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英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國家擴大內需和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實施,山西省作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循環經濟試點省和生態省試點,特別是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確立,為山西省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在今后一個時期,山西省將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省域首位中心城市,必將肩負資源經濟轉型改革試驗區的使命、肩負建設中西部國際大都市與區域經濟服務中心的重任、肩負引領全省轉型跨越發展的責任。
1)對資源經濟的過分依賴使城市競爭力下降。
建國以來,由于城市資源稟賦、國家政策導向、城市功能定位導向、投資導向、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太原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產業特征表現為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化、高碳化,產業結構資源化、初級化、低端化特征突出。盡管近年來,太原的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支柱產業的單一、畸重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經濟增長仍依賴并受制于這些產業。對資源經濟的過分依賴使城市競爭力下降。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太原市位列76位。
2)東西部地區和周邊城市的崛起使太原相對地位下降。
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省份漸呈現隆起態勢、中部地區迅速崛起、能源基地重心逐步西移、傳統工業基地出現衰退、周邊城市群(特別是京津冀城市群及膠濟沿線城市帶、中原城市群等)極化效應日益突出,使太原相對地位下降、面臨著激烈的區域競爭。
從經濟實力等方面比較,太原與東部先進城市差距較大。與西部城市相比較,西部各省市由于得益于國家對地區發展的積極扶持和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而發展迅速,太原處于西部地區省會城市發展水平的中下游位置。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較,太原城市綜合競爭力處于中部六省會城市的下游水平。根據國家能源產業戰略布局,我國能源基地西移已成定局。早在2009年內蒙古就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煤炭生產省份,同時因其煤炭開采成本低的優勢,在未來必將成為解決中國煤炭后續問題的重要省區。由此,我國能源基地的西移必將使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設面臨巨大的競爭,同時,京津冀城市群、膠濟沿線城市帶、中原城市群等周邊城市群的極化效應日益突出,也使太原的發展面臨壓力。
3)城市問題惡化與特色喪失使太原吸引力下降。
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城市拓展空間不足、單中心結構不堪重負、工業用地不合理的布局、人居環境狀況堪憂、新興工業園區容量有限、山水環境遭到破壞、歷史風貌日漸消失等一系列城市問題的凸顯,使太原吸引力下降。
太原是一個具有2500年建城歷史的文化古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有著“三代京華,五代陪都”的顯赫歷史地位。從地理和人文歷史環境來看,太原自古處于華夏農耕經濟與草原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中心地帶,其地域文明的發展可溯及華夏文明的重要源起、三晉文脈的重要傳承以及兼容并蓄的晉陽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太原存留有豐富且極具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數量之多居國內城市前列。從自然特征分析,太原“三面環山、汾水中流”的自然格局形成了城市的良好生態本底。但是,由于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城市空間的大規模高強度開發,產業發展現狀等原因,使得城市文脈延承性遭到破壞、特色喪失、城市問題惡化。根據2012年中國城市開發投資吸引力排名,太原僅位于第76位。
1)把握機遇,探索和啟動經濟轉型跨越。當前,太原正處于工業化轉型、市場化轉型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處于資源城市粗放型發展慣性擴張和新型生產力要求集約化發展加快推進的劇烈博弈時期,兼具“黃金發展期”和“問題多發期”的雙重特性。經濟總量持續擴張,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土地、水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瓶頸制約日益明顯,這些都使太原這一“資源大市”“經濟弱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要保持太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發展跨越,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優化經濟結構和清潔增長、節約增長、高效增長之路,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可以說,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太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是太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斷增強太原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新太原的必由之路。山西省被確定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未來全省城鎮化發展戰略、國家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環渤海經濟圈統籌發展規劃的逐步出臺等,為太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戰略機遇,對太原實現跨越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2)重新審視區域生態地位,確立太原在各個職能影響層面的定位。在國家層面上,山西將肩負資源經濟轉型試驗區的使命。通過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為將來中西部的能源大省進行資源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省域首位中心城市將在全省處于首當其沖的位置。
在區域層面上,太原都市區將肩負建設晉陜蒙能源基地區域中心城市的重任。太原地處京津輻射三北地區、聯系西南地區的交通通道上,是北方內陸地區與山東沿海港區的物資進出口的重要集散區,同時也是山西省內的交通樞紐,未來太原“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中心地位作用將日益突出。我國能源重心的西移為山西經濟結構轉型創造了良好的契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地位的確立,為山西經濟轉型實現跨越發展創造歷史性的機遇,進而促動太原都市區職能的轉變和區域地位發生跨越式提升。太原直接面向中西部地區的國家級煤炭、能源基地,隨著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成立、國際煤博會的召開,其能源生產管理職能與能源科技服務職能將更加突出。完全有條件、有可能率先發展和提升基于煤炭能源的物流、交易、金融、技術創新與交流等綜合服務職能,承擔起晉陜蒙能源基地區域中心城市的重任。
在省域層面上,太原都市區不僅是山西省的區位和交通中心,還涵蓋和擴張了省會城市所應承擔的省域綜合中心職能。同時,太原都市區作為山西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地”,也必將承擔輻射和帶動全省發展的重任,肩負起引領全省轉型跨越發展的責任。
3)提升產業存量、拓展產業增量,做優產業體系,擴張功能腹地。通過加快城市群發展,帶動本國或區域經濟,提升經濟競爭力,已成為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城市群將是我國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以太原為核心的晉中城市群是我國“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的23個城市群之一。
從城市群的概念理解,它是一個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輔城功能區為板塊、以衛星城市為載體、以新型社區為基礎的空間集合體。中心城市是極,也就是核心圈,體現為創新力;輔城功能區是殼,也就是緊密圈,體現為支撐力;周邊和腹地是熵,也就是輻射圈,體現為帶動力。城市群就是由極、殼、熵構成的垂直分工、扁平聯系的區域集合體。
盡管太原在區域中一極獨大,但作為未來城市群的“核心”與“龍頭”城市,其對區域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尚顯不足:城市功能尚待提升,空間拓展余地局促,區域內部矛盾疊加、協調欠缺,區域整體競爭力弱化,對外聯系松散、輻射有限,與城市發展目標相適的現代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基于這一現狀,應堅持增量優化和存量提升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做優產業體系;確立跨越式空間增長模式,實現城市的增長模式由常規建設增長向戰略空間架構轉變,通過空間架構實現城市戰略性功能的提升;推動以中心城市為重點的核心圈的功能提升、以輔城功能區為重點的緊密圈的空間整合、以經濟腹地為重點的輻射圈的功能拓展,形成多主體互動、多層次和諧、多維度拓展的一核多元的區域增長極。
[1]山西省建設廳,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太原經濟圈規劃(2008—2020)[Z].
[2]倪鵬飛.太原城市競爭力分析[J].太原科技,2008(2):1-7.
[3]白惠峰,陳建成,李玉軒.太原市產業轉型與升級的空間戰略分析[J].經濟問題,2012(11):109-111.
[4]王安嶺.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核心極加快打造城鄉一體都市區——無錫城市現代化和區域城市化思路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0(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