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龍,王 建,首招勇,劉文武
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因此,應急救援的模式、體系、隊伍的建設和健全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應該汲取和參照國外先進經驗,實行科學化、規范化應急救援管理。
1.1 多元化救援模式 美、德、澳、俄等國,實行全國自上而下的分級管理、分級響應,形成一個整體的模式體系網絡。多元化的救援力量分工明確、合作有序,統一指揮,有效調度。例如,美國在40多年前,將“地方自救為主”改變為“全國性應急機制”模式,分為“聯邦、州、地方”三級機制,災害屬于哪一級,啟動該級指揮系統即可。如果是跨區、跨級,啟動其上一級機制即可。
1.2 訓練有素的專業救援隊伍 救援隊有各自的功能組。參加功能組的人員都必須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專業人員的培訓通常達幾百個小時,甚至更長;培訓內容因功能和職位的不同而各異。如,搜索救援組、醫學救援組、運輸組等。專業人員還要參加各種演習,提高實戰能力。通過各類培訓,專業人員基本上都掌握了一種甚至多種救援技能。
1.3 大量使用航空救援器材,注重研發專業化的搜索救援工具,并大量配備使用 如各種搜索救援裝備、儀器,各種野戰外科學設備等,都是在實踐中發明、創新、研制的專業化極強的救援工具。
2.1 應急反應標準化、自動化 應急術語的標準化,應急成員單位衣服穿戴規范化和災害事件所處狀態表現形式規范化。
2.2 應急預案精細化 通過對已發突發公共事件的總結,緊急救援中心不斷修改應急預案,使之更詳細、實用,更接近實際,更具可操作性。
2.3 聯動機制效率化 實施緊急救援,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至關重要。目前,美國聯動機制主要靠應急處理小組或應急處理委員會的成員構建及各種突發公共事件預案、計劃予以保證。應急預案和計劃對相關單位的責任給予明確規定,便于行動的實施。
2.4 參與的大眾化 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救援中,大眾力量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專業救援力量不足時,大眾力量更是防災減災,實現自救、互救不可缺少的力量。目前,美國通過社區救災反應隊、美國紅十字會、教會組織、工商協會緊急救援組織、城鎮防震行動議會等基層組織、非政府組織、志愿者組織參與救援工作。
美、日、歐等世界主要國家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展,大都形成了運行良好的應急管理體制和比較完善的應急救援系統,并且逐漸向標準化方向發展,使得包括應急物流在內的整個應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和高效。尤其是在運用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理論指導應急物流管理,建立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預案、科學合理的應急物資儲備和協調有效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方面。
在抗災救援及處置突發事件的各項措施中,航空救援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間限制較少的優勢,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有效救援手段。在救災中,航空救援裝備可執行偵察災情、運送救援人員和物資、撤退受災民眾或傷員、援救受困人員、吊運大型救援設備、中繼通訊、消防滅火及衛生防疫等任務。同時,在一些發達國家,應急救援體系中都充分考慮了直升機的應急停放和降落點。(1)美國已建立強大的航空救援力量。美國由于航空工業及通用航空發達,航空器裝備量大,因此,航空救援力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其主要航空救援力量包括美國空軍、海岸警衛隊、民用航空巡邏隊、各州航空救援力量及其他社會力量等,僅紐約的民用直升機保有量就超過2000架。(2)俄羅斯航空救援體系日趨完善。俄羅斯“緊急情況部”下屬的空中機動救援中心就是專門配合救災工作的航空部門。該中心設有搜尋救援大隊、工程技術大隊、通訊情報大隊、運輸大隊和物資保障大隊,同時可調配軍隊和民航等方面的空中救援力量。俄羅斯航空救援力量主要由中央空中機動營救小組、民防部隊、搜索和營救服務隊、海空軍等航空力量組成,反應迅速,機構龐大,實時監測。(3)瑞士構建以航空救援隊為核心的航空救援體系。瑞士航空救援隊是瑞士最大的航空救援組織,成立于1952年,擁有近20架救援直升機。(4)意大利除了建立了較完善的航空救援力量外,還專門成立海岸警衛隊應對和執行搜救任務。(5)德國有多個組織參與海上和陸上的救援工作,遍布全國,并且保證在整個德國國土內的任何一點,15 min內都可以得到國家級的航空救援服務。(6)加拿大應急救援主要由空軍和海岸警衛隊承擔,還同時成立多個直升機救援大隊,在執行救援過程中與各省、市政府及私營組織合作完成。
