprise UK: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uk.也指出,社會企業是一個商業組織,它以社會為主要目標,其利潤所得主要用于對社會目標的支持性投資或直接投資到社區當中,而不是為了股東或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它們的資產鎖定為社會目的。

由此可見,營利可以維持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但組織的主要目標是社會目的和價值,而非追求利潤。社會企業可以盈利,但社會企業是“目標驅動型”而不是“利潤驅動型”,有承擔起改變社會的角色的潛能。利潤對社會企業同等重要,社會企業應該獲得利潤,企業盈余能夠幫助社會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使得更深層次的低收入人群獲益。

(二)社會企業:是否分紅?如何分紅?

對于社會企業的分紅問題,也即利潤分配方式問題,也直接指涉社會企業的組織目標。那么,社會企業是否分紅?如果可以分紅,將如何分紅?資金的流向和利潤分配又該是怎樣的?

Defourny(2001)指出,社會企業受有限利潤分配的限制,其僅在有限程度上分配利潤,避免利潤行為的最大化。③Jacques Defourny “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PP.1-28.從這一點上看來,社會企業和非營利部門具有一致性,但也有差異。非營利組織同樣受非分配性約束的限制,不能將利潤分配給成員、董事會或任何所有者,非營利組織禁止任何形式的利潤分配,營利所得收入用于組織的擴大化經營。社會企業的分紅是一種限制性分紅。尤努斯(2008)把社會企業定義為一種“無虧損、無分紅企業”。社會企業獲得的利潤將被進一步用于企業投資,最終,利潤通過提供低價格、優質服務和便利等方式傳遞給目標受益群體。

對于社會企業的利潤分配,政府和實務界也從社會企業發展實踐的角度對此做了相關論述。香港政府認為社會企業是為達致特定社會目的的商業活動。例如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如長者支援服務)或產品、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保護環境、利用本身賺取的利潤資助其轄下的社會服務等。社企所得利潤主要用作再投資于本身業務,以達到既定的社會目的,而非分派給股東。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http://www.social-enterprises.gov.hk.香港扶貧委員會通過明確社會企業的組織特征,對其利潤分配方式有明確的說明。其認為社會企業主要包含以下特點:(1)同時追求商業及社會目的,這是社會企業的特色;(2)從事商業或貿易活動。認為社會企業的基本特點,就是以企業運作的模式達致社會目的,這是社會企業與傳統福利業務的分別。(3)非牟利。社會企業的基本定位是達致社會目的,而非賺取最多利潤。雖然不同的法律形式可以讓經營者在某種程度上分享收入,但利潤所得應主要用于企業或社會上。②香港扶貧委員會:《“從受助到自強”—社會企業的發展—未來方向》,文件第7/2007 號,2007年5月3日第5頁。臺灣“立法會”則將社會企業指稱為“社會企業經營化活動”,指為賺取收入以履行社會目的而進行任何業務活動或策略。③臺灣“立法會”秘書處數據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臺灣的社會企業化經營活動》,資料編號:IN16/06-07。

對于社會企業的利潤分配方式,我國民間組織管理局認為,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勢社群、促進小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社會企業重視社會價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社會企業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不是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但又要追求盈利。

由此可見,社會企業是營利性的,但營利的動機和利潤的分配方式都是圍繞著社會企業的社會目標進行的,這也再次證明了社會企業與傳統商業企業的區別,體現了社會企業的目標驅動型特征。

結語

社會企業的研究中,概念界定一直頗具爭議,學者們對其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論證。要界定社會企業的基本概念,首先要對幾個關鍵性要素做出回應。一是由社會企業的混合體特征而引發的組織屬性爭論;二是社會企業的組織邊界討論。對于社會企業的未來發展,我們應該明確的是,社會企業這一新興的實踐和研究領域,如何建立本土化的發展機制,推動社會企業相關政策發展和制度支持,探索社會治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促進社會企業的進步和社會影響,以及社會企業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合法化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公益創新能力,引導社會企業的公益化和規范化發展等,這些將是社會企業研究和實務領域的重要課題。

猜你喜歡
利潤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利潤1萬多元/畝,養到就是賺到,今年你成功養蝦了嗎?
當代水產(2019年7期)2019-09-03 01:02:08
觀念新 利潤豐
湖南農業(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利潤下降央企工資總額不得增長
現代企業(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a欧美在线|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制服丝袜亚洲|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伊人激情综合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乱视频网站| 欧美成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产亚洲精|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欧美黄色a|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色|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清纯|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成人午夜天|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三级欧美在线|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毛片免费网址|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视频大全| 97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网|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性视频久久|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91小视频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