國外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體系以直升機為主,固定翼飛機和其他飛行器(無人機、飛艇等)為輔所構成。遇有大規模自然災害和公共危機事件時,可隨時征召作為國家的救援力量,統一參與搶險救災。國外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體系建設具有以下特點。(1)發達國家在戰略上高度重視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體系建設,并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例如,美國擁有8000多架救援直升機。(2)在發達國家大部分區域內,航空緊急救援響應時間在30~60 min之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和高速公路,按面狀和線狀的空中救援區域進行規劃,在規劃區域內醫療救援的響應時間在30 min以內(有些國家可控制在15 min之內)。在野外緊急搜索與營救,高速公路、道路交通救援,配合城市高層建筑消防等空中救援的響應時間在60 min以內。(3)體系建成后,配套設施和空管服務到位。國外通航機場數量眾多,大多對通用航空開放,發達的空中導航網絡可以引導飛行員在特定的航路上準確地飛行。低空空域空中交通管制的解除也為航空應急救援力量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1)局地發生: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深長、東西跨度大,地形地貌和水文特點復雜,每年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各種自然災害災情復雜,如雪崩、泥石流、山體滑坡、山洪暴發、地震、冰雹等。(2)不可預測性:因為地處偏遠山區,遠離城市,信息不暢,地廣人稀、道路崎嶇不平,交通極為不便,預測儀器設備和專業人員往往無法顧及和覆蓋,根本無法執行預測工作。(3)人員傷亡往往很大:民眾對自然災害防范意識淡漠、警惕性不高,再加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一旦發生災害,沒有任何的防范措施,因此,往往會造成極大的人員傷亡。
應對志愿者隊伍實行統一、有效的組織和管理,避免出現大批志愿者零星作戰,處于“混亂、無組織”狀態。在地方,組建“志愿者應急救援隊伍”很有必要,我國各地區的志愿者隊伍十分龐大,各地區,以社區、區縣為范圍,可以充分組織和利用“地方性的志愿者隊伍”。平時多作訓練、培訓,應急時,迅速出動。
建立健全“三級救援”模式,包括全國性、省市、地方三級應急救援管理模式。局地、小規模的應急救援,應由“志愿者救援隊”擔任。跨地區災害,則可以啟動上一級救援力量。
平時應根據當地的災害特點和需要,大量研發“專業化的救援工具”,并且將這些工具存放于專門指定地點的“物流倉庫”,便于救援人員集結和應急交通的暢通。在應急狀態時,救援人員緊急結集,“人、工具、醫藥(品)并行(隨行)”,救援工具“機隨人走”,按照“超前配置”的模式,抓住“應急救援黃金時間”實施有效的搜索救援和早期有效的醫學救援。
建立和健全應急救援信息交流和互換模式體系,建立暢通的網絡平臺,避免因信息不暢通而導致的混亂、市民的不信任等現象。
積極參與國際災害救援工作以積累經驗和教訓。
我國現有的“民防工程”多側重于防敵人的空襲。但是,在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敵特空襲”的威脅減少。因此,在城市社區、農村人口居住密集區,預留設計空曠地帶或空曠草坪,以便應急帳蓬和人員撤離的中轉站和聚集點。尤其是在山區農村,人口密集集中的村莊,更應該在山區村莊的某個“制高點”,預設人員撤離集散地和直升機升降平臺。
應加強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在應對災害的各項措施中,航空應急救援手段具有快速、高效并且受地理空間限制較少等優勢,具有巨大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張德和.救援直升機的發展現狀[J].環球飛行,2005,4:114-116.
[2] 張廣林.國外現代軍用直升機裝備及其新技術發展跟蹤研究[J].國外軍事,2004,3:172-173.
[3] 褚新奇.海上救生難點與對策[J].海軍醫學雜志,2002,23(2):190-192.
[4] 崔秋文,苗崇剛.國際地震應急與救援概覽[M].南京:氣象出版社,2004:11-14.